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交友,蒙古铁骑是如何攻占固若金汤的天堂之城的
诸城交友,蒙古铁骑是如何攻占固若金汤的天堂之城的?
撒马尔罕位于利水(今泽拉夫姜河)上,距不花剌五日程,是花剌子模王国的新都。北面为基吉尔库姆沙漠,南凭铁门关(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杰尔宾特西)天险,再远北有锡尔河、南有阿姆河,地势天成,又当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撒马尔罕”这个城名就是“肥沃的城池”的意思,原本是“西辽”的国都,因为城池建立在“札拉扶桑河”畔,也被称为河中府。到“摩诃末”同“屈出律”瓜分“西辽”后,河中一带成为“花剌子模”的领地,“撒麻尔干”也成为“花剌子模”的新都。 “撒麻尔干”城是当时中亚地区的名城、文化中心,在很长的时期内被视为中亚文 化的发源地之一。
首先跟大家介绍一下这次西征的背景吧。实际上,成吉思汗的这次西征,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次“意外”。在这 次西征开始之前,蒙古的战略重心实际上一直放在金国,西征开始前三年(1215年),蒙古军刚攻克了金的中都。在蒙金相争的这段时间里,已经臣服的西辽地区出现了乃蛮人的叛乱,然后成吉思汗自然就派哲别等人去平叛了。这次平叛非常顺利,到了1217年,蒙古占据了西辽旧地,与中亚大国花剌子模正式接壤。这个时候呢,成吉思汗其实并没有想与花剌子模开战,毕竟对方也是中亚的大国。于是就派了使者去见当时花剌子模的国王阿拉丁。据说成吉思汗的信言辞比较傲慢,但由于使者的口才比较好,最终通商的协议还是达成了。
但这个时候的花剌子模呢,实际上内部政争已经比较严重了。大致分成两派:一派自然是国王阿拉丁一系,另一派是阿拉丁的母后一系。1218年的某一天,当成吉思汗派出信使跟随畏吾儿人的商队经过锡尔河流域的大城讹答剌的时候,这里的守将正好是太后一系的。这人见财起意,也不管国王的命令,就把这商队和使者谎称是“蒙古间谍”,一并抓来杀掉了。成吉思汗听闻此事自然大怒,并认为是奇耻大辱。据说他免冠解带向长生天求了三天,最终得到吉兆。然后将与金国的战争交给木华黎,带着蒙古军的主力向西而去了。此一去,一路从蒙古高原杀到了今天的东欧地区,也奠定了后世蒙古四大汗国的基础。
二、撒马尔罕城战争的经过
撒马尔罕是当时花剌子模国内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这个国家的新都。应该说是蒙古西征路上一块难啃的骨头了。所以成吉思汗在出兵的时候就定下了一个基本的方略,那就是先分兵四路,扫荡撒马尔罕周边地区的各个小城,以图将撒马尔罕孤立起来。然后再合兵撒马尔罕城下,合力攻城。这四路分别是:第一路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留攻讹脱拉尔城;第二路,长子术赤领右军,沿锡尔河向西北,攻锡尔河沿线诸城;第三路,阿拉黑、苏克图、托海三将领兵5000,为左军,攻锡尔河东南沿线诸城;第四路,成吉思汗领四子托雷,渡锡尔河进军布哈尔,阻断阿拉丁与河中府的交通,以及派向锡尔河沿线诸城的援军。此时为公元1219年。
蒙古四路进军路线图
