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交友,八上语文13课唐诗五首原文和译文
河津交友,八上语文13课唐诗五首原文和译文?
野 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一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背景与主题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感。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黄 鹤 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作者简介
崔颢(?一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考中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二、背景与主题
崔颢在外游历期间,来到黄鹤楼,登楼后,看到眼前景色,他情不自禁地提笔写下此诗。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2.此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3.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使 至 塞 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一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人称“诗佛”。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一生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苏轼盛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著名诗篇有《渭川田家》《终南别业》《山居秋暝》等。
二、背景与主题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所写。
诗作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的含义,这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候,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其诗作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其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二、背景与主题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渴望有一番惊人的作为。此时舟出荆门山,意味着他已离开家乡的土地,踏上了人生的新起点。正是在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旅程上,他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2.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时的景象,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一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到杭州上任。第二年,春天刚刚来临,早就思慕杭州西湖美景的白居易来到湖边游赏,兴之所至,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钱塘湖春行》。
诗作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之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2.赏析颔联中“争”“啄”两个字的妙处。
这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3.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中国古代的河东河西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历史上的河东与河西是个对地名通俗的称呼,跟古代的江东、江西是一样的意思,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华中、华南、华北这样的叫法,河东与河西其中的河指的是黄河,江东与江西其中的江指的长江,黄河与长江有着惊人的相似。
万里长江大概的走向是自西向东,但是过了九江进入安徽境内后,长江是向东北方向流动的,在地图上看就是从西南流经东北,这是一段特殊的流向,把当时长江东边的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全部、江西全部、上海南部统称为江东,而把长江西边的安徽西北部、江苏中北部、湖北北部统称为江西,注意了古代的江西不是今天的江西省。
黄河地图
黄河大概的走向也是自西向东,但是到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与山西境内时,黄河的走向非常奇怪,从甘肃兰州开始,黄河的走向开始变成向北流,稍微偏东北方向了,然后到了今内蒙古的巴彦淖尔后,开始向东流,再到了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后,黄河开始向南流,尤其是在内蒙古、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处,就开始沿着陕西与山西两省的交界线向南流,一直流到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的潼关后,又开始向东流经河南省。
如果在地图上看,黄河在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境内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几字形,而所谓的河东就是指:黄河在流经陕西与山西两省界时的东边。如果以今天的地图来看,也就是几字形的右边是河东,这里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全境。
山西就是河东
古代可没有山西省,就把黄河东边这一块统称为河东,最早是秦国在这里设置了河东郡,因为是黄河以东,所以就叫他河东郡,河东郡的范围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大部,汉朝时期沿用了秦国的河东郡,到了东汉时期,河东郡隶属于司州,包括今山西省的运城、夏县、闻喜、万荣、垣曲、绛县、永济、芮城、平陆等县市,只有山西省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左右。
