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婚信息发布,如何委婉向朋友圈发表自己单身着急结婚希望各位朋友给介绍对象的讯息呢
征婚信息发布,如何委婉向朋友圈发表自己单身着急结婚希望各位朋友给介绍对象的讯息呢?
一、秀厨艺说要找个愿意吃她菜的人
俗话说,要想抓住男人的心首先要抓住他的胃。这个时候很多单身女人就开始各种秀自己的厨艺,各种菜各种做法,好像平淡无味也能拍出食欲来。
不止发这些诱人的图片,还会配上一段话,想要有个人愿意陪她吃这些,这就是赤裸裸的表示自己单身没人陪,想要找一个愿意吃她菜的人。
二、节日配外卖再发一些凄惶的文字
现在的节日越来越多了,西方的节日也传到了中国,一些情侣就会借此机会好好的玩一番,一起吃个饭看个电影,有的还会互送点小礼物惹对方开心。
如果你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女人在这些节日的时候发一些自己在家吃外卖的朋友圈,说明她是单身状态,本该约会的好节日情侣怎么会错过呢?她这是在有意无意的透露自己单身求解救。
三、秀秀亲朋好友甜蜜浪漫的结婚照!
朋友圈肯定有亲朋好友甜蜜浪漫的结婚照分享后,祝福的词语肯定少不了,再配上自己羡慕的表情和自嘲的文字!
杭州早报发布的征婚信息能相信吗?
在报纸上的哪些征婚信息都是真实的,不用怕,要是喜欢的话,你也可以选择在网上征婚或者是报纸征婚,我推荐你参加杭州我主良缘高端婚恋公司的征婚,想这种报纸征婚,一般骗子都比较少,要是真的遇到了,那真的只能说没选择好的平台。
你如何看待那些寥寥几句就在学校表白墙征婚的当代大学生?
很多人在步入大学以后,都对自己的感情有一个期许,毕竟以前上高中没有机会谈恋爱,而且那时候年纪很小,一心为了学业。但是步入大学以后,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自然希望能够在学校遇到一个真心相爱的人,也算是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吧。
不过希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未必就能够如大家所愿,在学校里面很多人可能并没有那样的机会去遇到自己所喜欢的人,也许你遇到了一个你喜欢的人,但对方却未必喜欢你。
最近某所高校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大家之所以关注,是因为这所学校的表白墙,想必很多人都没有想过吧,学校居然会准备表白墙,这的确让人觉得意想不到。
这个表白墙其实还是蛮有意思的,因为你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人写在上面,如果你找不到某一个人,或者想暗示对方,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恰巧有一个男生跟一个女生就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表白墙上,大家可以看一看他们的想法。
这个男孩子暗恋了一个女生,只不过一直不敢开口,在图书馆相遇,却又不想去打扰对方,而一个女生又恰巧遇到了自己喜欢的男生,通过这两个倾诉,大家可以看出他们所喜欢的人都是对方,看来这也是一种巧合,只不过这种机缘巧合让人意想不到罢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期许,希望自己所喜欢的人恰巧也喜欢自己,网友们看完之后也是羡慕不已,毕竟这种两情相悦的感情还是极少的,所以很多人都非常羡慕,希望这种好运能够落在自己身上。
离异家庭孩子婚礼父母怎么上台?
