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交友,帝王术到底有多厉害
哈密交友,帝王术到底有多厉害?
不上朝不等于不干活,嘉靖皇帝能稳稳当当地执政45年,靠的就是他将权术玩儿的炉火纯青。
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手段和智慧最高明的,莫过于嘉靖皇帝朱厚熜。
这位原是藩王,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以小宗入大宗,继承大统的皇帝,政坛智慧以及权术手段,可谓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靠着这种本领,嘉靖在不上朝20多年的情况下,依然牢牢掌控朝局,即便是如严嵩、徐阶等精英之流,照样也是被嘉靖捏得死死的。
那么,嘉靖是如何做到的呢?他又是如何让满朝文武大臣对他俯首帖耳的呢?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点,正是嘉靖掌握了这三点精髓,因此他才能独掌乾坤。
权术精髓之一:超常的政治敏感度这一点,在嘉靖刚准备登基继承皇位的时候,就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嘉靖这个皇帝之位,某种程度上是意外得来的,他的父亲朱祐杬只是一个藩王,作为藩王之子,他原本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但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就在公元1521年,明朝历史上最“荒唐”的皇帝朱厚照突然死了。
并且,朱厚照一辈子也没留下子嗣,因此,皇位就出现了暂时的空缺,而根据明朝宗室”兄终弟及“的原则,那么就需要在朱厚照的兄弟中找出来一位继承皇位。
那么,为什么会挑中朱厚熜呢?公认的说法,是当时首辅杨廷和等人认为朱厚熜年纪小,且没什么根基,因此日后容易控制。
究竟这种说法真实程度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就在朱厚照去世的当天,杨延和就会同司礼监请示张太后,最终宣布了立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为帝。
按照常理来说,作为当时一支相对边缘化的宗室,能被立为皇帝,那必须是感恩戴德,甚至是连滚带爬地来到京城继位,但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熜刚来到京城,就给一帮老臣来了个下马威。
怎么回事呢?原来,朱厚熜在接到诏书后,一路晃晃悠悠,好不容易到了京城边上,却没有马上进城,而是一声令下,让所有人停了下来。
他要干什么?很简单,他要看一看杨延和等人给他制定的继位礼节。
其实这个要求也很正常,毕竟他马上就是皇帝,他想看那就看呗,但这一看,朱厚熜当时就不乐意了,马上表示,这个礼节不行。
之所以他说礼节不行,这里面有几点,第一,礼节中要求他从崇文门进城,第二,进去之后,再绕道东华门,最后到文华殿。
这还不算完,到了文华殿之后,他要先继位为皇太子,然后再继位为皇帝。
而朱厚熜不乐意的地方,首先是崇文门属于偏门,哪里有皇帝继位走偏门的?再一个,就是凭什么先继位为皇太子?要是这样,那么他朱厚熜算是谁的皇太子?他又不是没爹,总不能刚到京城,就给自己找了个爸爸吧?
如果要是换成旁人,被皇位的巨大诱惑力一冲击,恐怕很难注意到这其中的细节,但是朱厚熜注意到了,不仅注意到,并且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他按照礼节的要求去做,那么也就意味着,他成了别人的儿子,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日后就和自己没关系了,这还是其次,最重要的,要是听话照做,那么以后就是任人拿捏的局面。
没办法,谁叫你是儿子呢?谁叫你不是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呢?
