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交友,恋人之间性格相似更好相处吗

2023-04-25 11:04:04 34阅读

光山交友,恋人之间性格相似更好相处吗?

Hello,大家好,我是老司机告白。

请大家一定要花五分钟时间,认真阅读此文,告白的文章全文纯干货,绝不鸡汤,男人看了会撩妹,女人看了防渣男。对了,文末告白老司机还准备了一份神秘撩妹大礼包送你哦~

光山交友,恋人之间性格相似更好相处吗

在罗马神话中,丘比特被喻为爱情的象征。他是一个顽皮、身上长着翅膀的小神,背着一个箭袋,高兴了就对着谁射出一支“爱之箭”,一旦被他的箭穿透心脏,人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倾心相爱。之后,人们常常用丘比特的顽皮任性,来解释爱情发生时的不规则性。

可是,心理学家的研究却发现,丘比特并不如人们以为的那么淘气,他所发射的“爱之箭”也不是盲目地乱飞,而是遵循着特定的法则。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莎伦·布雷姆等人的总结,爱情的发生有如下规律:

外表的吸引力

在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给人们出示一些陌生人的照片,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对这些陌生人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人们普遍对外表更具吸引力的人评价高。可见,人们更容易相信:美丽的人一定也是好的。这一偏见尤其容易发生在交往的初始阶段。

对方喜欢自己

与某人相处中,如果感受到对方喜爱自己,被接纳和欣赏的感觉便会提高自己的自尊,从而更喜欢对方;相反,则会感到被否定,即使这个人再有魅力,他的吸引力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因为,与他所带给我们的良好感觉相比,我们更关注自己被其拒绝或否定的糟糕感觉。

相似

性格上存在差异的人,相处中更容易发生误解和争执,长时间的冲突,会使两个人都感到沮丧和疲惫;在性格和态度上有更多相似之处的人,则会因为彼此的一致而产生共鸣。这种被接纳的感觉,会让他们更加欣赏自己,于是也越来越喜欢和对方共度时光。但有一种情形下的“不相似”也可以促进对彼此的感情:一方所具有的,正好是另一方所需要的。比如,一方很有主见,而另一方很愿意听从别人的决定。

障碍

人们普遍都有逆反心理,这导致了当我们面临得不到或者失去的威胁时,我们会更加渴望得到,并加倍努力。心理学家们发现,爱情上存在着“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外界,尤其是父母,越是强烈反对两个人的爱情,他们在对方的眼里越是具备了更大的吸引力,于是双方越能感受到对彼此强烈的爱。

如果你需要情感咨询和指导,或学习恋爱技巧,

老司机恋爱指导(cladx8),你身边的情感指导专家。

用什么方法让我的牛杂火锅店生意火爆起来?

出题人的意思是,我的菜品质量很好,火锅味道也很好,但是没火起来。普济就把究竟是你火锅不好、还是食客不识货的原因解释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先的你选择做牛杂火锅店是对的。在我国,牛杂是广谱美食,天南海北,没有吃货能够拒绝牛杂的美味。所以牛杂的做法、吃法也非常多,最常见的是卤、炖,再就是火锅,还有近几年在江浙流行的牛杂干锅。所以,大致分类,北方和川贵一带,盛行牛杂火锅;南方和江浙沿海一带,流行牛杂干锅。至于卤牛杂,是传统的下酒菜,各地都喜欢。

其次,你要认真反思下你的牛杂品质是不是真的“绝对没问题”。人们为什么喜欢牛杂,而且是自古以来爱它如初恋?三个原因:①古代牛是主要农业生产动力工具,直到清朝,各代政府都有明令保护耕牛,严禁宰杀,也就难以吃到;②牛杂比牛肉好吃。譬如牛头肉的古名叫“牛方”,牛胃叫“百叶、金钱肚”,牛睾丸叫“牛白”,足以说明自古就是人间至味;③当下大概牛的饲养还没有化学添加剂什么的,都是吃草长成,人们不担心毒素残留。所以,你的牛杂是否“绝对没问题”,一是要看来源,二是要看食材制作,是纯天然还是化学浸泡,再就是新鲜度。譬如牛百叶,如果有化学品除色和泡发,就肯定不能上桌,否则就是害人。

