怀远交友,临终前还把自己最精锐的部队给拖雷
怀远交友,临终前还把自己最精锐的部队给拖雷?
“黄金家族”第二代: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
成吉思汗有子四人: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
(一)术赤。据《蒙古秘史 》记载,术赤非成吉思汗亲生,他在当时就被族人认为是蔑儿乞血统。但拉施特的《史集》中却有另一种说法,说铁木真(成吉思汗)妻孛儿帖在被蔑儿乞人掳走前就已怀有身孕,同时拉施特又隐晦地提出术赤不是铁木真的种(自相矛盾)。比较起来,《蒙古秘史》的记载更真实可信,它首位连贯,不像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术赤本人对此也有疑惑,出身问题给他的心理投下了一块难以消弭的阴影,也成为察合台、窝阔台歧视、攻讦他的理由,只有小弟拖雷对他很好,尊敬有加。
成吉思汗对术赤不错,从无嫌弃之心。成吉思数次汗对术赤说:“我儿子中你最长”。器重之意,溢于言表。建立大蒙古国后,成吉思汗分封子弟,术赤分得九千户,比三个弟弟都多。但是,或许因心里那块阴影作祟,加上察合台屡屡质疑他的身世,术赤一向和成吉思汗保持距离,不太亲近,父子之间似乎有一种无形的隔阂。
史书记载,术赤死于1227年初,他比成吉思汗早死半年,享年40余岁。
(二) 察合台。成吉思汗曾经评价二子察合台性格刚烈却又心细如发。成吉思汗曾对诸将说:“凡是想知道扎撒(军法)、必里克(法律训言)和如何遵守国家法度的人,就去追随察合台”。察合台总能按照成吉思汗的旨意认真完成他交代的任务。
察合台和窝阔台的关系很亲密,他在窝阔台继位过程中出过很大的力,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尽管他是哥哥,却对弟弟窝阔台始终恪守臣礼。
察合台对窝阔台选择了顺从之道,俯首听命,从不以兄长自居。窝阔台对他自是宠信有加,遇到任何大事都先找察合台商议,甚至派一个儿子去给察合台当“怯薛(护卫亲军)”。
察合台大约死于1242年,有8个儿子。
(三)窝阔台。史载,窝阔台气度宽宏、 处事公正、慷慨好施。成吉思汗说过:“喜好慷慨大度和想发财致富的人,可去亲近、追随窝阔台” 。成吉思汗死后,由三子窝阔台继汗位。
窝阔台在位12年,在蒙古帝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对外拓展上都有一定作为。缺如成吉思汗所预见,他还是有一定治国才能的。
《元史·太宗纪》称誉他:
“有宽弘之量,忠恕之行,量时度力,举无过事,华夏富庶,羊马成群,旅不赍粮,时称治平 ”。
窝阔台痴迷娱乐,嗜酒如命,成吉思汗在世时曾为此严厉处分和警告过他,他置若罔闻,即位后仍长期酗酒,终于死于酒精中毒。也有文献记载,他的即位和暴毙都和幼弟拖雷一家有关,关于此事,在下面单独介绍拖雷一章里再做介绍。
据记载,窝阔台有许多皇后和60个嫔妃。最出名的当属6皇后脱列哥那。窝阔台有子7人,其中最年长的5个都是脱列哥那生的。
蒙古旧俗:幼子守灶(幼子继承制) ,所以小儿子拖雷最得成吉思汗宠爱,理应由他继承汗位最小的儿子叫拖雷。在四兄弟中,拖雷最得成吉思汗的宠爱。他自幼即被成吉思汗带在身边,不论是在外征战还是走马射猎,他都一直跟随父汗,因而深受熏陶,成吉思汗亲切地称他为“那可儿(伴当)” 。据说拖雷“在勇敢方面,在处理事务及发表见解方面,无人能及得上他......成吉思汗无论大事小情都和他商议”。无论是西征还是伐金,拖雷均随征并立下显赫战功,成吉思汗非常欣赏他的军事才能,于是把军队指挥权交给他。
《蒙古秘史》说他还是位相貌英俊的美男子。有才有貌,父汗溺爱、栽培,这些因素使他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大家尊称他为“也可那颜(官人)”。
蒙古习俗有幼子守灶之说。也就是说小儿子继承制:父母在世时就将年长的儿子们分出去单过,给一些畜产助其成家立业;幼子留在家中,日后继承家业,叫“斡赤斤” ,守护家中炉灶的意思。按照这个旧俗,成吉思汗汗位的继承人就是拖雷,他应该早就有此打算。
在由谁接班一事上,成吉思汗犹豫不决,最后竟然舍弃爱子拖雷,确定了由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关于这一点,拉施特在《史集》中是这样说的:
“因为成吉思汗在各种事情上考验过诸子,知道他们各有所长,所以他对于大汗尊号的传授犹豫了起来......”