所以河东郡并不等同于河东,河东是一个通俗的称法,指的是整个黄河以东,而河东郡则是秦汉设置的行政区,虽然也位于黄河以东,但河东郡比河东要小得多,三国时期的关羽是河东解人,准确地说关羽是:司州河东郡解县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人。
早期的河东与河西
河东郡的行政区到了隋朝时被废除,而河东作为一个俗称一直流传了下来,把河东作为山西省的代称,河东同时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尧、舜、禹时期的都城都在河东,分别是平阳(今山西临汾)、蒲坂(今山西永济)、安邑(今山西夏县)。
说完了河东,再来说河西。河西是相对河东来说的,可以理解为河东的西边就是河西,但是黄河在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五省境内形成了几字形,几字形的中间和左边都可以称为河西,而且河西的范围一直向西延伸到通往西域的玉门关。
河西在战国时期指的是几字形中间偏下方的地区,比如战国初期,秦国和魏国发生了河西之战,当时魏国的都城还在河东的安邑(今山西夏县),这里说的河西就是今天西安以北的陕西延安和甘肃的庆阳、平凉一带。
秦朝时期的黄河几字形行政区域
当时的河西对于秦、魏两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时的河西在秦国都城的北部,是拱卫秦都的屏障,当时的河西同时也在魏国都城的西边,是魏国在黄河西岸的桥头堡,结果魏将吴起以5万魏武卒大败50万秦军,占据河西长达数十年,直到后来秦孝公和秦惠文王时期才收回河西,所以战国时期的河西指的就是几字形的中间靠下的地方,是今天的陕西延安和甘肃的庆阳、平凉一带。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没有河西的说法,秦始皇在河西设置了两个郡,一个叫北地郡,一个叫上郡,这两个郡包括了战国时期的河西,而且比战国时期的河西要大多得,基本上占据了大部分的河套地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所谓的河套地区。
河套就是黄河几字形中间的所有部分,包括今天的内蒙古和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的广大地区,这里是黄河流域冲积而成的平原,这里水草丰美,是天然的牧场,东、西、北三面被黄河包围,只有南面直通关中平原,像一个套一样扣在关中平原上面,所以叫河套地区,这是指早期的河套。
后期的河套地区
河套在秦朝时期一共设置了四个郡,分别是:北地郡、上郡、九原郡、云中郡,这四个郡都在黄河几字形的中间位置,其中北地郡和上郡靠南边,九原郡和云中郡靠北边,到了秦朝末年,由于农民起义,中原大乱,整个河套地区被匈奴占领,秦朝设置的行政区不复存在,汉朝建立后,这里仍然是匈奴的势力范围,直到汉武帝时期发起了河西之战。
公元121年,卫青与霍去病两次出击攻打匈奴,其战场主要就在河西,这个时候的河西指的是河套地区,还包括河套的西边更广阔的地方,一直到今天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都是河西,汉武帝经过两次河西之战,收复了整个河套地区以及河套以西,同时打通了河西走廊。
所谓的河西走廊是指:位于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从甘肃兰州开始,经武威、张掖、酒泉等地,一直到玉门关的一条狭长的由内地通往西域的通道,东西走向,全长1000公里左右,这条走廊叫河西走廊,自然被包括在河西之中。
河东的西边统称为河西
但是到了后来,河套所指发生了变化,后期的河套有三个地区,分别是:前套(土默川平原)、后套(巴彦淖尔平原)、西套(银川平原),早期的河套与后期的河套是不一样的概念,地理位置都不同,所以不同历史时期,同样的地名指的是不一样的地方。
同样的道理,河西也是如此,不同历史时期的河西所指也是不一样的,从汉武帝之后,河西就成了一个超级大的范围,一直到后来,河西就成为一个俗称的地理范围,并不是行政区域,而河西指的就是:河东以西一直到玉门关这长达1200多公里的地区,其中包括早期的河套和河西走廊。
司马懿为何能得天下?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最终控制了曹魏政权。其子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继续掌控曹魏军政大权,终于在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手里实现了魏晋嬗代,并且最终由司马炎统一全国,完成了三国归晋的大业。
如果以三国归晋作为标志的话,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氏确实是三国时期“最后的赢家”。那么, 司马懿为什么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呢?大锅故国神游觉得有下面三方面的原因。
一、曹魏统一北方,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司马氏建立的晋,脱胎于曹魏帝国。众所周知,魏蜀吴三国之中,以曹魏的实力最为强大。在三国那个时代,土地和人口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衡量国家实力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曹魏的领土有十个州之多,而且在农耕时代,这十个州的耕种条件是最好的,是最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就发展农业生产的另外一个重要资源人口而言,曹魏也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根据日本京都大学金文京教授统计的三国人口数据,曹魏有450万左右,而东吴仅为230万,蜀汉就更少,才90多万。在统一战争中,曹魏帝国的综合国力最为强大,在此基础上自然也会具有最为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另外,曹魏占据中原,在文化的先进性和政权的正统性上也有着压倒性的优势,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由曹操一手缔造的曹魏帝国,统一了中国北方,为后来三分归晋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是司马氏能统一全国,“成为最后的赢家”的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
那么,本来作为曹魏帝国臣子的司马懿,又是怎么掌控曹魏军政并亡魏成晋,最后由晋统一全国的呢?