其三,你说的“很好吃”,也是要做个反思。主要的是你在什么地区、什么位置,做什么口味的牛杂火锅。如果你在宁波做非常麻辣的四川味道,指定的没多少人热你。反过来在成都做清淡适口的牛杂火锅,同样的门可罗雀。你的问题也可能出在这点上。

其四,最关键的是价格。牛杂美食之所以盛传不衰,主要就四个字:“物美价廉”,好吃不贵。做火锅店,无论哪里买材料,都是批量进货,享受批发价,就比街上零买更是便宜,生材料除了物以稀为贵的牛肚外,其他的都在每斤20元以内,很多的部位每斤还不到10元。如果是熟制品,也就是几元的差价。相比当前的肉食行情,算是最便宜实惠的了。普济认为,问题可能出在你的火锅价格上。普济老家光山是个豫南小县,县城有家小店专卖一个菜:“烧牛头肉”,每天食客排队,供不应求。普济却断定这个店做不长。为什么?他一个菜,用一个牛脸3斤多,批发价每斤10元,最贵15元,材料成本不到40元,这道菜却卖168元。这么高的利润,一旦有人破解,立马就会做不下去。所以普济断言他做不长,或者这个价格维持不长。

说到这里,提问者应该清楚了吧?牛杂火锅店要想火爆,根本原因还是你自己自信的材料质量和味道,普济提醒的还要加上区域口味和价格。很多做餐饮的做不长、做不火,大都是一口要吃个胖子,价格高的离谱,恨不得掂个菜刀上街乱砍,所以你就做不下去。

这里普济顺便给你提供个材料源,是普济筛选出来的牛杂供应地,吃了多年。了解牛肉市场的都知道,国内山西平遥牛肉最好,可是很少人知道平遥牛肉却是山西文水县供应的。文水县是武则天的老家,也是刘胡兰的家乡。这个县有个保贤村,不种庄稼专杀牛,正史记载就有四百多年历史。当地盛传:“保贤没有钟鼓楼,出了一群杀牛侯”,就是明证。这里家家户户、祖祖辈辈杀牛为生,牛肉质量最好,最是值得信任,熟牛方每斤不到20元。普济买的时间久了,和一家成为了好朋友,就是文水县保贤村的“贤通牛杂”,老板姓白,忠实憨厚,典型的山西农民传统形象。普济特此申明,此处不是广告,友情推荐,有缘者得之,无缘不得。

为什么黄帝叫轩辕黄帝?

当黄帝部落中轩辕氏族首领被推选为部落首领后,方始有了“轩辕黄帝”称号。轩辕黄帝的诞生地是一处古代有神奇之“圭”(即天然土丘)的邦戎居地,即今甘肃省清水县旧县城东南70里之轩辕谷。轩辕黄帝部落曾活动于陇山东西地区,而他的冢则位于今甘肃省正宁县东部子午岭之西五顷原。皇帝称号来源

“黄帝”是一个经历了从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联盟历程的称号,它所反映的是华夏先民于5000年前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重大转变。

从历史文献所载传说资料看,“黄帝”称号最初是5000年前一个氏族的名称。最初的黄帝与炎帝。是我国远古时代从少典氏族分离出来的两个兄弟(或姊妹)氏族的名称,其中生活在黄土高原上即“以土德王”的氏族叫黄帝氏族,而以“火德王”的氏族则叫炎帝氏族。

《国语·晋语四》云:“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在黄帝氏族从少典氏族里分离出来后的八代“五百余年”间,逐渐发展壮大。从氏族发展为部落再从部落发展为部落联盟。到了这时,黄帝部落中产生了一个轩辕氏族,轩辕氏族首领担任了黄帝部落的部落长,黄帝部落的这个部落长就叫轩辕黄帝。

皇甫谧《帝王世纪》说,自炎、黄二氏族从少典氏族分离出来,到黄帝部落统一炎帝、蚩尤二部落,中间“凡隔八代,五百余年”。

黄帝诞生之地

对于黄帝部落最早的发祥地,多数学者认为在甘肃东部、陕西西部的黄土高原的溪谷中,更多的学者则认为轩辕黄帝诞生在我国西北的甘肃省天水地区境内。

王国维《水经注校》说:“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皇甫谧云清乾隆《清水县志》则说,清水县“东南七十里,黄帝诞于此”