“他时而想到窝阔台合罕,时而又想到幼子拖雷汗,因为蒙古人自古就有由幼子掌管父亲营地与家室的习俗和规矩。后来,他说:‘掌管国家和大位非常艰难,就让窝阔台去接管吧,而我所聚集起来的营地、家产、财富、库藏以及军队,则交给拖雷掌管’ ”。
成吉思汗最终将汗位交给了较为年长、较为沉稳、行政经验较丰富的窝阔台,称得上是对蒙古“幼子守灶”旧俗的一种突破,但他内心对英勇善战的幼子拖雷的偏爱依然在言谈中体现了出来。他曾对臣下说:“追求勇敢、荣誉、战功、讨伐敌国、平定天下的人,就去追随拖雷”。
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并没有马上即位称汗,汗位竟虚悬了两年,由手握军权的拖雷汗监国摄政。
成吉思汗用心良苦:将汗位交给窝阔台,将军权交给拖雷,以相互牵制,不料却埋下了兄弟相争的隐患尽管成吉思汗临终前遗命窝阔台继承汗位,但按照规矩仍要经忽里台大会推举,为此必须等待散处各地的宗王们到齐。
公元1229年秋,蒙古豪酋们在克鲁伦河畔举行忽里台大会,经过一个多月的博弈,窝阔台才正式登上汗位。为什么拖这么久?有人推测是拖雷从中作梗。按蒙古旧俗,拖雷称汗是顺理成章之事,成吉思汗除旧布新,选择了老三窝阔台,但窝阔台对自己占了拖雷应得汗位是有所顾忌的。拖雷手握重兵又能征善战,内心应该也有所不服。宗王们出于各种目的选边站队,各挺一派,才使这次忽里台大会拖了这么长的时间。
此时大哥术赤已经病死,察合台又一向力挺窝阔台,又有成吉思汗的遗诏在,拖雷虽然当了两年监国摄政王,最后还是不得不把大权交了出来,窝阔台也不再谦让。
史载,称汗典礼上,大家摘下帽子,把腰带搭在肩膀上,察合台拉着窝阔台的右手,拖雷拉着左手,成吉思汗的弟弟铁木哥斡赤斤(三兄弟的叔叔)抱住窝阔台的腰,共同把他搀扶上大汗的宝座。拖雷举起酒杯,大帐内外的人们跪拜九次,完成了隆重的窝阔台大汗登位大典。
窝阔台虽然登上了蒙古大汗尊位,但从此对手握军权、骁勇善战的弟弟拖雷有了戒惧之心。
公元1223年5、6月间,蒙古大军伐金时,拖雷指挥有方,以少胜多,取得了著名的三峰山大捷。随后,他和窝阔台汗一起北归避暑。 归途中,身体一向健壮的拖雷汗神秘死去。有学者说:拖雷是被窝阔台毒死的......
【插图源自网络】
怎样才能写出好的对联来?
谢友邀请:
所谓的楹联是指贴在亭台,楼榭,佛殿,寺庙,道观的门楹上,或者台柱上的张贴,悬挂的对联称为楹联。
——而内容的写法各不相同,其联语要与所贴的地方和所表达的内容要相符合,而绝不能随意而为。例如:
在山门上贴的:
五岳虽尊功业让此峰独占,
一山特立造化遍天下难齐。
钟楼上贴的:
钟鼓楼高殿角动春雷之响,
浮屠塔峻天际飘仙梵佳音。
佛殿门前贴的:
八宝殿前侍立是长生玉女,
九龙床上坐着个不坏金身。
公圆门前贴的:
门近石桥九曲九湾流水顺,
圆栽桃李千株千棵斗秾华。
寺庙门前贴的:
三山门外巍巍万道彩云遮,
五福堂前艳艳千条红雾绕。
——以上是楹联的写作格式,如自已创作对联时,切记要把楹联,春联,挽联,喜联,寿联加以分别,搞懂。这些对联的格式都尽不相同所以,如是给别人写对联时一定要弄明白这些对联独有知识,以防落下笑话。答之不周,见谅!谢谢阅读。
还将明月送君回是什么意思?
