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结婚风俗流程,重庆娶老婆彩礼一般多少
重庆结婚风俗流程,重庆娶老婆彩礼一般多少?
作为重庆本地人我来给你回答一下,可能不包括全部 但大多数多少这样。
1重庆普遍地区没有聘礼和彩礼一说法,但是结婚一般也会给相应的红包钱,重庆人比较图吉利数字,一般都是“38888” “68888” 好一点条件的“88888” 不会超过10万 但是这个钱基本到时也是会还给小两口的,因为重庆父母独身子女比较多(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好),且基本没有重男轻女现象。即使家里几个孩子也不会收了红包给家里哥哥、弟弟的,女婿也会当半个儿子看待。
2.习俗的话,看你和你老公住在什么地方,要是住在县城或者乡镇肯定有当地的一些习俗,入乡随俗这是你肯定要做的,但是住在城里就不一样了,城里没那么多地方习俗。最主要的还是看双方自己的思想。
3.没有“三金”说法,但是结婚一般都会买钻戒、金项链和金戒指。也算是女方的一种礼物,这个没用硬性规定,但大多数重庆人都会这样做。
4.改口费和彩礼不一样,彩礼也就所谓的结婚“红包”是婚前双方商量的,而改口费是婚礼当天新人敬茶时双方父母自己给的,完全是给新人的,且金额一般在888-1888金额是事先不会说出来的就相当于过年长辈给晚辈发红包一个道理。
5.结婚时双方各自办酒席,宴请亲戚朋友,酒席收的礼金都归双方父母(礼尚往来,别人结婚也父母当初自己拿钱去随的礼,别人来参加婚礼除了自己的同学 同事 朋友 大多数也是冲着父母的名义去随礼的),但是一般都会给子女的,这个要看具体父母怎么想。
6.结婚前没有规定男方一定要有房,但是现在社会没有房车直接裸婚的情况也不多,男方家里条件好直接买房当然更好,买不起房的话,一般双方都会出一半,比如男方付首付,女方付房子装修钱。或者没房父母也会想办法买辆车。。。基本不存在男方付所有,女方嫁个人什么都不出的情况。这样结婚后,双方的地位也会均等!
7.拿我朋友举例,他俩都是重庆本地人,家隔得不远,谈了4-5年,结婚没买房,“红包38888” 买了钻戒 金戒指 金项链 酒席 婚礼 红包 蜜月婚纱照 10万不到,加上收的礼金(他爸妈反正给他俩了)结婚基本没花钱,好像也就1万左右吧。
我说的是重庆普遍的情况,不会以偏概全!此贴不是想说,娶重庆姑娘便宜,是因为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习俗,况且咱们重庆姑娘眼界很高,因为思想前进,且自身能力不差 或者家里不缺钱就没必要为了结婚而低人一截,要是既没钱没房没车,又没工作没收入没才没貌,只是想图便宜,结婚有人暖床,传宗接代。估计不管在哪个地方都不会有女孩愿意嫁的 敬请绕道……不管在哪里结婚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感情和生活相结合。。。祝福!!!
都说重庆出美女?
美女、火锅、夜景,重庆三大名片。自古山城多美女,从来重庆多佳丽。三步之内必见芳草,有点夸张;十步之内绝无杂草,实事求是。
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重庆由此得名。
重庆多江,境内大小江河300多条,著名的江河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綦江、涪江、大宁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空气湿润,有利皮肤保养。
重庆是我国著名的山城,开门见山,出门爬坡,培养了重庆妹子的高挑身材。
重庆人口以汉族为主体,此外还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等55个少数民族。
皮肤好、身材高、五官正,说不美都不好意思。
这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当上门女婿到底好不好?
上门女婿一般的话都很难当!我一个发小就是因为当上门女婿,刚刚自杀去世了!