以上两说,若从当地地理条件和地理方位(今天水与清水二县地境相连,天水县在南、清水县在北)来看,两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前一说以“天水”为视角,认为轩辕黄帝诞生于天水“上邦城”之东,而后一说则以“清水县”为视角。遂说轩辕黄帝诞生于“清水县”的东南。

以《水经注校》为例子,“天水”,指东汉天水郡(当时尚未置天水县)辖区相当于今甘肃省秦安、张家川、清水、甘谷、天水、礼县、西和等县及秦州区等地;“上邦城”,即上邦县城。据此看来,确定此说中上邦县城的地理方位是个关键。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前688),伐邦、冀戎,初县之”。即在伐灭邦、冀二戎人后设置邦县与冀县(冀县在此不论)。后至西汉时改邦县为上邦县,北魏时“以避道武帝(拓跋硅)讳,改(上邦县)日上邦,废县为镇。隋大业元年(605)复为上邦县,属天水郡”。到了唐代,又分上邦县为上邦、清水二县,当“开元(年间)地震,后移镇城(即成纪),改筑今城,有清水(县),无上邦(县)”。但由于提出前一种说法的姚瞻是东汉末年人,当时已经将“郑县”改名为上邦县,加之他所说轩辕谷“在上邦城东”70里.显然姚瞻所说“天水”无疑是指天水郡。既如此,那“上邦城”似觉还在清水县境内。

那么这个“邦戎”、“邦县”、“上邦县”、“上邦城”名称中“邦”字的含义是什么及其方位在何处?据南朝宋郭仲产《秦州记》记载:“上邦县北有利山。川中平地有土堆,高五丈,生细竹,翠茂殊常,二杨树大数十围,百姓祀之。”从这一记载得知,古代神奇的“圭”.原来是个天然土丘。

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晋秦》图所标注看,当时绵诸戎活动地区的中心为今天水县城(北道)一带。那就说明,秦武公十年(前688)秦灭邦戎时,邦戎活动于今清水县一带,而绵诸戎则活动于今天水县、秦州区一带。据此判断,那座神奇而又与轩辕黄帝诞生地相关的“圭”,即天然土丘必定在今清水县境内。分析、考辨至此,族出西戎羌的轩辕黄帝诞生之地位于今甘肃省清水县旧县城东南70里的轩辕谷是可信的。

皇帝活动范围

据我国古代众多历史文献,尤其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黄帝曾东至于海、西至于崆峒、南至于江、北至荤粥地。

《史记·五帝本纪》赞曰:“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但仅就轩辕黄帝生活时代的社会状况、自然环境条件及黄帝部落尚处在兴起时期的现实等予以客观分析,他的主要活动地区并非如此广阔。更多的局限在陇山东、西一带属今甘肃省的部分辖地,其它地区很有可能只是轩辕黄帝后裔在统一炎帝、蚩尤部落后所到达和活动过的区域。

《庄子·在宥》中“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故往见之。日:‘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

黄帝墓冢之地

轩辕黄帝冢所在地,现在风行河南“新郑说”、河北“怀来说”、陕西“黄陵说”与甘肃“正宁说”等。据称这些说法都有其立论的根据要能客观回答上述问题,关键在于辨析清楚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轩辕黄帝冢所在地阳周县的创设及其改易情况,二是对轩辕黄帝遗体“还葬说”的看法。

首先,来谈“阳周”县建置与县名改易情况。据文献记载,轩辕黄帝冢在秦上郡阳周县之南的桥山,这是自两汉以来史家共同的观点。

《汉书·地理志》上郡条载:“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国东汉应劭注《汉书》亦日:“在上郡阳周县.有黄帝冢。”

虽然阳周县建置沿革及其县名的变化是相当复杂的,但今甘肃省正宁县为秦、汉阳周县则正确无误。这无疑表明,轩辕黄帝冢在今甘肃省正宁县境之说是可以确认的。

其次,早在唐代,轩辕黄帝冢的地理方位就已具体确定下来了。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李泰《括地志》指出:“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元和郡县图志》亦载道:“子午山,亦日桥山,在(真宁)县东八十里,黄帝陵在山上,即群臣葬衣冠之处。”