【馀杭醉歌赠吴山人】丁仙芝晓幕红襟燕,春城白项乌。只来梁上语,不向府中趋。城头坎坎鼓声曙,满庭新种樱桃树。桃花昨夜撩乱开,当轩发色映楼台。十千兑得馀杭酒,二月春城长命杯。酒后留君待明月,还将明月送君回。全诗如上,丁仙芝在唐朝诗坛上名不见经传,但这首诗中的“酒后留君待明月,还将明月送君回”却是名句。诗中的“明月”究竟何意?妙在何处?在我看来,这里表象上是用明月这种意象意指送别,但结合诗题中的“吴山人”,又有一语双关之妙,算是妙笔生花之句。
要想理解全句之妙,必须结合李白的《寄弄月溪吴山人》一诗方可理解其妙,李白的诗如下:
尝闻庞德公,家住洞湖水。终身栖鹿门,不入襄阳市。夫君弄明月,灭景清淮里。高踪邈难追,可与古人比。清扬杳莫睹,白云空望美。待我辞人间,携手访松子。这个“吴山人”估计是一个隐居的道士。从李白的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吴山人夫妻俩隐居在叫“弄月溪”的山野溪边,喜欢在山中赏月,可见其人对月的痴迷,估计和梅妻鹤子的林逋对梅花和仙鹤的情感差不多走火入魔的地步吧。
从丁仙芝和李白他俩与吴山人的交往匪浅来看,丁仙芝应该对吴山人对月的痴迷十分清楚。所以丁仙芝请吴山人喝酒之后,估计天色已晚,于是留吴山人下来闲叙直到月亮升起来,然后趁着月色送吴山人回到弄月溪,并且以“还将明月送君回”之句收官,既有月夜送人的意思,也含着把你的月亮送还给你的这层意思,与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中那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有异曲同工的意境。
月亮在中国传统诗歌文化中与送别、思念等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乎成了传统文化的一个由来已久千古不易的基因。比如王安石的“明月何时照我还”、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不胜枚举,而现代歌曲中也有“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之类的歌词。
至于说这句诗中的“明月”指下月的意思,我以为颇为不妥。用“明月”指“下月”乃是特例,见明代杨慎所著的《升庵经说·春秋左传·明月》:“齐燕平之月,公孙段卒,国人愈惧;其明月,子产立公孙洩 。古书传及俗称谓曰明年、明日则有之矣,明月仅见此耳。”杨慎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三国演义》中的开篇词即是他所作,作为一个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他应该看过丁仙芝的这首诗,但他说“明月”指“下月”也仅在《左传》中这一处见到过,据此也可看出此处明月并非指下月之意。
何况,吴山人隐居的弄月溪就在馀杭,作为他的好基友丁仙芝,没必要喝一场酒就留他住一个月,于常理也说不过去,这么近的距离非要吴山人夫妻搞出两地分居一个月,正常人都不会这么干。
李渊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有人说是因为一场被设计“美人艳遇”,但我觉得是靠实力!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2003年黄海冰和聂远演过的一部名叫《隋唐英雄传》的电视剧,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主题曲真英雄,心向百姓的洗脑循环和超人秦叔宝的主角光环之外,意义非常深刻的就是杨广的两个妃子逼李渊起兵的故事了。
李世民设计逼李渊起兵话说当时啊,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反王风起云涌,以瓦岗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势力如火如荼,李世民就已经看到了天下的形势,不在隋朝这一边,此时太原李渊的实力完全可以趁机火中取栗,在天下大乱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呢,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所以李渊虽然也看到了天下大势,但是始终犹豫不决,下不定决心,李世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机会稍纵即逝,一旦把握不住,则夺取天下的有利时机便少了一分。