姑妈的儿子结婚,她满心欢喜的想上台接受儿媳妇带花,想不到儿子说的一番话顿时让她失声痛哭。
姑妈的前夫有些大男子主义,还愚孝至极,他认为姑妈工作不好挣的少,家里都靠他来养,总是对姑妈呼来喝去。姑妈的婆婆和他们一起生活,她不是嫌姑妈做饭不好吃,就是嫌她卫生做的不干净,总是处处挑毛病看不上她。
姑妈在儿子8岁那年,因为实在忍受不了丈夫和婆婆对她的不尊重,提出离婚。
姑妈婚后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房子住的是婆家的,她丈夫的工资除了生活费其余的钱都自己留着,家里只有5000块钱,其余的家用电器都是结婚时添置的也不值什么钱。
姑妈离婚时她丈夫要孩子,只分给了她1000块钱,还让姑妈每个月把工资的三分之一当抚养费,姑妈自知自己没有能力养孩子,更是不敢奢望要孩子的抚养权,所以她接受了这个条件。
姑妈离婚后很想念儿子,她去前夫家里送抚养费想借机看望儿子,却被告知前夫一家已经搬走,孩子的学校也给换了,她找到前夫的工作单位,她前夫只留下她给的抚养费,把姑妈给儿子买的衣服和食物都扔出去,还说姑妈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连儿子都不要,现在更不会让她看儿子。
姑妈知道她前夫的为人,他决定的事没人能改变,她只求前夫可以让她见见儿子,哪怕是一年只见几次也好,她不奢望和儿子在一起多长时间,即使是让她远远的看一眼也好。前夫没有接受她的提议不同意让她见孩子,姑妈为了尽到一个母亲职责,在见不到儿子的情况下,还是坚持每个月支付抚养费。
前夫再婚,儿子和继母一起生活,姑妈再次见到儿子的时候哭红了双眼。姑妈的前夫再婚,娶的是个没有结过婚的大姑娘,为此不惜花费重金,买了新房又重新装修,婚礼也是按头婚的标准来办,场面十分隆重。
姑妈想起她结婚时,为了省钱连个像样的婚房都没有,婚礼更是一切从简,能省的花费一点没有多花,婚后她更是勤俭持家一分钱没有乱花,可就是这样还被前夫和婆婆百般嫌弃。最让姑妈心痛的是,她儿子有了后妈不知道以后的日子会不会很难过,一想到这,她就提心吊胆,每日忧心忡忡。
姑妈的前夫再婚后一直没要孩子,她暗自庆幸,觉得这样对她儿子最好,等她儿子上了中学,她可以去看儿子的时候,才发现儿子和她疏远很多,儿子张口闭口提的最多的就是后妈,这时姑妈的心里有些隐隐不安,她为了让儿子和自己亲近,拼命的对他好,每次和儿子见面都给儿子买很多东西,又带他出去玩。
前夫结婚很多年都没有再要孩子,姑妈听他儿子说:“后妈是因为怕他受委屈才决定不生自己的孩子”,在儿子心里后妈对他极好,为了他连自己的孩子都没生,所以他早早就改口叫“妈”还把后妈当成自己亲妈来对待。
姑妈心里唯一的念想就是自己的儿子,虽然儿子和前夫一起生活,她每时每刻都在关心儿子,心里虽然嫉妒儿子的后妈却不敢表露出来。
儿子找了女朋友,姑妈心里很高兴,对未来的儿媳妇更是掏心掏肺的好,还亲自出了八万块的彩礼钱,没想到儿子在婚礼之前说的话,让她痛苦万分。表弟上大学时就和一个女生谈起了恋爱,毕业后就把女朋友带回来让家里人看,姑妈对儿子的女朋友很喜欢,各方面都很满意。表弟的女朋友对姑妈这个亲婆婆也很尊重,总是给她送礼物,还很喜欢找姑妈聊天,每当这时姑妈就会由衷的感到高兴。
表弟和女朋友谈了四年,他们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姑妈的前夫给买了房子,姑妈拿出自己攒的八万块钱给了儿媳妇当彩礼,在她心里儿子结婚是最大的事,她攒钱就是为了儿子,现在儿子要结婚了,她把钱都给儿媳妇当彩礼是她这个亲妈应该做的。
姑妈的后老伴也赞同她的想法,还自掏腰包给了姑妈五万块钱让她在儿子的婚礼上当改口费给儿媳妇,姑妈也很期待在儿子的婚礼上可以堂堂正正的接受儿媳妇带花,再改口管她叫“妈”。为了在儿子婚礼上上台有面子,姑妈还定了一身高级的婆婆装,约好化妆师来给她化妆。
就在姑妈满心期待当婆婆的时候,她被儿子告知“结婚当天她只能坐在台下参加婚礼,上台接受儿子媳妇改口的是自己的爸爸和继母”。姑妈想不到自己一心为了儿子,还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给了儿媳妇当彩礼钱,在儿子的婚礼上却不让她这个亲婆婆上台。
表弟说:“继母为了他连自己的孩子都没生,还一直把他当做自己的儿子来对待,他买婚房钱不够继母还出去借了十万块,为了他的婚礼能够办的圆满,继母更是亲自去定饭店又去找婚庆公司,总之为了他的婚礼能够办好继母付出很多,他不能让继母为自己付出这么多在婚礼上连上台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他决定在婚礼上让他爸和继母上台”。