近年来亦有学者通过实地踏查,在正宁县五顷原与二顷原之间找到了轩辕黄帝冢的遗址,发现了黄帝冢土筑的层理。并且指出:“如以现行公路为冢底,到冢顶部高约40至60米⋯⋯冢顶部呈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30米的椭圆形状,面积约1500至1800平方米(--亩半多)。从土层形成看,动土层至少在40米以上。”当地老人称:“这个古冢据上辈传下来叫‘仙人坟’,又叫‘仙人穴’。”以上资料记载,印证了古代史家有关轩辕黄帝冢地理方位在今甘肃正宁县东部的记载。

其次,再对轩辕黄帝遗体“还葬”说简单谈一些看法。本来,《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圆可是《史记正义》则引《列仙传》语云:轩辕黄帝亡后,臣下便将其遗体“还葬桥山”。此处《列仙传》“还葬”桥山之说是否为客观真实情况,现在无据可证。假若反映的是真实情况。那无论轩辕黄帝亡于何处,还是“还葬”在自己的故乡桥山。也就是“叶落归根”了。此“还葬”说虽有可疑之处,但对轩辕黄帝冢在甘肃省正宁县境桥山的记载,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旁证作用。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天水,其历史悠久,人文深厚,自不待言,但就天水为黄帝最初的居地却有争议。秦州区齐寿乡有寿丘(嶓冢山)、三皇嘴,市区城北有仁寿山;麦积区麦积镇,也有轩辕谷;清水县有轩辕谷、轩辕溪、轩辕窑、三皇沟、羌谷,所以人们各执己见,认为黄帝轩辕氏部落最初的发祥地应在本县、区。事实上,古人逐水草而生,在一个大的文化圈内活动,所到之处都可能留下他们的痕迹,更不要说在天水这么一个小的区域内了。

河南信阳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下辖八县两区。农作物以稻麦为主,不太属于中原地区。整个信阳地区有山有水。一年四季分明。山清水秀。属于大别山区。曾经是红军的根据地之一。著名的新县就是有名的将军县。信阳地区物产丰富。矿产资源也很多。土特产有著名的信阳毛尖。潢川华英鸭。麻鸭,青虾,元鱼,固始鹅,板粟,猕猴桃。其中固始是有名的劳务大县。在全国各地务工的人员相当得多。新县和息县是有名的出国劳务输出大县。出国的劳动力每年汇回国内的外汇收入十分的可观。信阳市民以米食为主。对饮食文化有独特的见解和相当的讲究。语言方面偏向于安徽口音方言,信阳地区是有名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旅游产业比较发达。鸡公山风景区,南湾湖风景区。商城金刚台风景区。固始西九华山风景区。美不胜收。已下发一些信阳的风景和美食图片,仅供大家参考。

如何被官军彻底围剿?

“我就是洋人的老子!”张庆听不得别人吹嘘洋人,遂将洋人贬为儿子。由此“老洋人”这个外号,逐渐取代张庆原名,并成其留在历史上的一个符号。

只是张庆万万没想到,自视比洋人更厉害,却最终因绑架一名美国女传教士,而遭军阀围剿、兄弟内讧火拼而亡。

1893年,张庆出生在河南宝丰县一个贫苦农家。张庆10岁时,父母相继亡故,遂其不得不跟着哥哥张林艰难度日。

张庆的家乡位于豫西地区。当地山高林密,土地贫瘠,粮食亩产尚不足100公斤,再加上官府盘剥,引得百姓纷纷破产,所以那里简直就成为土匪的天堂。

张庆在这样的环境熏染下,自幼就胆大包天,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1911年,豫西地区又连番遭遇天灾,可清政府却依旧疯狂征敛不休,于是百姓迫于生计,纷纷投奔当地大匪首白朗,其中就包括张庆兄弟俩。