今天早上呢,看了一下微信,因为我平常不怎么看微信,结果有一条信息是四天之前的,我们老家的一个朋友发过来的,说我小时候玩的很好的一个朋友自杀了,他就是一个上门女婿。
他应该比我大个两三岁吧。呃,至少大两三岁,可能也就是三到五岁,小时候一起在玩游戏啊什么的。
因为他是我们搬家之前的老地方的一个邻居,然后招女婿招到别的地方去了,以前回老家的时候呢,就偶尔听说他们家不是那么和谐,总是吵吵闹闹。
最开始呢,是他的老婆跟他的岳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僵,可能也是因为他的原因,然后前几天据说就喝农药自杀了。
我就在想啊,这个为什么招女婿总是关系处理不好?
我记得在零三年的时候我去汕头玩,有一个汕头的老板看中了我。然后,当时他就要把他女儿介绍给我,她女儿很漂亮,她女儿当时也才18岁,最后我也没有同意。
我那个时候可能感觉还是有点心高气傲,因为他女儿呢,戴副眼镜,然后学历不高,他们夫妇俩呢,就特别喜欢我,特别想让我跟她女儿连上姻缘。
虽然没说到招女婿啊,他们却是不断的给我做工作,说让我在汕头成家,帮我买房子,买在海边,如果以后生了孩子,他们来带。
这个老板呢,他是一个残疾人,他的腿啊,走路不方便。他的脚是从小种田的时候被那个马丁蛰了,马丁抓住了,那个时候条件差嘛,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后来走路这个腿就是不是很方便,后来他一路打拼成功开了三个厂。
其中一个化妆品厂,在汕头有很多化妆品厂,还有一个玩具厂,还有一个好像是养殖场。
但是那个时候我就没有同意,后来我离开了汕头,那时候我就在想啊,如果是万一当时如果是成了亲的话,会不会也会出现这种招女婿的这种坎坎坷坷。
其实这个话题呢,很多人都聊过就是说,为什么招女婿这种日子都不好过?
我感觉哈,有那么几个原因:
第一,传统上认为招女婿去别人家的都是要低人一等的。
人家为什么要招女婿?
要不呢,就是没有儿子;要不呢,就靠你去撑门面。
但是,你如果是过去了以后,你没有这个能力撑门面,无论是学识、能力,还是你的为人各方面都没有那么个气场的话,那就会不受待见。
这是第一。
第二,招女婿过去生孩子以后,一般的女方都要求孩子要属于女性,虽然说法律上不认可这一点。
法律上解释说,随男随女都可以,但是民间他就是这样认为的,男方到女方入赘就相当于嫁过去的,那生的娃就必须要跟女方姓。
因为人家招女婿,本身这个目的就很明显,对吧,撑门面传宗接代,所以呢,这种矛盾的种子,你早就已经埋下了。
第三,就是会有苦说不出的感觉。
我感觉就是这样的,你到了女方以后,虽然可能岳父母啊,对你还好,老婆对你还好,但是女方的家族这些七大姑八大婆,可能有时候说话不注意。
他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就会把对你的一种这个叫什么叫不屑吧。可能会从眼神啊,表情啊,语言中慢慢透露出来,那么这个怨恨的种子,它就随时地埋下了。
只是没有爆发出来,一旦爆发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拾。
我个人感觉啊。
招女婿这个日子能不能好好的过,取决于好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女方到底强不强,如果说为人很强势。那就很难处理。
第二,取决于这个女方本人和他的父母的为人,这个很关键。
他们如果是通情达理,而且在当地说话还有一定的话语权的话呢,这个关系就很好相处,单纯的只是他们通情达理,但是他们说话没有什么话语权,在当地没有什么气场,那其他的人也会说三道四,时间久了,他也会造成一些矛盾。
总之来说呢,还是中国那些古话,能够不入赘的还是不要去入赘,能够不去招女婿的还是不要去招女婿。
我们老家其实好多生了女孩子的,一说到招女婿都是摇头,坚决不招女婿,因为看到太多的这种活生生的例子,在一起生活的不快乐,有的是跟女婿合不来,有的是招了女婿以后,父母跟自己的闺女也合不来。
虽然是亲闺女,嫁出去的感觉又不一样,但是入赘的话就感觉这个女儿似乎是进来的媳妇这个关系树立起来,也很难。
真的,非常可惜啊,我那个朋友就这样结束了一生。
其实我们应该有30多年,二三十年没有见过了,至少小时候我们一起玩游戏,捉迷藏啊,还有那个一起跳水啊,那时候关系还是很亲密的。
我们小时候,经常从高台上往河里面往下面跳,一晃眼呢,这一辈子过得很快,人说没就没了,太可惜了,喝农药,没有抢救过来。
他死的时候,家里都不知道,他老婆出去打牌了,岳父母到地里去干活,好像是去给花生还是红薯打药,回去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呢?