当时在晋阳,有座杨广曾经北巡路过时修建的行宫,宫中有太监,有嫔妃有宫女,俨然是皇帝家的设施,当时晋阳方面为了讨好隋炀帝,在宫中物色了很多美人,并且还有很多人得到了隋炀帝宠幸,被封之为妃,但是没有带走,就留在了行宫之中。
李世民和当时的晋阳令刘文静一合计,找到了当时晋阳宫中的宫监裴寂,要他负责实施两个人的计划,这个计划就是李世民推老子入坑的完美一局。
二凤拥一龙这天裴寂邀请李渊来宫中玩耍,李渊是他的好朋友,当时李渊也没其他想法就去了,宴酣之时有两个宫女模样容貌姣好的妇人,陪伴李渊左右,一直不停的向李渊敬酒,最后给李渊喝懵了……
接下来的事情不言自明,这俩宫女里其实就是杨广宠幸过并有过封号的妃子,然后就该发生的都发生了。
李渊第二天中午才起来,一看见太阳刺眼的照在被单上,他立刻有一种不好的感觉,恍惚之间他又闻到了女人的香味,心底一沉,然后就发现两个不着寸缕的美人在自己身旁啜泣,李渊不由得问她们的来历,才知道他们两个就是杨广的留在晋阳宫的尹妃和张妃。
李渊死了的心都有了,就算是表兄弟,李渊做了这种事情也是灭九族的大罪,而且还是俩妃子一起,绝对是罪大恶极了。
逼上帝位李渊急忙去找裴寂,质问他为何要陷害自己,裴寂却反过来苦着脸说道,是他趁皇上不在晋阳行宫跑到宫中,不仅喝完酒之后坐龙椅睡龙床,还不听阻拦强行要皇上的两位妃子陪侍,并且拦都拦不住,三人一直睡到现在……
如今不仅李渊铸成大错,二妃名节已失,也是大罪,连带裴寂也要被杀了。
此时李渊深感无奈,两位妃子从房中走出来,擦干眼泪对他说:为今之计,唯有造反才可免除这灭九族的大祸,而且您还能一举两得,实现长久真实的一龙拥二凤了。
李渊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妥协,只好选择出兵长安,建立唐朝。
这也在新旧唐书中也确实有一些蛛丝马迹的记载:
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寂曰:“正为宫人奉公,事发当诛,为此尔。李渊真的那么庸碌?事实上,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有太多的称赞李世民而贬低李渊的痕迹,目的是为了显示出李世民在唐朝建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也是为后来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做个合情合理的铺垫,目的就是在于美化唐太宗,矮化唐高祖。
但是在李渊手下曾经有过担任任留守府记室参军的一个叫温大雅的人,亲眼目睹了李渊从起兵到创业成功的故事,有一本书名叫《大唐创业起居注》,根据这本书,晋阳起兵完全是李渊自己的主张,并不是谁献的计,更不是谁的强迫。
著名的历史学家孟宪实认为,反隋其实就是以李渊为首的晋阳的军事政治集团在隋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一下,夺取最高权力的一个水到渠成的计划,成为开国皇帝也只是他自身把握机遇的体现。
李渊在还没有起兵的时候,在太原就开始广结人才,广交人脉,甚至还因此而遭到了隋炀帝的猜忌;李渊为了自保开始大力受贿,并且开始酗酒,可见李渊并不是一个无能的没心机和庸碌之辈。
不是一个无能之辈从他后来起兵关中,建立唐朝,夺取天下,处理突厥的关系,李渊都是一位有着重要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的决策人和领袖。
他4个月夺下长安,半年后称帝,几年后就一统天下,纵观整个大一统时代王朝,其实能比李渊更强的开国皇帝,屈指可数,而李世民只是他众多人才中的一个,而恰好也正是他的儿子而已。
而在李渊起兵谋取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不过是他的一个儿子,一个干将而已,绝不是他这个集团的核心和领袖,成为唐国皇帝完全靠的是自身的能力和机遇,并不是靠着自己的儿子得到天下的。
后来的历史更多是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有选择的删改的!历史终究由胜利者书写!
李白和上官婉儿有可比性吗?