白朗原来家财万贯,因遭人诬告才落草为匪。要说这白朗也确实是条响当当的汉子,竟敢公开与袁世凯对着干,并将前来镇压的袁世凯军队团灭。

随着白朗手下兵马越聚越多,袁世凯也越发忌惮,遂派段祺瑞率20万重兵围剿白朗。而白朗即便颇具军事指挥才能,可又怎能与科班出身的段祺瑞相比。

1914年,白朗战死,张林也在混战中毙命。白朗队伍树倒猢狲散,张庆没了哥哥倚仗,只得返回老家宝丰,并改名张廷献。

后来张庆在朋友引荐下,投到豫西镇守使丁香玲麾下,到驻守灵宝县城的巡缉队,成为一名参与剿匪的马兵。

张庆摇身一变由土匪变身官兵。有一次,张庆随队出征,谁料30多人的巡缉队竟遇到150余名土匪。张庆率弟兄们拼死突出重围,却被子弹击中臀部受了重伤。

灵宝县令核准张庆是因公负伤,也算剿匪有功,于是决定给其发放一笔抚恤金。张庆欢天喜地等着发钱,却未料这笔抚恤金,竟被巡缉队长截胡。

张庆到处申诉无门,一气之下串通几个脾气相投的队友,一起返回宝丰拉起队伍重操旧业。

当时的河南督军赵倜出身毅军,算是北洋军阀的旁系部队。毅军相继参与过剿灭捻匪、左宗棠西征、甲午中日战争等重要战事,算是清末比较重要的一支武装队伍。

毅军的统领姜桂题是袁世凯叔父袁保恒的拜把兄弟,也算是袁世凯的世交长辈。再加上赵倜对袁世凯的命令绝对服从,又因剿灭白朗有功,所以赵倜虽不是北洋嫡系,但也深得袁世凯重视。

于是赵倜就想组建宏威军,扩充实力大干一场。张庆与土匪王振(王老五)率队投靠宏威军,又由土匪摇身变回官兵。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陷入内讧。奉系张作霖与直系的吴佩孚、曹锟都对河南这块肥肉虎视眈眈。赵倜虽想在直奉之争中渔翁得利,但碍于实力尚差一大截,终被吴佩孚麾下的冯玉祥打败。

赵倜的宏威军溃不成军,张庆头脑灵活,又借机在中牟县挑起兵变,顺势攻占扶余县城,然后扯起独立大旗跑回老家宝丰安营扎寨。

张庆的身份在兵与匪之间轮番变化,看得人眼花缭乱。但这也变相反应出,民国时期兵匪难分的突出特征。

譬如当时一支汉阳造步枪可以卖七八十元钱,而一亩中等旱地才值18元钱。于是许多被打溃散的士兵,靠着手中几杆破枪就有了拉杆结匪的资本。而那些人马众多有实力的土匪,又成为各路军阀竞相拉拢的目标。

所以民初军阀混战时期,许多人将当土匪视作可以吃饱饭,有机会升官发财的路子,甚至河南民间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闹得越大,得官越大。”

难怪黎元洪描述当年军阀部队时,曾说:“几乎每一支正规部队中都有土匪出身的士兵。”

由此以来,许多土匪变身官兵,一旦队伍被打散,又凭借手中枪拉杆成匪,待时机成熟再度变身官兵。

1918年,赵倜兵败后,张庆在宏威军中纠集300余人,马匹200余骑挑起兵变。

1922年6月,张庆联络宝丰的李明盛与王振、临汝的姜玉明、鲁山的陈青云等各路土匪结盟,组成“河南自治军”,并推举军界人士任应岐为自治军总司令。

当时河南是直系吴佩孚的地盘,任应岐想靠自己在军界的威望与人脉,获得反对直系的军阀支持。

于是任应岐就派心腹楚正太、解琨携带自治军名册,以及500大洋赶赴山东,联络奉系军阀张宗昌,以便获得枪支弹药以及粮草援助。

谁料楚、解二人在郏县被吴佩孚手下活捉。吴佩孚知晓任应岐的意图后,迅速派冯玉祥对河南自治军发起围剿。

张庆一看苗头不对,又听王振提及刘镇华的“镇嵩军”,正在豫、陕交界处招兵买马,于是就率匪众从中牟出发,一路向西经宝丰、鲁山、栾川以及卢氏等地,然后再向北直插陕州(现在的陕县)。

张庆率部所经之地都是偏远山区,所以一路上总有走投无路的贫民,以及势单力薄的土匪队伍补充进来。张庆到达陕州时,人马已经扩到数千人。

当时驻守陕州的守备叫丁保成,原在张庆所在的灵宝巡缉队做副领官,是张庆的副手,当初两人合作还算融洽。

所以丁保成一听说张庆来到陕州甚喜,赶紧打开城门邀请张庆进城叙旧。随后丁保成率部投降张庆,又上演一出兵变匪的重头戏。

张庆此后对丁保成信任有加,几乎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却做梦也未料到最终会死在丁保成手中。