二、司马懿出身河内大族,在曹魏政权中有一个极其庞大的权势网络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七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了。从景初二年(238年)开始算起,到正始十年(247年),司马懿离开权力中枢已经有十年之久。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敢于冒着家族倾覆的危险行此大事,身后没有一个强大的权力网络支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一)司马懿的军政权势网络
司马懿出身河内大族,从青年时代出仕曹魏政权开始,最初只是曹操的丞相文学掾,并不十分引人注目。司马懿政治处境出现重大转机是在曹丕时期,应该说司马懿和曹丕有一个很不错的私交。司马懿曾经奉曹操之命与曹丕交游,后来又迁太子中庶子,经常参与曹丕的重大决策,并且屡有奇谋,由此深得曹丕的信任。在这期间,司马懿和陈群、吴质还有朱铄有广泛的交往,并建立了深厚的联系。而这些人都是后来曹魏政权的重臣,这就是司马懿建立权势网络的第一步。
曹丕篡汉以后,司马懿在曹魏政权可谓平步青云,先后当过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这些重要的职位。在曹丕死后,司马懿就成为了托孤重臣,和陈群、曹真还有曹休一道受命辅佐魏明帝曹叡。
到了魏明帝时期,司马懿的权势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前面我们提到,曹丕曾经安排了四位辅政大臣、但是随着曹休、曹真和陈群相继离世,四位辅政大臣中就只剩司马懿一个人了。这里曹真的离世,显得非常关键。曹真在魏文帝时代当过上军大将军,后来又以大将军的身份都督雍凉,是抗击蜀汉的关键性人物,同时也是曹魏政权控制军权的标志性人物。曹真在世的时候,曹魏的军权被牢牢抓在曹魏宗亲的手中。但是随着曹真的退出,诸葛亮又屡次北伐,魏明帝不得不启用司马懿来镇守关右。这其实是司马懿权势和权势网络扩展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曹魏在诸葛亮的威胁下,司马懿得以专制关中。在此期间,司马懿提拔了大量的将领,这些司马懿旧部后来成为司马懿在政治上的重要筹码。我们知道后来曹爽为了消除司马懿在关中军队体系的影响,派夏侯玄出任关中,不惜以禁军兵权和司马懿交换,让司马师出任中护军。而司马师的中护军是司马懿高平陵之变的最基本军事力量,没有司马师这个中护军之职,可以说司马懿是无法发动这场政变的。
另外,随着司马懿军政权势的如日中天,他还获得了一种重要的权力,那就是开府治事,并且通过开府获取了征辟的权力。曹魏重臣中的王昶、王基、邓艾、杜袭等人都是被司马懿提拔上来的。
经过曹丕、曹叡和曹芳三代,司马懿终于在曹魏帝国内部形成了“门生故吏,遍布朝野”的庞大权势网络。这就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并获得成功,由此诛灭曹爽集团和司马氏最终取代曹魏,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二)司马懿社会关系网络的扩张
在这个阶段,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娶了夏侯尚的女儿夏侯徽。众所周知,夏侯氏在曹魏政权中具有宗室地位。通过联姻,司马氏其实已经建立了和曹魏政权极其亲密的关系,由此司马懿在曹魏的地位已经大大巩固了。夏侯徽死后,司马师又先后娶了曹魏重臣吴质之女,东汉名族泰山羊氏之女,羊氏门第高贵,其联姻对象都是汉魏最有声望的名士,比如孔融蔡邕等人。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则娶王肃之女,王肃之父就是王朗,官至曹魏三公之一的司徒,本人也是汉末大儒。