他岳父母回来的时候就闻到一股药味儿,然后女婿就已经口吐白沫。没得抢救了。
大家说说看,这上门女婿能不能做?什么情况下才能做?
卤菜的具体配料和操作流程是什么?
卤菜配方和具体操作,我们今天来聊一聊,有朋友问卤菜是不是要学会药材知识?回答是肯定的,这点毋容置疑,但是宝卿餐饮要说的是想要真正学好酱卤工艺,只靠单单掌握药材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
卤水被一些人说的天花乱坠,高深莫测。最终也只是由四个材料架构组成:
①清水②药材③调味料④料头(即葱、姜、蒜这类),补料的时候向这四个方向肯定是没错了。宝卿餐饮简单地说,缺水补水,缺盐补盐,药材香气没了,就换药材包,当补完材料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卤制了。
可是当我们把这四个点拓展延伸来看,就会发现它变成了庞大的知识体系,例如,我们用的主材猪肉、鸡肉、牛肉等这些,作为一个餐饮人我们是不是首先要懂得原料知识呀,简单来讲就是选择什么样的肉最好。产地、品种、部位、颜色、保水性、嫩度、结构、保鲜、储藏,这些都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涉猎的。在制作过程中我们除了用到香辛料以外,还要用到调味品(酸、甜、苦、辣、咸),更要准确运用一些国家允许使用的添加剂,我们更要知道产品包装的知识,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延长保质期,还能延伸销售半径,通过新媒体销售到异地。
在具体制作过程中会涉及调味,火候,刀工,技法,器皿选择,这些知识其实是烹饪技术在卤菜的灵活运用。
所以宝卿餐饮的看法是药材知识是卤菜工艺中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之一,但不是唯一,当然它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首先宝卿餐饮要阐述一个观点,就是不要迷信配方,要首先学好辛香料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有句老话说的好,叫做无知者无畏,香料卤水刚开始都很简单,一般家庭妇女都会用香料卤制食品和烧菜,厨师朋友也是直接使用现成的方子,或是闭上眼睛瞎抓几种香料也可以做成卤水。而当你逐步进入状态,又会发现里面很多东西并不懂,只有真正掌握了其中原理、技巧,才能从迷茫中走出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种境界的升华需要学习更需要感悟。
对于刚刚接触香料配方的熟食朋友,主要困惑是不知道这个方子的好坏,真假识别,就是找不到感觉。
所以就人云亦云,到处找大师,满世界收藏所谓的压箱底配方。很多人为了求得一份卤味真传甚至不惜花费千金去学习。一方面,是太过迷信配方,以为有了一个秘制配方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另一方面是不看懂配方,里面的很多原料不了解,所以也不懂得如何去调整配方。
一个成形的配方,那个不是根据地域、口味风格、风俗习惯、卤制对象、竞争环境需求等等安排香料。你花了高价钱得来的一张配方可以帮你创业嘛?不是这个方子没有价值,而是一个完整的配方,都需要经过认真思考以后,再多次做小分量对照组,分别卤制、尝试、比较,才能成型,卤汤原料、卤制食材、调味品,花费时间等等,试制一个方子成本在500元左右。
之所以不能买,是因为不知道你的具体要求,当地的各种因素,哪怕收你一分钱,都会有欺骗的嫌疑。
可能会有人说这个配方是假的,并不符合他的要求。其实按这个方子做卤水是完全可以的,只是说,只要通过调整,而且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才可以保证味道稳定。
所以,一个好的配方应该还是一个好的流程,必须简洁、流畅、程式化……而不是配方本身。