正是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性,朱厚熜第一时间拒绝进城,表示必须一切按照正规程序来,走正门、不给别人当儿子,不然就不进城。
最终,以杨延和为首的大臣选择了妥协,一切都按照朱厚熜的要求去办,这才了了此事。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嘉靖帝朱厚熜对于政治上的敏感度相当之高,他深刻知道在朝中的任何一个举动蕴含的意义,更知道这种意义在将来会形成什么样的后果。
有了这种高敏感度,手底下那些大臣的一举一动,嘉靖帝就会很快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和想做什么,正所谓棋高一着,事事都比大臣看的更远,自然就会把大臣捏在自己的手心里。
权术精髓之二:分寸感极强所谓分寸感极强,意思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并且一出手就是必杀。
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事,就是嘉靖皇帝登基后发生的“大礼仪”事件,这件事放在整个明朝,也是很值得说道说道的一件事。
什么是“大礼仪”事件呢?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嘉靖皇帝登基之初,为明确自己和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与朝中大臣进行的一场对抗。
要是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件事仿佛有些可笑,但在当时,却是了不得的大事。
事情的起因,是嘉靖帝在登基后的第三天,亲自下了一道圣旨,要人去湖北老家把他的母亲(兴献王朱祐杬的妻子)接到京城。
这倒也没什么,毕竟当时嘉靖只有十五岁,儿子想母亲也是情理之中,但随即嘉靖帝又召集杨延和等人,漫不经心地抛出了一个问题。
他问,要是他的母亲到了京城,那么他该称呼自己的母亲什么呢?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疑惑,这有什么问的?自己的母亲自然是称呼“妈”了,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按照儒家的传统,一个皇帝的合法性,在于他继承的是谁的皇位,换句话说,如果嘉靖还是兴献王的儿子,那他就不能继承皇位。
因为皇位本来是明孝宗朱佑樘这一脉的,朱厚照是朱佑樘的儿子,所以他继承了皇位,而朱厚照没有儿子,那么按常理来说,继承皇位的人就得是朱佑樘的其他儿子。
而今嘉靖帝朱厚熜继位了不假,但按礼法,他就得认自己的伯父朱佑樘为爹,至于亲爹亲妈,只能是认为叔叔婶婶之类了。
因此,在他问出这个问题之后,杨延和等人也没多想,就按照礼法写了一份奏折,递交给了嘉靖帝。
奏折中,杨延和明确表示,嘉靖帝应该管明孝宗为“皇考”,而管亲爹亲妈则为“皇叔”和“皇叔母”。
我们都知道,嘉靖帝肯定不愿意这样,要是愿意,他也不会在刚到京城的时候,为继位的流程而折腾,因此,他绝对不会同意,不过,这次他没有公开表示反对,而是把奏折驳回,告诉杨延和等人自己不满意,让重新拟。
至于哪里不满意,他肯定不会明说,总之就是把奏折驳了回去。
这就让杨延和等人犯嘀咕,小皇帝究竟是哪里不满意?于是,一帮人商议之后,再次上了一份奏折,把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缘由,前前后后说得清清楚楚,并且援引历朝历代的例子,这意思就是告诉嘉靖,有先例在前,我们也是按章办事。
而这一次,嘉靖帝没有驳回奏折,当然也没有表示同意,而是选择了“留中不发”。
什么叫做留中不发?意思就是我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不同意,那么嘉靖帝这么做是因为什么呢?难道他在玩儿拖延战术吗?
当然不是,他在等朝中出现与杨延和不同的声音,更准确地说,他在等文官集团出现裂痕。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明武宗朱厚照后期以及嘉靖皇帝登基初期,大明朝廷中权势最大的莫过于首辅杨延和,他的地位足以影响当时的朝局,而嘉靖帝就是看到了这一点,知道和他硬钢没有胜算,因此才会选择了迂回的战术。
你杨延和再一手遮天,总不能所有人都唯你是从,况且下面有的是想替代你杨延和的人,只要这些人知道皇帝和首辅杨延和的意见不对付,那么他们很乐意站出来去杠杨延和。
果不其然,嘉靖皇帝等来了这么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张璁。
张璁的前半生,是一个挺不得志的人,四十多岁了还是个礼部的小官,没办法,他一没背景二没资源,只能是苦熬苦夜的混日子。