至1220年春末,成吉思汗亲领的第四路军率先抵达撒马尔罕城下。这时候,花剌子模的国王阿拉丁已经被之前蒙古人一系列风骚的操作吓破了胆,认为“敌军锋甚锐,我不可以居此”,留下五万人守城,然后自己居然跑了……这一跑可谓狂奔万里,一路越过了里海到了巴格达,也引得蒙古军一路狂追灭城无数。现在想来,如果没有这一跑,其实很难说蒙古人会不会打到那么远的,毕竟蒙古当时的后方也不算太平。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阿拉丁逃亡路线图
让我们继续回到撒马尔罕战役。且说成吉思汗率先到达城下,并惊走了国王阿拉丁之后,并没有着急攻城。一方面他要等待其他几路军队,另外也要观察形势,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著名军事家谨慎的一面。待四路大军齐聚之后,成吉思汗先下令结营驻扎,然后继续分兵扫荡撒马尔罕周边的小城堡。进而,他命令将各军带来的俘虏编成10人一队,各持一小旗,配合大军向城下汇集。同时,他还另出一军绕道撒马尔罕后方,截断了撒马尔罕求援的道路。这一过程持续了两天,给守城一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第三天,蒙古军队终于实现了对撒马尔罕的包围。
成吉思汗深知郭宝玉(唐朝名将郭子仪之后,参与成吉思汗西征,官至断事官)
足智多谋,又见撒马尔罕城高池深,便向他问计道:卿有何破城良策?郭宝玉答:臣见此城易守难攻,不宜轻举妄动,再加之将士连日行军疲惫,莫若先行休整,再图良策。成吉思汗闻之连连点头称是,遂下令蒙古军就地扎营。
随后成吉思汗率领诸将绕城巡视三日,寻找可乘之机,然而众人皆失望而归。撒马尔罕犹如铁板一块,毫无破绽可寻。成吉思汗说道:“既然撒马尔罕无懈可击,那就让我们进攻的洪水淹没它吧!”
清晨,死神睁开了它血红的双眼,蓦然跃上东方的天际,静静地等待着下界生灵们继续上演未完的戏剧。这场以疯狂为脚本、以血肉为粉黛、以生命为演员、以死亡为代价的杀戮之戏,在一片喊杀声中又拉开了帷幕。
战斗在一片嘈杂声中开始,蒙古属国和被征服地的工兵们架起了投石机、巨弩炮和火油筒等攻城器械,对着城墙猛烈开火。撒马尔罕守军不肯屈服,他们顽强地进行反击,转瞬间弩箭、巨石漫空飞舞,火油筒不停地喷射着火舌。
此时,蒙古军队从四面八方同时进攻,他们将沉重的巨石、带火的弩箭、燃烧的火油(石油)向着守城之敌倾泻而去。那场景完全是宗教传说中世界末日的现世化——天空愤怒,降下死亡;陨石、烈火从天而降,毁灭所有的生物。
守城兵们被吓呆了,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只听轰然一声巨响,撒马耳干的城门被打开了,数万花剌子模骑兵呼啸着奔涌而出。蒙古士兵对这突如其来的进攻有点儿防不胜防,他们还未来得及准备,花剌子模骑兵就已经冲到眼前。为首的花剌子模将军名叫阿勒巴儿汗,只见他手中挥舞着一把巨型战斧,挥动马鞭带头冲入蒙古军阵,拼命地砍杀。阿勒巴儿汗率领的士兵也非常勇敢,他们在阿勒巴儿汗的指挥之下,迅速地将蒙古军队的阵形打乱,双方陷入了混战。
经过一天的血战,双方都伤亡惨重。蒙古军队在战斗中不但没有捡到丝毫的便宜,而且还有几十名士兵做了敌军俘虏,这在蒙古西征以来还是第一次。
成吉思汗对此大为震怒,发誓一定要将花剌子模彻底摧毁。因为他觉得只有蒙古草原才是他的祖国,是他的家乡,而这里的一切,包括无辜百姓的生命都微不足道,他们就应该遭受犬马一样的驱使、猪羊一样的宰杀。
次日清晨,成吉思汗亲自上阵指挥,他汲取了昨天的教训,一开始便派重兵将撒马耳干各个城门口堵住,阻止花剌子模军队再次出城袭击。接着成吉思汗一声令下,蒙古军队弓弩齐发,矢石横飞,喊杀之声震天彻地,数十里之内鸟儿都不敢停飞。撒马尔罕守军多次企图冲出城门,但都被蒙古军队密集的弓箭挡了回去。
