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小学,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小学,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类似的问题以前曾经回答过,今天再说一点。
个人认为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伴随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非一时一地一人之创造,端午节也不例外。一、端午节的起源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禁忌说,这主要来自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很不吉利,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出生的婴儿难以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这一习俗差点要了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田文的命。这家伙的生日恰巧是五月初五,刚一出生便惹得其父田婴十分不快活,几次三翻想把他干掉,多亏其母庇佑才得以成人。
第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祭拜活动的节日。这个观点主要源自南方地区,迄今南方还有赛龙舟的习俗。据近代考古发现推断,新石器时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着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百越族,而端午节很有可能是他们因祭祖而创立的。
第三,据今人黄石、刘德谦等人考证,“吃粽子”“斗草”等是夏商周时期夏至的风俗,所以端午节应源于夏至。
第四种观点则认为端午节为纪念屈原、或伍子胥、或曹娥等人而设立的,其中以纪念以身投江殉国的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但似乎不太靠谱,连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人都不太相信(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文秀)。考究端午节的风俗,许多在屈原之前早已有之;再者,屈原身为楚国贵族大臣曾力挺联齐抗秦,秦始皇一统华夏后怎会允许百姓祭奠屈原?
如果把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放到中国文明发展史中去考量,以上说法似都比较偏颇。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伴随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非一时一地一人之创造。中国疆域幅员辽阔,古代交通不便,人们的生活圈子相对封闭,风俗自会因时因地而异,有“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之说。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地风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具有普遍性的节日风俗。
就端午节而言,在先秦时期,南北方的“节日”风俗是单线发展的,各有所侧重,秦朝统一全国后,南北经济文化得以快速交融,端午节在此基础上正式形成。
二、端午节主题的演变推测人们设立端午节的最初原因,大概是为了避恶、祛病、防疫。
端午节时逢夏至前后,天气逐渐炎热,各种戾气和疫病开始滋生和传播,于是祛病防疫就显得十分重要。洗兰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 《礼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荆楚岁时记》)、插艾草、吃大蒜、擦雄黄酒、戴香包、避五毒等习俗,无不彰显了端午节避恶祛病防疫的主题,这个风俗至少传袭到汉代(“是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夏小正》;“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汉书》)。
后来到隋唐时期,原来具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逐渐演变为带有娱乐性质的节日活动,原来的祛病、防疫主题,则逐渐淡化了。
三、中韩端午之争因为端午节,中国还跟韩国起了一点争执。
2005年,中、韩两国几乎同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递交了端午节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但遗憾的是最终由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胜出,对此国人颇有微词(据专家说,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不是一码事)。
直到2009年,中国的端午节才成功申遗(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
近年来,国家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一方面积极向国际组织申遗,一方面通过立法、成立相关组织、设立保护基金等,大力抵制外来文化的侵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些曾经风靡一时的,与中国国情八竿子打不着的洋节基本销声匿迹。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一到六年级五首描写传统节日的诗歌?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有哪些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1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很多诗句描绘了这个节日的景象和意义。2 诸如“粽叶飘香五月天,艾香飘散端阳节”、“屈原怀乡思故里,江南江北遍离披”等等,都是描写端午节的著名诗句。3 此外,还有“龙舟竞渡江海水,万众一心庆佳节”、“五月初五爱吃粽,不吃不喝真没劲”等等,也是表达人们对端午节的喜爱和庆祝的诗句。
关于中秋节和清明节的古诗句?
中秋节和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有许多优美的古诗句描绘了这两个节日的意境和情感,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秋节和清明节古诗句:
中秋节古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
“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唐代张九龄《送李少府之任蜀州》
清明节古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杜牧《清明》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清明上河图,歌舞短时醉。”——宋代文天祥《满江红·清明上河图》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宋代辛弃疾《清明上河图二首·其一》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唐代杜甫《登高》
这些古诗句不仅表达了节日的情感和意境,也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关于春节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的古诗词名句?
1、春节诗句:《除夜》作者:白居易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2、元宵节诗句:《青玉案·元夕》作者: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清明节诗句:《清明》作者: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端午节诗句:《端午日赐衣》作者: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5、七夕诗句:《古意》作者:孟郊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6、中秋节诗句:《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7、重阳节诗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