上官婉儿与李白没有可比性,李白文釆远胜上官婉儿 李白与上官婉儿同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上官婉儿生平要早于李白将近四十年。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上官婉儿是名闻时代宫廷派诗人。两人所处的历史时代与政治环境不同,历史视角与占位不同,文学艺术与诗词创作的风格不同。但相同之处是:俩人都出身于官宦世家与书香门第,都是文学诗词学界的奇才,但是李白更是名传千古的卓越大家。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政治清明、思想自由、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文化繁荣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时代。而国力强盛、政治开明,又是文化繁荣的两大必备条件,所以,唐朝具备了多元化文化能够灿烂辉煌的最肥沃土壤。
可以想像,李白和上官婉儿能够出生在这样一个自信且魅力四射的初唐盛唐时期,不仅仅是他们个人莫大的福气,而且更是中华诗文文明的幸运,两个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卓越才华及更是为后世所嘱目,同时,也是中华文化极为重要的文明标志与精神财富,对后世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进入唐朝,进入李白及上官婉儿的诗风诗梦中进行一次难得的奇幻诗旅陶冶。
我们先来看看初唐才女上官琬儿聪慧善文的“巾帼宰相”上官婉儿(664年—710年),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是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而她与武则天长达二十七年的君臣共处亦让后人津津乐道,有“巾帼宰相”之名。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由于其留存下来的诗歌比较少,典型的宫廷诗有《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 :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在奉和应制之作中,上官婉儿以其清新隽永,井井有条,格律严谨,温婉风雅的格调气质倾洒其绝代风华。 留有最著名的一首是《彩书怨》 :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这首诗表达了一代才女在情感上的寂寞与执着。宫廷繁华之外的寥落与惆怅长久盘桓,挥之不去、为此伤感。
在《驾幸三会寺应制》中 :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全诗格调深远、品味精致、高贵典雅。
在现存《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中有上官婉儿诗二十五首,为其遗留的主要山水诗。诗文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上官婉儿的才华与情怀,山水花木的气息浓郁,读来使人忘却婉儿宫廷诗人的身份,大自然的美好时光由她的诗文中呈现显露。
上官婉儿虽然现存诗歌不丰,但依旧可以看出她以自然洒脱的山情水韵丰富了宫廷诗歌的创作题材,以真挚与深情克服了宫廷诗歌情感表达的单调贫乏,以自然恢宏的气度改变了宫廷诗歌柔媚局促的格调。
“上官体”一度成为初唐上流社会的创作主流,影响力巨大。上官婉儿在诗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祖父上官仪的文风,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对声辞之美较为看重,擅长体现事物图貌的细腻、精巧。
中宗年间,因其政治地位的影响,逐渐影响了宫廷诗人乃至其他士人的创作方向,“上官体”也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创作主流,影响力很大。《初唐诗学著述考》中记载“尤以中宗复位以后,迭次赐宴赋诗,皆以婉儿为词宗,品第群臣所赋,要以采丽与否为取舍之权衡,于是朝廷益靡然成风” 。
张说评价上官婉儿: 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独使温柔之教,渐於生人,风雅之声,流於来叶。非夫玄黄毓粹,贞明助思,众妙扶识,群灵挟志,诞异人之资,授兴王之瑞,其孰能臻斯懿乎?可以看出,对她的评价之高亦是前无古人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婉儿与韦后同时被杀。 才华诗文不让须眉男子,其人品功过颇具争议。有人赞其文才,有人批其淫媚,极度推崇者有之,轻视鄙视者有之。与上官婉儿同时代的文人,如张说、武平一等对其人其事评价很高,至近代以来,愈发被学者推崇。 《全唐诗》仅收上官婉儿遗诗三十二首,
上官婉儿的创作实践从宫廷内部开启了大唐盛世万卷诗书的前奏,上官婉儿以一介女流,影响一代文风,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她不仅以其诗歌创作实践,而且通过选用人才、品评诗文等文学活动影响了一代文风, 成为中宗文坛的倡导者和引领者。对于当时文坛的繁荣和诗歌艺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代诗仙李太白、千古诗粹耀中华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在出生时:“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豪放不羁,爱饮酒作诗,好剑侠,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登金陵凤凰台》、《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九百八十多首。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18岁时,隐居戴天大匡山读书。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等地,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便作于此时: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大自然的美好情景历于笔下,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家世外桃源的美好逍遥的生活境界。