但嘉靖帝登基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张璁意识到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他敏锐地感觉到,现在这个少年天子,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并且最重要的是,皇帝似乎很不喜欢首辅杨延和。
因此,他就把赌注全部押在了嘉靖身上,冒着被杨延和打压的风险,第一个站出来提出了与杨延和不同的意见。
张璁的意见核心其实很简单,就是“继统不继嗣”,意思就是说,嘉靖皇帝继承大统不假,但亲生父母也必须得认,两者之间不冲突。
尤其是他的那句“夫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一下子就说到了嘉靖皇帝的心坎儿里。
之后,朝堂上因为这件事形成了巨大的争论,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到了后来,杨延和为此告老还乡,他的儿子杨慎又带着一帮大臣,跑到大殿前又哭又闹,逼着嘉靖帝必须按照礼法行事。
而此时的嘉靖帝,没有像之前那样默默等待,而是迅速换了另一副面孔,当即下令锦衣卫将这些闹事的官员全部抓起来,拖到诏狱打板子。
而这一打,19个大臣因为伤势过重,最终毙命。
经过嘉靖帝的这一凌厉出击,朝中那些反对的声音迅速消失,最终他达成了自己的心愿,按照张璁“继统不继嗣”的办法,了结了此事。
“大礼仪”事件的始末,是嘉靖帝对于权术运用的一次真正体现,在最开始,他先试探朝中大臣的意见,看到和自己相反后,开始采用迂回的策略,到了最后阶段果断出手,用最直接的方式,摧毁了一切所谓的礼制,最终达成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什么阶段该用什么方式,什么时候又该用什么手段,嘉靖对于分寸的拿捏极准,如果他在最开始采取雷霆之击的话,那么肯定是适得其反,毕竟最初还有人大臣主动站到他这一方。
这就是分寸感,也是嘉靖能驾驭群臣的秘诀之一。
权力精髓之三:高明的控人术嘉靖一朝,有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内阁首辅换得特别勤。
据资料记载,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单是首辅前后就换了十几个,从最初的杨延和,到后来的杨一清,还有“大礼仪”事件中的功臣张璁,以及后来的夏言等等。
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严嵩和他的老对手徐阶,这些都是嘉靖一朝的内阁首辅。
为什么会换这么多首辅呢?其实这背后,也是嘉靖皇帝的权术之一,同时也就是一种高明的用人手段。
这种手段的精髓,叫做既用你也防你。
具体的做法,就是把一个人推上首辅的位置并重用他的时候,同时在他的后面,放上一个年轻人,然后通过暗中支持,让这个年轻人站到首辅的对立面,去攻击现任的首辅。
等到现任的首辅到了一定程度,比如达不到与皇帝亦步亦趋,或者尾大不掉的时候,那么就是那个年轻人上位的时候,到那时,老首辅就该让位了。
而新首辅上位后,嘉靖皇帝故技重施,再放上一个年轻人,继续上演着同样的招数。
这其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比如严嵩,他就是踩着前任首辅夏言而上位的,而在他之后,则是徐阶,也是同样的路子成为首辅的。
嘉靖帝为何要这么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能让一个人在首辅这个位置上呆的时间太长,只要你羽翼即将丰满,那么就马上找人将你替换掉。
只有这样,皇帝才能具备最终的权威,而凌驾于群臣之上。
那么,嘉靖帝是如何让这个办法始终有效呢?很简单,他抓住了核心的要素,那就是人往高处走的本性。
举个例子,一家公司里,老板在召开会议,会议上一帮老臣持一个观点,而另一个很有才干的年轻人则是另一个观点,双方互不相让,甚至吵了起来。
那么作为老板,在会议上就会当众批评这个年轻人,比如批评他不懂规矩,不知道尊重前辈等等,但在会议结束后,老板就会把这个年轻人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今天批评他是为了他好,公司里只有他最能干,然后再说一些看好你之类的话,说白了就是许诺。
这样一来,这个年轻人就会感恩戴德,从此不仅拼命工作,并且还和那些老臣势不两立,时间久了,就达到了分裂那些老臣的目的。
这就是嘉靖帝的“玩儿法”,靠着这种方式,他始终站在意识形态的最高点,而大臣们,只能是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了。
其实,关于嘉靖帝对权术的运用还有很多,上述几点都只是冰山一角,毫不夸张的话,嘉靖帝是一个将权术运用到了化境的人,因此,他才能二十多年不上朝依然能稳坐皇位,反观他的孙子万历皇帝,同样是不上朝“消极怠工”,但万历的水平就要比嘉靖差了不止一两个档次。
有哪些好看的负能量电影?