每个长期做卤水、火锅的人,都有自己的香料、卤水配方,特制的卤水是长时间多年坚持下来的沉淀,这就是许多秘制调料的秘密。这些经验、感觉都是沉淀,保持长时间新旧卤水平衡,慢慢就变成了别人没有的特制卤水,仿制不出来的秘方就是这样出来的。
所用的原料也大都是普通原料,所谓的秘方,实际上是一些技巧或一两项原料而已,基础的配方都是一样的。如果你打算开店卖卤菜,几乎所有的配方都要调整,来适应本地口味。
而不同原材料的卤制,卤汁也要相应变动,因为每天卤制10斤和60斤,配方是有变化的,一般来说,配方仅仅是香料和汤料的配比而已,并非是决定卤菜好吃的必要条件,如何添汤、定味都是需要经验来判断。
卤水的制作方法与配方同样重要,否则即便有配方也出不来那个味道。
卤菜和卤肉是不同的卤汁,会有些许变化,需要说的是,肉禽类的卤制理论上3到4天加料包、调味,但如果某种单品卤制过多的话,需要单独添汤,否则口味就不容易定住。或者是尾味甘香,让人回味无穷。这些都是需要长期使用才能掌握的,所以,在没有掌握之前,先别急省事。
卤水这东西说难很难,说简单又非常简单。难不是配方,而是难在工艺和流程,因为调配料无非是那几种,但是真掌握好,则是更需要时间去掌握,因为卤水的定味、添汤、卤制都需要经验,只有能很流畅的掌握,才能够游刃有余。
所以,这个方子的基础是没问题的,但适不适合你们当地的口味,只有做了才知道。一个好的卤菜配方,都是在基础的方子上调整口味的。
比如开店,一个成功的店需要具备相当多的条件,手艺只是一部分,有很多老板自己什么也不会,但可以开很赚钱的店,这其中的奥秘,可能只有实践了才会懂。
通常情况下,我看一个卤水配方,在选定卤制原料、当地口味习惯前提下,首先确定香型和主香。
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也就是确定清淡、浓郁、酱香回味。
方法:
1.先确定什么风味、什么地域、口味习惯,同时,开卤菜店还要针对竞争,做差异化设计。
2.确定以哪些香料为主香料,一般以5种、8种、12种主香料为主体,然后,再安排好这些主香料中的主要香型。
3.安排好苦香和芳香型的比例,一般苦香占22﹪。
4.安排辅助香料,荜拨、山楂、枳壳、槟榔、罗汉果、辛夷花、紫苏、当归、苏子。
5.确定卤水颜色,姜黄、栀子、红曲米、红曲红、腐乳汁、糖色、酱油、生抽、红萝卜、藏红花、苋菜红等等。
6.确定基本味道,盐含量一般在百分之二和味精差不多,糖的添加量要参考糖色甜味,甘草等。
其次我想简单说说,如何从零开始学卤菜,成为卤菜高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没有一点基础,宝卿餐饮建议先去打工,选择一个酒店凉菜房去学徒,大饭店凉菜的品种大概有拌、炝、腌、醉、泡、糟、煮、酱、卤、熏、风、腊、烤、灌、冻、卷、稣、炸等。这些和卤菜店经营品种差不多,所以你掌握好凉菜房里面产品预处理,加工,掌握工艺流程,对于你将来开卤菜店是特别好的铺垫。
餐饮人不光要做工匠型人才,更要做知识型人才。想学好卤菜途径还是很多的,包括爱情,音频,文章。我倒更建议初学者去看看诸如中医《中药书》,烹饪教材《烹饪原料知识》《烹饪技术》,辅助读物《调味品原理及其运用》这类原滋原味的经典书籍。
最后宝卿餐饮想唠叨一些题外话,虽说现在是网络社会,知识大爆炸,网络上很多知识如果取舍好,都能为我所用,但与此同时网络也充斥着大量垃圾无用信息,各位“大神”粉墨登场,各篇“秘方”弥足珍贵,各种“速成”功成名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宝卿餐饮认为既然选择卤菜作为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就要踏踏实实学好基本功,多实践多读书,少看小爱情,少听“大神”吹牛皮。初学者如果心态浮躁,就会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最后是空中楼阁,难登高峰。
古人到底是怎么放上去的呢?