姑妈听完儿子的一席话,眼泪忍不住的流下来,她自知离婚后对儿子有所亏欠,已经尽全力去弥补,这些年在感情和金钱上都付出不少,想不到在儿子的婚礼上她这个亲妈竟然连上台的资格都没有。
自从听闻不让自己上台的消息,姑妈很伤心,每日都以泪洗面,根本无心生活,才几天的功夫她就因为上火嗓子说不出话,胸闷气短浑身没劲,姑父陪她上医院也没检查出来什么大毛病,医生了解到她的病因给开了一些去火药,让她心宽一些。
家人怕姑妈想不开,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姑妈在儿子的婚礼上如愿上台接受儿媳妇带花。表弟看到姑妈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心里很难受,一想到继母这么多年为自己的付出也是心有不舍。一边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另一边是把自己带大的继母,这两个女人都是自己的妈妈,一时之间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他回家问了他爸的意见,他爸说“继母为他付出这么多,这场婚礼也是继母操持的,如果没有让继母上台说不过去,再者说亲生父母已经离婚又各自结婚了,再一起登台不合适。他的意见是“不让继母上台会伤了她的心,而自己的亲生母亲不会挑儿子的理,只要小两口过得好,亲妈上不上台都无所谓,所以在婚礼上他和继母上台”。
表弟本来想接受他爸的意见,让他爸和继母上台,好好安慰亲妈一下,他接到继父的电话,继父在电话里说姑妈这一辈子很不容易,她一直觉得亏欠儿子的,现在也在尽力弥补,她没有别的奢望,只希望在儿子的婚礼上能上台接受儿媳妇给带花,再听儿媳妇亲口叫声妈就知足了。继父说他可以花钱再办一场婚礼,把姑妈这边的亲戚朋友都请来,这样两个妈妈都能上台,两边的亲戚朋友也都能请到,只是辛苦了小两口要举办两场婚礼。
表弟和媳妇商量一下,都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因为他父母是离异的,办婚礼时父母两边的亲戚见面怕有摩擦,只办一场婚礼有一些亲戚朋友到不了这么齐全。可以让父亲先办一场,把他这边的亲朋都请到,到时让父亲和继母上台。再找个合适的时间,母亲这边再办一场婚礼,到时母亲可以把自己的亲朋都请到,再让母亲和继父上台,这样既能把两边的亲朋都照顾到,又能让两边父母都上台,虽然花费多一些,人会累一些,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事情定好以后,原计划的国庆节举办婚礼如期举行,那天上台的是表弟的爸爸和继母,表姑没有去参加婚礼,而是在筹备自己给儿子举办的婚礼。
十月二号是姑妈和她丈夫给儿子举办的婚礼,那天上台是她和现任丈夫,姑妈在台上接受儿媳妇改口叫妈,又带上儿媳妇亲手带的花,这一天姑妈特别高兴,她感谢丈夫给她儿子举办的这场婚礼,更感谢儿子和媳妇给她这个上台的接受儿媳妇改口带花的机会。
表弟结婚后更加成熟懂事了,她经常两边跑,来看亲妈的同时也不忘去看继母,这两个妈妈对小两口都掏心掏肺的好,有了小孙子以后还换班照顾孩子,弟妹也因为有两个婆婆的照顾,身体恢复的特别好,休完产假就把孩子交给两个婆婆她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姑妈当了奶奶以后,也看开了许多,儿子还是她的儿子,孙子也是她的孙子,还多一个人爱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算是种偏得吧,一想到这她就不再纠结,也从心里彻底接受这个事实了。
姑妈的儿子就是离异家庭的孩子,他结婚时为了让两个妈妈都能上台又不尴尬,选择了在父亲和母亲两边分别举办一场婚礼。
这个办法的优点是,可以让离异的父母不用尴尬同台,父母两边的亲戚也不用碰面。举办两场婚礼还可以分别请父母的亲朋到场,这也让再婚的父母减少见面的机会避免了很多尴尬。缺点是:新婚的小两口举行两场婚礼会劳心费力,在费用上也会加重一些负担。经济条件好一些可以考虑,条件紧张的不建议办两场婚礼。
对于离异家庭孩子婚礼父母怎么上台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方案供大家参考。1.离异家庭孩子的婚礼,让自己的亲生父母上台,这种情况也是最合情合理的,毕竟结婚是人生中最大的事,父母可以暂时忘却彼此的恩怨,一同上台见证孩子的婚礼,一家人同台这也是孩子最希望看到的场景。