通过和这些曹魏政权中的宗亲以及全国性的世家大族联姻,司马氏其实已经突破河内望族这个层次,成为在曹魏政权中极具分量的政治家族。司马懿蛰伏于曹魏政权,通过联姻、交友、同僚和提拔等手段,终于拥有了一个极其庞大的权势网络,又凭借着自己的军功和政治声望,以几十年的时间积蓄了巨大的力量,最终深刻地影响了魏晋之际的政治形势。
三、亡魏成晋,是司马懿祖孙三代不断接力的事业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灭了曹爽集团,就“成为最后的赢家”。后面的魏晋嬗代不过是例行公事,走走禅让的形式罢了。
其实不然,司马懿取得了高平陵之变的完胜,也只能说是拉开了魏晋嬗代的序幕而已,还不能说司马懿就“成为最后的赢家”了。如果我们抛开“忠奸”之论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在高平陵之变后的十六年时间里,又经过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炎祖孙三代四人不断的努力,他们克服了诸多艰难险阻,才最终完成了亡魏成晋并且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忠于曹魏的旧臣如李丰、夏侯玄的反叛;大家所熟知的声势滔天的淮南三叛;司马师权威受到极大打击的东关之败;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承袭权力的波折;伐蜀战争中的钟会邓艾争功,灭吴战争中的王濬王浑争功这些内部矛盾,都无一不向我们展示出司马氏“成为最后的赢家”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项祖孙三代不断接力才得以完成的事业。
受到陈寅恪先生“寒门和世家大族之争”观点的影响,很多人认为魏晋嬗代是自然而然一般轻松的事情,这其实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魏晋嬗代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司马氏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在高平陵之变后,其实还经过了长达十六年不懈的努力,这其中甚至还有一些运气的成分。
结论出身河内大族的司马懿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他通过军功、联姻和交游等手段,在曹魏帝国拥有了一张庞大的权势网络。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司马懿历经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四代人,韬光养晦,以这张权势网络为基础,积累了巨大的力量。并在高平陵之变后,经过祖孙三代人的不断努力,持续释放这种力量,才“成为最后的赢家”。
如果魏国在强盛时期能一直坚持伐秦的战争策略?
答
不可能的,因为魏最牛逼的魏武卒都有一个行军的极限的,除了士兵带的粮食外,就必须依靠运输了,秦在甘肃的河西走廊,魏军没有什么办法解决吃饭问题,是不可能灭亡秦国的。
秦最早就是给周养马的一个部族,逐渐的繁衍生息壮大,在中原地区,交通方便,魏,赵,韩这三家分晋。在最初晋是一个超级大国,根本瞧不起秦,一个边境小帮。
秦的发展是一代代人不断图强,变革,发展而来的,因为从秦咸阳出发到潼关的距离就很远,出了潼关才可以进入中原。
为此,秦派兵出征,一个就是西北的方法,做囊,用麻绳绑在前胸贴后背,行军的时候做护甲,休息的时候,做食品,有点类似现在打仗的压缩饼干。
利用黄河的水,从上游到中下游的运输,可以解决战争的消耗问题,
魏强势的时候,不能灭秦,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并且魏没有发展这方面的业务。粮食根本没有什么办法保证军队的需要。
否则,在魏武卒强势期,打到潼关的秦地,军队没有什么办法解决吃饭问题,被迫撤回潼关外。
另外一个就是各个国家的勾心斗角,一旦魏军远征,国内空虚,如果保证魏国内的安全呢?