“叹我万里游,飘摇三十春”。李白二十四岁时即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游历名川大山的生活。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心爱名山游,心碎名山远。”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李白的诗歌自由豪放,不拘形式,是天生的灵感罐子。赤壁兴叹,洞庭御风,蜀道长歌,流金溢彩在李白的笔下尽情挥洒飞扬。令无数文人骚客为之赞叹。游峨眉山时,做《峨眉山月歌》: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此诗空灵飘逸,气质辉焕,仙风道骨,世所罕见。青冥紫霞、琼海烟容在李白的作品中,是灵感的来源与故乡,峨眉山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壮丽景色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仙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后出三峡,至江陵,遇司马承祯,作《大鹏遇希有鸟赋》: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司马承祯的认可,极大增强了李白的自信心,“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此时李白的诗意情怀如江海天地一般辽阔、无边无际。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宝元年,已年届四十二岁的李白终于遇到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伯乐——唐玄宗,后者一纸诏书宣其进宫入翰林院,结束了李白近二十年的漂泊生涯。“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李白怀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满腔抱负二入长安,成就了他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三年。唐玄宗开始的确是很喜欢李白的。“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吃。”
李白是性情中人,惟有真性情,才能憾动诗界的碧海青天与灵气清质。太白诗仙本不属凡尘,又如何应付盘旋的了凡间纷纭之事。天宝年间,曾经励精图治的唐玄宗深居宫中,沉湎于酒色歌舞,穷奢极欲。政事则先后委于宰相李林甫、杨国忠。李林甫口蜜腹剑,勾结宦官,妒贤嫉能。“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李白本身自由豪放的个性,使他终不被朝堂所容。天宝三年,他被赐金放还。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离开长安之后,李白先后与杜甫、高适会面,寻仙草,找仙人,炼仙丹,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以山水为伴,陶冶性情,涤荡心胸。三人一路东下,后在汴宋分手。李白继续东下,在鲁东、江南等地游历。期间写下了熠熠生辉、令世人难忘《沙丘城下寄杜甫》、《金陵三首》、《登金陵凤凰台》等。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登金陵凤凰台》成为千古名篇,似有四海八荒,六合之外的无尽暇想。既描绘了凤凰台上的传奇故事与凤去台空的怅然若失,也描绘了三山笼罩于云雾之中时隐时现于青天之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的奇观,又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美妙神奇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抒志言情,表达了深沉的历史感喟与哲学思考。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的诗气象万千、包蕴日月,汪洋恣肆,同时又魄丽豪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诉诸于一轮明月,视之为知音。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这就是诗仙的理想与彩墨,感而佩之,不胜唏嘘,珍品希言,如在眼前!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天籁般的真情美感荡漾在时空之中。
太白婉儿世罕逢,得遇一人幸平生综上所述,李白的诗文更加豪放自由,充满了自然情怀与浪漫主义色彩。上官婉儿的诗作终为宫廷所限,虽然有所突破,但相对于李白的洒脱牧野、不拘形式、极具逍遥派及道家自然精神的诗风大为不同。上官婉儿的诗风相较之下,宫廷气息浓厚,精致华丽。身为女性诗人,隐隐带有脂粉之气与儿女情长,但毕竟显得雍容华贵、温婉动人、严守格律、华丽细膩、气质儒雅。在数量上与对后世的影响,李白的诗文显然名气更大,更为人所知。上官婉儿以她的稀世之才,虽不尽人人皆知,但其绝代风华及文采丽质也成为后世不可多得的文坛俊秀。
所以,李白与上官婉儿相比,虽然各自风格迥异,文彩飞扬,各成一派,但李白的文釆当然技高上官婉儿远远不止一筹,李白不仅被奉为诗宗雅号“诗仙”,中国历史文化诗坛第一的位置无人撼的动,其诗文的大美空灵、气魄宏大、气象万千、立境高远、忧国忧民等文质可以说千无古人、亦难有后者,为后世文人代代高山仰止,可以说,只有中华文明不绝,李白诗文必然万古传诵而不衰,李白堪称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其思想伴随着诗文必不朽于中华民族之崛起。
而上官婉儿虽然文华绝伦,终是一个拘于格律的御用文人而已,其诗文自娱自乐之余,还是忘不了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和驱使,可见其思想境界与政治报负都是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占在统治阶级的立场高唱赞歌,其诗文用词虽婉约优雅,但是境界终止于粉饰太平世界而己,更遑论关心百姓疾苦和追求世界大同了,所以,上官婉儿的诗虽然是美丽的,但也只能是时代产物,而不代表时代的进步,其在中国历史诗坛中虽占据一席之地,但终究是超级大师们的配角而已。
若论时势造英才, 可以说华夏历史长河的中三百年可孕育得出一个上官婉儿,但中华文化五千年之诗仙唯李太白一人耳。
设若,李白与上官婉儿在时空中有幸相遇,婉儿一定是仰慕李白哥哥的那个小妹妹,并缠着白哥哥学他那诗透环宇的仙风,他们一定会惺惺相惜并成为文坛挚友,想想看,那又会是怎样的共织诗境、重叙笔墨史画与再创诗文气象的一段佳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