2.离异家庭孩子的婚礼,孩子跟着谁长大让谁上台,如果孩子跟着父亲生活,孩子结婚时也是父母和继母操持婚礼,那可以让父母和继母上台。如果孩子跟着母亲生活,婚礼是母亲和继父操持的,这种情况可以让母亲和继父上台。
3.离异家庭孩子的婚礼,如果父母二人关系没有完全破裂,为了孩子的婚礼都出钱出力,为了孩子的幸福还能勉强在一起同台,这种情况也可以亲生父母和继父继母四人同时上台。
4.离异家庭孩子的婚礼,如果父母都想上台,又彼此仇视互不待见,有条件的也可以像我文中提到的办两场婚礼。没有条件的或者不想举办两场婚礼的也可以好好商量一下,看谁上台更合适。
离异家庭孩子的婚礼,无论父母怎么上台都是不圆满,即使亲生父母上台接受新人的献花敬茶,在外人眼中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
如果父母离异后各自再婚,父母都已经有了新的另一半,再一同上台也有些不妥,这种情况一般是谁操持的婚礼,谁和配偶共同上台接受新人改口敬茶。
也有离异各自再婚后还像朋友一样相处的,孩子结婚时父母共同出钱出力,一起帮助孩子操持婚礼,上台时也是两对父母同时上台接受改口敬茶。
写在最后父母因为某种原因选择离婚,孩子都是婚姻中的牺牲品,很多单亲家庭中的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父母离异更会对孩子日后的生活造成很多影响。
成年人可以对婚姻有诸多选择,而孩子在父母离婚后所面临的痛苦很难想象,也希望成年人可以正确的认识婚姻的意义,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走上离婚这条道路。
至于离异家庭孩子婚礼父母怎么上台好,这个还要看具体情况,虽然每个父母都想亲眼在台上见证自己孩子的婚礼,不过比起孩子的幸福来说,上不上台只是个形式,如果因为争着上台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第二次伤害,更会对他以后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
希望当父母的能够看开,一切以孩子的幸福为重,要明白在婚礼上无论是选择让谁上台都是为了大局出发,都是为了孩子的幸福着想,如果有幸上台,就把自己收拾的体体面面,如果不让上台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找个自己合适的位置默默的祝福,切勿为了满足自己私欲做出再次伤害孩子的事。
民国女画家潘玉良是如何从妓妾到名画家的?
2012年台湾罗芙奥春季拍卖会中,一位民国女画家的彩墨画《浴后四美姿》以113.732万美元的高价成交。然而这并不是她的极限记录,这位女画家的最高拍卖纪录是2005年由香港佳得士拍出的《自画像》,成交价为1021.8万元人民币。
从2000年以来,她的画作屡次创下拍卖纪录,如果按照拍卖市场的均价来计算,这位女画家的四千多幅作品拍卖总价可达数亿美元,这让她和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赵无极等著名男画家一起成为拍卖市场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这位才华横溢,作品受万人追捧的女画家,就是被人称为“中国画魂”的潘玉良。
跳出火坑从古至今,中国的顶级画家基本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历来还没有什么著名的女画家名载史册。但在民国历史上,却有一位号称“中国画魂”的女画家留下了多彩的艺术烙印,她就是学贯中西的潘玉良。
潘玉良原名陈秀清,1895年6月14日出生于江苏扬州,典型的江南城市。潘玉良出身穷人家庭,幼年时就父母双亡,8岁时不得不和舅舅一起生活。
不幸的是,她的舅舅是个无赖,嗜酒好赌,并没有什么心思好好照顾这个小孩。13岁时,她的舅舅欠了一屁股债无力偿还,只好把潘玉良安徽芜湖的妓院。
不幸中的万幸,潘玉良营养不良,发育的较晚,再加上长相实在普通甚至有点丑,所以还能在那大火坑中勉强度日。当时妓女离开妓院无非就是两个办法:一是自己存钱,然后为自己赎身;二是得遇贵人愿意为其赎身。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相貌平平的潘玉良运气还不错,很快就等到了愿意帮助她的贵人。