悬棺葬是一般叫法,文献中对这种葬俗至少有二三十种叫法,而且多带有神秘色彩,如“仙人葬”、“仙蜕”、“仙岩”、“仙人城”、“仙人石”、“仙人山”、“仙人屋”、“仙人船”、“沉香船”、“挂岩子”、“箱子岩”、“亲家殿”等等。
近代学者试图以科学命名,但也很不统一,有“悬棺葬”、“崖葬”、“岩葬”、“崖洞葬”、“岩洞葬”、“崖墓”、“岩墓”等名目,这些叫法大多不离“崖”、“岩”二字,突出了悬崖岩洞的特点。
悬棺葬的由来关于悬棺葬的由来,有的说法不一;
1、有的说把父母的尸体放在最高的地方为至孝;
2、把棺柩放在千丈悬崖之上,是为了防止鸟兽的侵犯。为了保护祖先的遗骸,避免人、兽的侵犯才将祖先遗骸置 于高崖大洞之中。
3、以船为棺的习俗,在他们看来同他们密切相关的这只船,会把他们的灵魂载回故乡,或驶向另一个美满世界去”。
4、悬棺主人或许是氏族中的贵族或部落首领,他们为了显示在部落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遂死后嘱咐后人将他们的殓尸棺木放置在人际罕至的高崖之上。
5、将祖先棺木高挂于崖上是为了是为了使自己的子嗣兴旺、子孙高显。
6、把棺柩放在千丈悬崖之上,认为以先坠落者为吉祥。
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主要有“至孝”说和“子孙高显”说以及安全说。
悬棺葬的盛行悬棺葬作为一种独特的葬俗,不仅流行的时间长,而且流行的地区也很广。从夏商到明清,广泛流行于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而且是由东向西逐渐传播的。
据专家考证,福建武夷山悬棺距今已3000多年,为夏商时期遗留下来的;江西贵溪悬棺距今2600年,约是春秋战国之物;四川长江三峡的悬棺,时间为战国到东汉时期;贵州松桃悬棺为两晋时期的;广西安隆、湖南永顺的悬棺时间约为唐宋时期;黔南悬棺大约是明清时期的。
悬棺的放置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资料,这种葬俗,棺柩的放置方式,大约有4种情形:
第一种是崖洞式,数量最多,出现的时间也最早。
它的特点是利用临河峭壁上的天然崖洞或岩石裂缝,略加修整,把棺柩放在里面。如福建、江西、湖南、贵州等地的悬棺,大多属于这种方式。有的还在洞口安设木门,洞内用木板隔成椁室,架设棺木架。晚期的崖洞葬,多寻求幽险之处,不一定要求高岩临河。
第二种是将棺柩放在绝壁上天然形成的石台凹崖之处,不作任何掩饰。
这种方式,以长江三峡悬棺最有特色,棺柩放在悬崖峭壁的水平缝隙中。四川巫溪荆竹坝、湖北秭归棺木岩等地,至今还存有许多这种古代棺柩,在山影云雾中时隐时现,被称为一大景观。
第三种是在悬崖上人工开凿直洞或横龛。
直洞与崖壁垂直,有的口小腹大。横龛较小,仅仅能放进一棺,而且棺的一个侧面往往暴露在外面。这种直洞与横龛,往往同时同地并存,互相参用。黔东、湘西和川南等地都有许多这种人工开凿的洞龛,有的洞龛外,还有人物、动物、花卉之类的雕刻。
第四种是名副其实的悬棺葬。
在悬崖峭壁上打孔,楔进木桩,将棺柩架在木桩上,全部暴露,从崖下可以看见棺底。
以上无论哪种形式,共同之处是都葬在悬崖峭壁,可望而不可即。近年,考古学家在武夷山调查悬棺时,见放棺之处都是高不可攀的悬崖峭壁,只能借助望远镜观察。
哪些人能享受崖葬待遇呢?在谈到崖葬墓主人身份的时候,人们不禁肃然起敬。面对这工程艰险、耗资巨大的崖葬悬 棺,人们普遍认为,一般平民百姓是受用不起 的,只有贵族身份的人才能享用。也有人认为,受人爱戴的英雄或是君王才能悬棺而葬。但其实,更多的则是平民百姓。
为什么说平民也可以悬棺葬呢?