随着张庆的队伍逐渐壮大,匪众鱼龙混杂不易管控的弊端就显露出来。张庆麾下既有被打溃散的士兵,也有临时入伙的小股土匪。

张庆虽三令五申不得扰民,但这些人不受约束惯了,总是趁着张庆不注意之机烧杀抢掠。最先扛不住的就是当地那些富裕人家,拿钱换命不知何时才到头,所以这些人就找到吴佩孚与冯玉祥哭诉张庆手下的恶行。

当时吴佩孚驻守洛阳,地方被张庆搅得不安宁,再加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于是吴佩孚与冯玉祥商定兵分三路合剿张庆。

但张庆也非等闲之辈,他率河南自治军分南北两路,进入陕州区域汇合,不仅一举攻占观音堂火车站,而且还俘虏了陇海铁路雇佣的法国工程师米克尔,以及4名中国助理工程师。

法国使馆对此向北洋政府提出抗议,要求以最快速度救出被抓的法国工程师。最后,张庆勒索3000元钱以及4支手枪,才释放了米克尔等5名肉票。

张庆这次和洋人过招,也许就是他被称为“老洋人”的开端。尤其是张庆身材魁梧,而且长得黄发深目高鼻,自带一点儿洋人的意味,所以“老洋人”这个名字得以广而告之,成为张庆的代称。

老洋人遭到吴佩孚三路围剿,不得不一路向西挺进潼关。但老洋人在西进的同时,还不忘专门派出一个暗杀小分队,绑架洛阳城关小学包括校长在内的41名人,以便扰乱吴佩孚的清净。

还有更令吴佩孚打脸的事,就是老洋人小分队竟完全掌握吴佩孚每月初一、十五到洛阳关帝庙上香的作息规律。

那天,吴佩孚刚到寺庙就遭到老洋人小分队暗杀。吴佩孚虽眼疾腿快,仓惶逃出重围,但其丢尽颜面,彻底被激怒。

但吴佩孚这一仗打得很糗,老洋人竟在10天时间内,在宝丰、鲁山、临汝等地撕开吴佩孚的重围,向东横穿河南,由豫西一路挺进皖西。

更绝的是,老洋人在突围途中竟又打着孙中山的旗号,将“河南自治军”改称“河南建国军”,一路穿越京汉铁路,又攻下上蔡、项城、沈丘、新蔡等地。

然后老洋人又瞄准皖系军阀倪嗣冲的老家阜阳,一举攻下阜阳,并从倪家搜出3000支步枪、13挺重机枪、200余万发子弹以及数门重型火炮。

老洋人缴获如此巨量的枪支弹药,觉得还不过瘾,遂又顺手将阜阳县知事陈祖荫,以及阜阳天主教堂的意大利神父马福波掳走。

老洋人在安徽满载而归,进入河南地界,又攻下息县,顺手绑架美籍基督女传教士巴牧林夫子。紧接着老洋人又率部攻下正阳县,绑架英籍基督教牧师贺尔门。

老洋人挖断信阳至明港的京汉铁路轨道,继而沿京汉铁路北上,攻下遂平、郾城等地。只要遭遇军阀围剿,老洋人就将手中的外国人质往前一推。军阀们吓得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眼睁睁看着老洋人率众扬长而去。

老洋人一口气绑架多国洋人为人质,惹得英、美、法、意以及瑞典等五国驻华公使,向时任外交部长顾维钧提出抗议。同时在华的外国人还联合举办万国公民大会,向北洋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加强剿匪力度。

老洋人的土匪行径引发众怒,北洋军阀在内外一片指责声中,只得开始全面围剿老洋人。当时驻守保定的直鲁豫三省巡阅使曹锟,委任靳云鄂为河南剿匪司令,全权负责河南全省的剿匪事宜。

像老洋人这般拿起武器就是匪,放下武器就随时变身老百姓的狡猾之辈,他们作战机动灵活四处逃窜,哪里有什么顾及。

所以靳云鄂深知剿匪责任重大,更何况老洋人手上还有许多外国人质,急了眼就有可能撕票引发洋人更大反响。于是靳云鄂不得不第一时间考虑招抚手段,先把洋人以及其他人质救出来再做打算。