1913年,新任盐督潘赞化到芜湖上任,当地的盐商为了迎接父母官大操大办,请了一批妓女作陪,潘玉良就是众多唱小曲的女童之一。
潘赞化早年参加过孙中山组织的兴中会和徐锡麟组织的安庆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攻读兽医专业。辛亥革命胜利后,潘赞化回到国内,投奔革命党出身的安徽督军柏文蔚,被任命为芜湖盐督。
官场初哥潘赞化是个有着新思维的青年,对老一套的官场习俗深恶痛疾,虽然参加了盐商组织的接见宴,却抱着一种勉强敷衍的态度,并不与人攀谈。
那一天,潘玉良一反常态在宴会上唱起了京剧中的黑头唱腔,这让原本无心应酬的潘赞化觉得有点意思,不禁夸奖了几句。谁知盐商们会错了意,以为盐督大人别有口味,酒宴结束后,直接将潘玉良用一顶小轿送到潘府。
潘赞化只不过随口一说罢了,哪还会想起那个相貌平平的女子,回去就因为酒醉倒头就睡了。第二天一醒来,发现潘玉良已经到了府中,顿时大吃一惊,命令仆人立即将潘玉良送回去,没想到潘玉良跪倒在地,请求不要送她回去。
在听完潘玉良的哭诉后,潘赞化不觉动了恻隐之心,最终决定为其赎身。潘玉良得知后,再次跪倒在潘赞化面前,表示愿意做牛做马,一生伺候潘赞化。潘赞化却告诉潘玉良,他已在老家成亲,如果再娶潘玉良的话,也只能做妾了。
潘玉良只求有人能帮她跳出火坑,就已感恩戴德了,此时还有什么心思挑三拣四,当即表示不在乎,潘赞化却不同意,他认为如果没有感情,只凭欲望纳妾,那同野兽没什么区别。
不过无父无母的潘玉良显然也没什么地方可去,潘赞化就将她留在身边当了侍女。谁知朝夕相处下居然日久生情,潘赞化觉得潘玉良生性善良、待人真诚,而潘玉良觉得潘赞化虽然官衔很高,却没有任何恶习,只喜好书法、绘画,另外,潘赞化身材高大魁梧、举止潇洒、言谈高雅,又有恩于她,很快就俘获了她的芳心。
一年后,潘赞化决定正式纳潘玉良为妾,而证婚人赫然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
绘画天才然而感情上有了寄托,潘赞化的仕途却开始走了下坡路。由于为官清廉,执法严格,他被芜湖商人团体所嫉恨。在袁世凯安排军阀政客倪嗣冲为安徽都督后,潘赞化也被解职,随后寓居上海。
这段时间,潘赞化无所事事,他发现潘玉良对绘画很有兴趣,就传授了她一些基础知识。没想到,潘玉良在绘画方面才华横溢,不久居然就超过了自己的启蒙老师。
见此情景,潘赞化拿出大笔钱款供潘玉良学习深造,由于潘玉良文化程度低,他还专门找了一些家庭老师给其系统地补充文化知识和绘画技巧,并在1918年送潘玉良参加上海图画美术院的考试。潘玉良果然不负重望,以素描第一名的成绩入学。
此后几年中,潘玉良天生的才华在高等学样专业技能的培训中“发酵”,她师从当时著名的画家朱屺瞻、王济远,绘画水平突飞猛进。
潘玉良性格豪爽,经常跟男同学一起出去绘画,甚至游玩。有一些知情人偷偷告诉潘赞化,潘赞化却不以为意,认为妻子性格直爽,这些都是正常交往。
有如此豁达大度的丈夫,再加上让人醉心的学习生活,这段生活成了潘玉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艺术家往往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思想的一类人,潘玉良也不例外。她胆子奇大,什么都敢尝试,特别是时人眼中“大逆不道”的人体绘画。可当时中国民风保守,根本无法理解人体绘画这种“伤风败俗”的事情。
1917年,潘玉良的老师、著名画家刘海粟在上海美专举办了人体绘画展,结果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有人抨击其为“艺术叛徒”和“教育界之蟊贼”。
1926年,北洋政府正式禁上海美专进行人体写生,直系军阀孙传芳还下令通缉刘海粟。迫于压力,模特们纷纷离开,潘玉良也失去了绘画的对象,只得罢笔。
不过胆大的潘玉良并未就此死心,一次在女浴室洗澡时,她灵机一动,决定偷画那些来洗澡的妇女们。可没等她画上几笔,就被别人抓了正着,一群妇女围拢过来,发现画纸上都是裸体女人,气得就要围殴她。还好旁边一个老太太劝解,说她是学美术的学生,几个妇女才没动手,但将画纸撕了个粉碎。
潘玉良带着画笔落荒而逃,从此再也不也去浴室偷画了。
可这还不算完,“画心”难耐的潘玉良决定把自己当做模特,她脱掉衣服,对着镜子一笔一画地画起来,完成了几副人体绘画。
无巧不成书,正好赶上潘赞化从云南赶到上海来探望潘玉良,没曾想一进门就看到几幅裸体画,就询问潘玉良模特是哪里来的。
潘玉良只好实话实说,从来没有发过脾气的潘赞化大发雷霆,大声斥责她太过分了。她上学、留学、学习新思想,甚至跟男同学外出他都能接受,但绝对不能容许自己妻子的人体绘画在大庭广众之下展出。