1、共同信仰
所谓习俗是人们在某一地域的群体里,长期感受生活环境和 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共同信仰,从而产 生了习惯的风俗。为了践行自己钟爱的习俗,不管贫富贵贱、职位高低,都在执着地追求。
尽管 知道崖葬耗资巨大,还是为追求信仰的习俗,愿用尽所有的家财而为之。这种行为应不是特 例,而是当时社会人们生活与信仰的真实写照。
2、亲缘关系作用巨大
居住地多是崎岖险峻的地形,阻挡了外部民族对其兼并与融合,产生了封闭极强的独立地域。这里没有城邑、乡里等行政区划, 统治与被统治阶级划分不清。就是帝王所制定的法律、制度在这里都长期不能执行。
即使有贫富之分,也 都交织在亲缘之中。所以在他们聚居的山寨之 中,亲缘关系成了他们的精神主宰。一家有事,众人相帮,如遇红、白大事,亲朋间更是全力以赴了,完全可以替代权力和金钱,把死者的棺木放在指定的崖壁上。
3、崖墓数量代表墓主人身份
另据1500 多年前,梁陈间顾野王在《太平御览》中描 述的悬棺状况:“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 这个令人震撼的数字不确定指的是龙虎山,但必定是一处崖葬墓群,他们的文化内涵是相同的,墓主人成员身份层次也应当是一致的。作为龙虎山古越族的聚居地,在春秋至战国的 500 多年间能出现如此数量众多的崖墓群,不是因为平民百姓身份的为主体是很难达到的。
古人怎样把笨重的棺柩放到上面去的呢?关于古人怎样把笨重的棺柩放到上面去的,通过查阅资料、文献,汇总出了这些说法。
1、民间传说
比如认为是神鹰变成黑衣力士用手托举升上陡壁的,是神巫使奇术“将棺木深夜飞升”的,是仙人化鹤而去留下的遗物等等。
2、地质变迁
以龙虎山墓葬群为例,认为古代河的水位比现在高出很多,那些在今天看来高高在上的洞穴当时距离水面很近,人们只需用船就可以把棺木运到洞口。但是,地质学家指出,从地质学的角度看,多年的时间实在太短暂,根本不可能形成这么大的地理落差,除非突然出现了地升、山体滑坡、山体异位或者大地震,而地质研究表明龙虎山的丹霞地貌早在 1 亿年前就 已经形成,在最近3000 年内没有发生过大的地质变迁。所以这个说法不成立。
3、水位上涨
认为每当洪水季节, 卢溪河的水位会上升很多,这样人们比较容易把棺 木放上悬崖去。但是,如果水位真能涨到五六十米 高,那周围地区肯定会发生水灾,这样人们还会有心思、有机会去放悬棺吗?
4、堆土的方法
先在悬崖下筑土堆,从土堆上把棺柩送到里面,然后再把土堆清除掉,这应该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5、绳索法
用绳索从山顶上将棺柩坠下,放置到预定的位置。这种方法多适用于临河峭壁之处,似乎也不难办到,而且可能更省力。
但是,在两千多年前,古人用绳子将数百千克重的棺 木吊上了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悬崖之上,那么,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就算棺木可以吊到洞口,怎样才能将它放进洞里去呢?
为了解答这个这个题,曾有专家们在江西龙虎山崖墓洞进行了一次模拟试验。试验的结果成功了。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对这种方法提出了质疑。
比如,古人能纺出这么粗的吊棺绳吗?又比如,四 川的悬棺大多都是打两个桩,然后把棺木放在桩上,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能用绞车把棺材吊起来,可又怎么把它放到桩上去呢?此外,在那些放置悬棺的山崖、山顶上和山洞里,专家并未发现任何安装滑轮或拖拉棺木的痕迹
随着对考古的深入研究,我们期待着考古专家能为我们彻底揭开这个悬了几千年的悬棺悬谜。注: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