过去的车马很慢,出征一次多则一年半载,少也得几个月,一旦魏遭受进攻,魏军是不能回来救援的。
并且打仗出现伤亡怎么处理,兵源在多次消耗下,如何补充等问题解决。
并且在
魏强大的时候,国与国之间讲究一个利益平衡,不能动不动就灭人家的国。称霸一方就是树威立案。
也就是时机不成熟。
在这个时候,国家的矛盾可以通过打仗来解决,但是对于败了的一方可以谈判解决问题。
古往今来有哪些嗜酒如命千金买酒的著名酒鬼?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这里,先不得不说一下“酒”的由来。
传说杜康造酒,酒的味道一直不满意,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和他说:要想造好酒,需要明天他在村头一棵歪脖子树下取别人身上的三滴血,酉时之前倒入酿好的原汁中,不然就没有效了。
杜康醒来后发现是个梦,但是又是那样的真实,他决定按照梦里老人的方法试一试。
天刚亮,他就在村头树下开始一直等,快等到中午了,也不见有人经过。中午时分,一个书生模样的男子从中经过,杜康和书生说明了情况,书生想就要一滴血也不妨事,便答应了。
取到第一滴血后,放在碗里,杜康酒一直等下去。下午一男子骑马经过,佩戴宝剑威风凛凛,体格健壮,像一位武士。杜康赶忙作揖,并上前说明了情况,武士一听,哈哈一笑,痛快的答应了。这就取了第二滴血。
时间过得很快,眼看就到酉时了,这第三滴血却还没取到,杜康很着急。这时旁边经过了一个衣衫不整、蓬头垢面、走路摇摇晃晃的疯子,杜康想着时间快要到了,便叫住了疯子,从他身上取了第三滴血。
杜康回去后,把这三滴血放进原浆里,封坛放好。第二天打开的时候,一尝味道味道醇厚醇正,回味绵甜悠长。赶忙叫上几个朋友一起品尝,朋友们大呼真乃人间佳酿!众人要杜康取个名字,杜康想了想说:在咱们国家,“九”字最大,但是不能用这个字,我取它谐音,造个字,按照梦里神仙的点化,取人身上的三滴血,在“酉”字前面加上三点,就叫做“酒”如何。众人听了,都拍手叫好。从此以后,酒就流传开来。
人们都说,因为那三滴血的作用常显灵。不信你看,刚开始喝酒的时候,人们文质彬彬,相互示意,饮酒作诗,这是书生的血在起作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两颊泛红,猜拳行令,豪言壮语,这是务实的血在起作用。如果继续喝下去,洋相百出,东倒西歪,或狂呼乱叫,这是疯子的血在起作用。
说起酒,不得不说诗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作为诗仙的李白有多大影响力?用这句诗概括:“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要问李白有多爱喝酒?“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只有大诗人李白才能配得上“酒中仙”的名号了。开元十三年,二十五岁的李白正是意气风发的年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时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天下承平、国力强盛,胸怀大志的李白对自己的前途满怀憧憬。可惜,事与愿违,经过十多年的漫长等待,李白虽然得到了大诗人贺知章的赏识,在文坛创出了偌大的盛名。但是,他始终没有受到唐玄宗的重用,最后不得不带着“行路难、归去来”的无限感慨,黯然的离开了长安。几年后,得到玉真公主等人的推荐,李白得以成为宫中的供奉翰林,主要工作是陪侍唐玄宗左右,写诗文娱乐。
久而久之,一心想要报效国家的李白对这种无聊无趣的生活异常乏味,后来在起草诏书时装醉让高力士脱靴,引得众多欲拍高力士马屁之人的嫉恨。最终他离开了宫廷,将人生的重心放在了云游天下和诗歌创作中。从此历史上少了一个正直无私的官员,文学史上却竖起了一座难以被超越的卓然丰碑。在千古名篇《将进酒》中,诗人用豪迈雄浑的气势将饮酒写的壮美大气,“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些千古名句成了后世众多喜好饮酒文士的喝酒宣言。
似乎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到,人世间的一切不如意和烦恼都在开怀畅饮中化为乌有,明日朝阳升起,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只有“诗仙”李白才能把爱酒形容的如此理直气壮和气势磅礴。脱离了黑暗腐朽的官场,纵情于诗坛酒海的李白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至依靠众多瑰丽雄奇、豪迈奔放的诗歌登上了诗歌的最高荣誉殿堂,成就了自己的不朽文名。“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诗坛上如果没有李白一定会失去许多绚丽的光彩,而没有美酒的陪伴,则诗人的人生则一定又少了几分乐趣。
嗜酒如命:喜欢喝酒像性命一样。意思是极度喜欢喝酒晋时有个文相阮孚,在任丞相中郎时,因其天天不喝酒就不安心,经常因酒醉而疏离官务,其中被引为酒事一绝的历史典故,是以官帽子上的“金貂”换酒,就是说他喝光了朝廷赏赐的俸禄之后,拿下头冠上的金貂换酒,以满足他的嗜酒之求。时人因此称为:嗜酒如命(意思是把喝酒当成自己生命一样重视)喝酒上瘾,第一个字读shi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