潘玉良看到这种情况,只得作罢,由此夫妻二人产生了隔阂。不久,潘玉良将自己的苦恼告诉了老师刘海粟,刘建议她留学欧洲,到西方绘画艺术的发源地看看。
1923年,潘玉良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师从仰-布佛莱、西蒙等大家学画。1925年,潘玉良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后她前往意大利,进入罗马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和雕塑。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奖,打破了该院历史上没有中国人获奖的记录。
潘玉良的优势在于,她并非完全学习西洋绘画,而是在画作中加入中国元素,算是中西合璧的典范。再加上她极为扎实的欧洲绘画功底,超乎常人的绘画天分,让她的很多作品后来都成为划时代的名作。
情感纠葛在绘画事业上一帆风顺的潘玉良,在个人感情上却出现了危机。
她的丈夫潘赞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一心想与旧时代的陈规作斗争。1915年,潘赞化就只身前往云南,进入蔡锷将军的护国军,参加了著名的“护国战争”。 袁世凯病死,护国胜利后,潘赞化又被北洋政府压制,多年间辗转各地担任中低级官职,夫妻两人聚少离多,并没有享受多少家庭的温暖。
此外,潘赞化原配夫人和潘玉良的冲突也逐渐出现。潘赞化的原配夫人出身旧式家庭,对这个出身风尘的妾室并不满意,但由于三人分居三地,一时矛盾还不明显。
处于缓和关系的考虑,潘玉良建议潘赞化将儿子潘牟接到上海上学,由自己照顾。潘赞化采纳了她的意见,将儿子交予潘玉良教养。
善良的潘玉良倒也非常尽职,对潘牟照顾有加。潘牟12岁时生了一场大病,数日昏迷不醒,医生都让家属准备后事,潘玉良衣不解带地护理了一周,最终将潘牟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但由于丈夫分居、爱子别离让潘赞化的原配夫人苦闷异常,她不顾潘赞化的反对,也跟着来到上海生活。这样一来潘家一下就热闹起来了。
由于潘玉良知书达理,年纪又轻,潘赞化对潘玉良也更为偏爱,这让原配夫人自然很不满,口角也就在所难免。长此以往,矛盾越来越多,最后,潘玉良向丈夫提出前往国外留学。
虽然不舍她离开,但潘赞化认为潘玉良素有大志,不能因为自己埋没她的才华,最终同意了潘玉良的请求,这才有了她的旅欧之行。
世俗偏见1928年底,潘玉良学成回国。由于她的名气很大,第二年就被任命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主任。次年,当时中国最高的艺术学府——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的深长徐悲鸿聘请她为油画教授。此后的十年是潘玉良创作的黄金时期,可惜她却为社会所不容,遭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
1932年,潘玉良举办了个人的第一次画展。其中最著名的一幅化《壮士》,描绘的是一个肌肉发达的男子正努力地搬开一块巨岩,岩石下脆弱的小花得以绽露笑脸。
当时,日本人刚刚发动“九一八”事变不久,亡我中华之心昭然若揭,这幅极具象征意味,代表中国人不屈的意志的画,被一位官员以1000大洋的天价收购。
没想到的是,画展结束时,有人蓄意破坏了潘玉良的所有作品,《壮士》那幅画也被写上了“妓女对嫖客的颂歌”字样,这让潘玉良很爱打击。其实早在上海美专学习之时,潘玉良已经遭受过这种待遇。
一位女同学知道她曾做过妓女,就找校长要求退学,名曰:“誓不与妓女同校”。而在潘玉良任教中央大学艺术系期间,一些同僚看不惯她的作风,私下说一些“凤凰死光光,野鸡称霸王”的诋毁语言。一次,一个和潘玉良有矛盾的男教师借酒装疯,当面骂了一名“婊子”,被潘玉良当声打了一个耳光。
除了对潘玉良的出身嘲讽以外,一些别有居心的人还认为她背后有“枪手”,理由是女人不可能画出这么好的作品。潘玉良在上海举办第四次画展时,她把自己的一些得意作品当众展出。
可在画展之前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个记者挑衅性地问道:“潘女士,听说你的这些画都是他人代表,你每个月还向人支付润笔费,是否确有其事?”