成吉思汗手捻着胡须暗自得意,然而就在他认为撒马尔罕守军再也无计可施之时,撒马耳干的城门突然再一次敞开。这次出来的不是呼啸而来的骑兵,而是20头相貌狰狞的庞然大物。
很多蒙古士兵第一次看到大象,差点被它们的样子吓坏,都以惊恐的目光紧盯着这些长鼻巨牙的怪兽。随着沉重的脚步声渐渐逼近,士兵们的坐骑已经率先感受到了危险的降临,它们打着响鼻,四蹄刨地,发出阵阵不安的嘶鸣。
蒙古兵试图用弓箭阻止象群前进,但是这些大象身上都披有一层厚厚的铁甲,弩箭根本无法穿透。它们如同20辆全副武装的铁甲战车,在蒙古军中横冲直撞,其所到之处,蒙古骑兵被顶得人仰马翻,有些士兵被象群踏成肉饼。蒙古士兵的惨状被站在远处观战的成吉思汗看得真真切切,他眼见自己的士兵和战马惨遭象群践踏,心中焦急万分,但一时又无更好的退敌之策。正当此危急关头,郭宝玉突然想起象阵最怕火攻,便急忙报告给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闻报后如梦方醒,他当即下令蒙古军队以火攻之。就这样,数以百计的火油筒同时向直冲过来的象群猛烈喷射出剧烈燃烧的火油。郭宝玉又命人将从中原带去的鞭炮投入火中,顿时火焰四处腾空而起,并夹杂着劈里啪啦的鞭炮爆炸声。
突然间遭到火焰的灼烧,象群一时惊恐不已,它们不顾一切地掉头往撒马耳干城奔去。这一次,厄运又轮到了撒马尔罕城的守军,大象的疯狂践踏,加之蒙古军队的乘机砍杀,使得撒马尔罕守军伤亡惨重,城墙内外都留下了一堆堆血肉模糊的尸体。
撒马尔罕守军终于用完了他们最后一件秘密武器,再也无计可施了,只能被动地等着挨打。眼见坚守城池的希望十分渺茫,撒马尔罕城中的守军和平民都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他们知道,蒙古人攻进城内后必将把他们斩杀殆尽。
随后,蒙古军又经过连续两天箭石齐飞的攻城,终于打垮了撒马尔罕人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于是在成吉思汗率军攻打撒马尔罕后的第五天早晨,撒马尔罕城内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首领突然来见成吉思汗,很快他们就与成吉思汗达成了以出卖撒马耳干为代价求得不杀的交易。当天晚上,这些首领便打开了撒马尔罕城的北门,放蒙古军队进城。
但是,以阿勒巴儿汗为首的一部分勇士誓死不肯投降,他们乘着夜色朦胧,拼死突出了重围,去寻找逃亡的苏丹。第二天,蒙古军开始对撒马尔罕城进行疯狂的掠夺,并将俘虏的士兵按十人或百人编成队,全部驱赶到城外。为了防备他们反抗,蒙古军装作非常友善,但就在当天夜里,便把他们全部杀死。被俘的花剌子模大臣秃孩汗、巴力失马思汗、撒儿昔里汗等20多人也全部被处死。
消灭了敌军后,蒙古军又将剩余的当地百姓进行了处理:3万工匠被挑选出来作为奴隶分配给诸王、大臣和将领,另外还有数万青壮年被编为“哈沙儿”队去帮蒙古军队攻打其他城市,剩下的人在被要求交出20万的那(即第纳尔,中亚地区的一种货币)的巨额赎金后得到了大汗“仁慈”的宽恕。
拥有坚固的城防和11万精锐之师保卫的历史名城撒马尔罕,仅坚持了5天就被蒙古人攻破,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蒙古铁骑不可战胜的神话。而撒马尔罕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繁华的都市变成了一片废墟。
自难忘这首诗是写给谁的?