靳云鄂一面从保定调来两架战斗机,对老洋人的巢穴实行火力打击,先从气势上压住老洋人;一面又派黑白两道都有些声望的樊钟秀,赶赴宝丰与老洋人进行招安谈判。

老洋人在此前一个月转战过程中,除了枪支弹药大量损耗外,人员也由之前的万人缩减到3000余人,几乎到了兵困马乏崩溃边缘。

老洋人迫于形势再度接受招安。靳云鄂在邀请老洋人的接见仪式上,希望老洋人能像关羽、岳飞那般忠心报国,遂为老洋人改名“张国信”。

不过吴佩孚这次也做了一些妥协,允许老洋人依旧驻扎在郏县与宝丰一带。

其实老洋人几次反复都与当时河南的局势有关联。1922年,吴佩孚为应付直奉战争,只能调大军赴前线,但又担心河南兵力空虚,给予赵倜宏威军反攻机会,于是将非嫡系的冯玉祥由陕西调至河南。

谁料冯玉祥打败赵倜后,并不听吴佩孚的指挥,竟一路向东攻占开封。冯玉祥不仅缴获宏威军大量枪械,而且还派军中河南籍士兵回乡宣传扩充兵力,可以说冯玉祥明目张胆在吴佩孚的地盘上壮大势力。

所以吴佩孚与冯玉祥各怀心事,彼此利益矛盾越来越尖锐,这就给了老洋人等土匪留下生存空间。吴佩孚打完直奉战争,回头重新收拾河南局面,老洋人顺应情势再次被收编。

可是吴佩孚不给老洋人发饷,老洋人只能按照靳云鄂“就地筹饷”的命令,打着剿匪的旗号,一边吸收人马扩充实力,一边向当地的地主士绅们要粮要钱要武器。

老洋人的手下白天当剿匪的官兵,晚上做回持械抢劫的土匪,影响之恶劣无人堪比。吴佩孚为此将老洋人调到豫东地区,但老洋人依旧不知悔改。

1923年6月,熊克武部与吴佩孚支持的川北军阀大战。吴佩孚欲将老洋人调到四川前线参战,实际上就是想借刀杀人,借机削弱老洋人的势力。

老洋人久经沙场,岂能看不透吴佩孚的这点儿小心思,于是拒绝听从吴佩孚调遣。吴佩孚随即调集4万兵马围剿老洋人。

老洋人又与孙中山取得联系,被委任为河南第一师师长兼任河南总司令,并欲在洛阳、开封、郑州等三地建立秘密联络处。

谁料事不机密,吴佩孚获知消息后,立即开始部署围剿老洋人的计划。老洋人原想避开与吴佩孚军队的正面冲突,走湖北进入四川,趁四川军阀混战的乱局重整旗鼓。

但吴佩孚这次对付老洋人也用尽全力,不惜调集皖、鄂、苏、鲁、豫等五省兵力,合力驱逐围剿老洋人。

老洋人从1923年11月开始南下四川,到1924年1月又返回河南。整整两个月时间,老洋人率部连续昼夜行军,在湖北、河南、陕西等地奔窜达3000余里。

沿途百姓坚壁清野,老洋人的队伍得不到粮草补充,不仅人心涣散,就连其铁杆心腹丁保成都被吴佩孚的人策反。

1924年1月上旬,吴佩孚军队将老洋人部围困在陕州西北的老爷顶。老洋人还未来得及突围,就被丁保成杀害。

老洋人虽因绑架外国人,迫使吴佩孚在舆论压力下全力围剿他,但其之死也算罪有应得。

老洋人虽说最初拉杆为匪是为生计所迫,但其后续行径与恶匪无异。

譬如老洋人在1923年11月决意南下的途中,遭遇吴佩孚与湖北军阀两面夹击,竟杀心大起。老洋人攻陷南阳淅川县李官桥镇后,不仅焚毁房屋2.6万间,而且见人就杀,共杀害当地民众4326人。

所以当老洋人从四川逃回豫西途中,百姓不再为其提供粮草补给,足见老洋人惹得天怨人怒,失去民众根基,其自取灭亡也算民心所向吧。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