当时全场都安静了,一些人面带讥笑地准备看她出丑。可从容中迫的她也不多说什么,她走到一个在临摹的学生面前,把画板、油彩错过来,对着玻璃窗子开始画自己的自画像。刷刷刷,几分钟就子一幅素描,潘玉良将其展示给记者欣赏,台下顿时赂起一片热烈的掌声,代笔的谣言终于不攻自破了。
寓居海外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潘赞化投身其中,为抗战多方宣传。由于丈夫不在身边,时局又乱,潘玉良只好和潘赞化的原配夫人住在一起,两方矛盾再次激化。
此时的潘玉良只好离开中国,前往法国旅居,由此在国外居住了四十年,一直以卖画为生。当时的留学生回忆:潘玉良生活并不富裕,但是生性豪爽乐于助人。她常留短发,喜喝酒,不拘细节,说话时声音很大,气势不让须眉,颇有男子气度。
值得称道的是,潘玉良的旅居生活并不宽裕,但她却将在欧洲卖画得到的钱款,捐往国内,支持抗战事业;她还发表公开讲许,谴责一些汉奸文人所宣扬的“艺术远离现实”的谬论;还强烈要求收回被日寇在侵华期间抢劫和破坏的中国艺术品;创作名为《屠杀》的画作以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累累罪行......种种诸如此类的行为证明她是一位爱国的艺术家,田汉先生就曾经撰文高度评价了潘玉良的爱国行为。
抗战胜利后,潘赞化的原配夫人已经过世,潘赞化孤身返回桐城老家,潜心教育工作,成为当地中学的一名老师。得知以上消息后,潘玉良打算回国和丈夫团聚。然而没等她启程,内战爆发了,身处异乡的潘玉良和潘赞化推动了联系,只好暂时停止了归国计划。
新中国成立后,潘玉良和丈夫取得了联系,但朝鲜战争的爆发让中法之间的外交关系暂时中断(法国也派军队参加了所谓的“联合国军”),潘玉良再次失去了返乡的机会。
1959年,潘赞化病逝于安徽老家,潘玉良在国内已经没有一个亲人,彻底打消了回国的想法。此后几十年,她自称“三不女人”:不谈恋爱,不加入外国国籍,不依附画廊拍卖作品,终日在卧室进行绘画创作。
可由于潘玉良的画作和欧洲传统绘画有所区别,并不被欧洲主流艺术界所接受,所以她的作品成交量很少,潘玉良的生活过得非常艰难,最困难的时候只能靠友人接济和法国政府提供的救济金度日。
即使如此,勤奋的潘玉良也没有放弃作画。此时她的画风已经完全成熟,后人评价她的作品“不论气度、修养,还是技术,在中国早期女性西画家中,无人可比,在男性西画家中,也数上乘水准。”
她的画风基本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再融合自己的人生感受和才情,画作不妩媚、不纤柔,用笔干脆利落,用色主观大胆,但又非常漂亮。面对她的画总让人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情绪,她的豪放性格和艺术追求在她酣畅泼辣的笔触下和色彩里表露无遗,天生一副艺术家的气质。
1977年,潘玉良病逝于法国。临终之前,她交代给友人三个遗愿:第一,为她换上一套旗袍,作为一个中国女人下葬;第二,将潘赞化送给她的项链和怀表转交给潘家的后代;第三,把她的作品带回祖国。
友人按照她的嘱托将她的四千多幅作品交给了中国驻法大使馆。1984年,潘玉良的作品远涉重洋,回到了祖国。
潘玉良一生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至少她的作品在她身后被世人所肯定,而她一心追求艺术的故事也始终被人们所牢记。
PS:199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潘玉良个人的经历拍摄了电影《画魂》,该片参加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单元的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