我来回答题主的提问,“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首词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给他的亡妻王弗的。
一、词句出处及原词词句出自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二、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所做。王弗是苏轼的第一位夫人,与苏轼是同乡,公元1054年,十六岁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轼。王弗知书达理,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她知道苏轼勤学苦读,就伴陪他“终日不去”,苏轼待人接物相对疏忽,她便“幕后听言”提醒苏轼,夫妻二人伉俪情深,恩爱有加。
但天命无常,1065年27岁正值芳华的王弗不幸病逝,王弗的死令苏轼伤心欲绝。他将王弗安葬在四川眉州故里。十年后,苏轼任职密州,此年正月二十日,晚上梦见亡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三、赏读笔者佩服苏轼是个至情至性之人,李白给我的感觉是诗写得很好,但是里面充斥着自我,没有别人。李煜的词也写得很好,但是相比苏轼,还是显得局限于女子与情爱之中。如同一个人,每天对你说一句“我爱你”,你会渐渐觉得虚伪了。
苏轼这首难得的爱情词,却是足以让读者感受到他的情至深,爱之切。语言很朴素,直抒胸臆,没有李煜的朦胧和文字的特殊效果,但是读李煜的词有伤感,读苏轼这首词却泪眼汪汪,几次忍住泪水。
大家也会发现,词句工整,读来很有节奏感,完全没有一些词那样拗口。苏轼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去修饰这段感情,但并不代表这首词的平凡。要表达那种永远无法排遣的痛,作者用了极具张力的文字,如“十年”“千里”“孤坟”“断肠”等等。这种张力足以媲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此首词不落窠臼,别人悼亡要么说爱人是如何如何好,自己是如何如何怀念,有朝一日,如能重逢是如何如何美好。作者却来一句,“纵使相逢应不识”,这就是更加真实残酷,折磨人的现实吧,现实的悲凉,情感的痛切,一切无不在攻陷读者的最后一道防线。
接着,引出“尘满面,鬓如霜”,这难道仅仅是对“不识”的解释吗?里面还有作者对自己的怜惜,对自己一生饱经风霜的默默哀诉,对青春远去,人渐老去的顾影自怜。作为一个大丈夫,作为一个精通儒道佛学的学者,一个见惯大风大浪的政客,作者在其他作品中都表现得很豁达,乐观,很处变不惊,很淡定的活着。
但是,苏轼终究是人,再强大也有一刻是需要抚慰的。这一句不仅不是显露词人的脆弱,反而更能显示词人平时的坚韧和自强不息。作为一个大丈夫,独自承受着一切。所以这一句,更让读者内心翻起千层浪,多想置身到那时那地那情那境中,去好好安慰这个孤独的坚强者。
结尾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明月夜,短松冈”,凄寂孤独,默然自守,万念俱灰。这种真心诚挚的爱情感人至深。
四、结语苏轼是笔者喜欢的的文学大咖,苏轼的词很多,质量又那么高,这首词可以说是众多珍珠中独特的一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生活中的我们都会遭遇种种磨砺,种种痛苦。在苦痛面前我们挣扎着,想咆哮,想痛哭,想狂奔,不知作何是好,苦痛锥心,多又无从言说,只能独自疗伤,最后不得不平静下来,坦然接受这尘世的一切。或者因此可以更好的理解苏轼写这首词的情境与心理状况吧。
诸葛亮到底是哪里人?
这个问题早已定论。楚国人,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交界处。其实,这也是个没意思的问题。孔明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人,最主要的不是韩国人。他是接近中原的楚国北方人。他的亲戚有江东的哥哥诸葛瑾。后来孔明移居四川,变成了蜀国人。所以,其后代多以川人自居。不过,全国各地有许多祭祀孔明的祠庙。可见,人们还是很爱戴他的。
可以介绍一下苏轼吗?
谢谢邀请。苏轼也是我辈学人的楷模。下面就来一起走近这位面面俱到的天纵奇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一、天才诞生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二、进京赶考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三、名满天下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四、出任地方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五、乌台诗案——噩梦开始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六、被贬黄州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七、再入京城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苏轼于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23]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八、主政地方,政绩斐然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九、谪迁儋州、惠州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十、晚年遇赦,巨星陨落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十一、辉煌一生,成就璀璨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十二、艺术成就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十三、人物评价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又不愿向人倾诉?
心情不好时,又不愿向人倾诉,我一般是练字,然后带动男朋友心情不好的时候也练字。所以他一般没什么脾气了,一生气,就去练一个多小时的字。心情好了就不练了。我不喜欢练字的时候,就画画,我画画就是涂鸦,和我上小学的小侄子一个水平,但是这也是细致活,想要画的好就得集中精神。我的脾气来的快去的也快,大概半小时之后,心情就好多了。
我妹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看包,喜欢就买。对她而言,“包治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