《洛丽塔》本剧讲述的是一部关于禁忌之恋的电影,主人公亨伯特因在少年时期有一段刻苦铭心的经历,当年的初恋情人不幸夭亡,令他此去经年依旧对那些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有着别样情感。因住房需求,亨伯特认识了寡妇夏洛特以及她的女儿,夏洛特迷上了这位儒雅庄重的大学教授,而亨伯特却喜欢上了青春逼人的洛丽塔。而洛丽塔对成熟且知书达理的亨伯特也颇有兴趣,在家里也是有意无意对亨伯特各种诱惑。而亨伯特为了更多和洛丽塔在一起,他选择和夏洛特结婚,他将对洛丽塔的情感全部写进日记,锁入抽屉。但却被夏洛特发现,悲痛欲绝的夏洛特爆出房间,却被汽车撞死了,而亨伯特却没有很伤心,去了洛丽塔野营的地方,接走了洛丽塔,两个人的旅行之旅开始了起来,可是好景不长,在一次洛丽塔和亨伯特的约会中,洛丽塔被拥有独特气质的老王吸引了,而洛丽塔也慢慢得对亨伯特没有那么依赖,在一次意外中,洛丽塔了淋雨生了病,亨伯特送往医院后,洛丽塔并不是很想理会他,亨伯特只好回去睡觉,第二天早上,亨伯特才发现洛丽塔已经被人接走了,亨伯特开始疯狂的寻找,但却没有任何消息,三年后,亨伯特收到了洛丽塔的信,信中说她和她丈夫生活过的拮据,希望能得到帮助,亨伯特找道理洛丽塔,此时的洛丽塔已经没有了以前那样的迷人,还跟了一个穷小子,在亨伯特的询问下,得知了当初是老王接走了,想让洛丽塔和别人拍色情电影,但洛丽塔拒绝了,亨伯特想带走洛丽塔,而洛丽塔拒绝了,她只想要钱,亨伯特才明白,洛丽塔从未爱过他,但亨伯特还依然爱她,给了洛丽塔几千美元之后便离开了,他杀死了老王,回到了最初和洛丽塔相认的地方,而一切都不在了。
你听过最有趣的打油诗有哪些?
我听过也写过一些有趣的打油诗…
1,人生并非麻将牌,输了推倒可重来,上场就得用心打,不悔生活大舞台。
2,又到蟹肥菊花黄,邀来好友聚一场,人生难得几知己,醉在今宵又何妨。
3,昨天己去不可追,明日未到你别摧,今天找点高兴事,兄弟一起喝几杯。
4,处世之道本无奇,多交朋友少树敌,开心切忌小心眼,待人还须大肚皮。
5,诚心待友莫相欺,生人面前少装逼,人生也就几十年,何苦虚假玩心机。
6,老来无事享请闲,不求功名不问钱,邀得小鸟作伴唱,曲终日落正堪眠。
7,吃穿不用挠头,还有小酒润喉,太阳每天升起,发个啥子闲愁。
8,喝酒不怕醉,穿衣莫嫌贵,日子开心过,问心也无愧。
9,生命到头终作古,繁华归尘身归土,多少追名逐利客,一世经营又何苦。
10,少年情怀总是诗,多少浪漫无人知,待到如今心己老,不问其他只问吃。
11,屋檐不高常碰头,蜗居虽小自家楼,平凡日子开心过,既无房贷也无愁。
12,都说父爱重如山,多少风雨一肩担,不求自己生活好,只愿儿女过得安。
13,又到最美四月天,且把破事丢一边,欲学蝴蝶蹁蹁舞,缠缠绵绵在花间。
14,昨天一夜春雨来,柳下系舟作钓台,鱼肥虾美风光好,老翁快乐似小孩。
15,春来溪水哗啦啦,小鸟枝头叫喳喳,老夫欣然出门去,不看其他只看花。
16,桃红李白菜花黄,越看越爱心越狂,不忍抛花独自睡,欲在花下摆张床。
17,院里种架葫芦,手里拿把茶壶,心底啥都明白,嘴上却说糊涂。
18,一家老少春节归,围炉欢聚在一堆,亲情最重今夜暖,其他过眼尽余灰。
19,时光永远向前,曰子一复一年,如觉生活平谈,自己加点油盐。
20,生活也有烦恼,不知如何是好,爬上高山一望,大都隨风吹跑。
以上就是些有趣的打油诗。
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乐器是一种什么体验?
感谢邀请!
先说说我自己,我是土生土长的新疆巴里坤人,我的父亲是巴里坤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能自弹自唱很多个“巴里坤小曲子”(即新疆曲子)剧目,如《张连卖布》、《李彦贵卖水》、《闹书馆》等。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本人对音乐有着无限的热爱,只要能接触到的乐器都想试试,虽然对自己接触过的乐器都能“来两下”,但要说“精通”那就差得太远了,充其量就是业余爱好而已。要说对玩乐器的体验,除了稍稍有点自豪感以外,就是感觉自己学习的时间不够用。
记得刚懂事时,父亲一旦有”哄房“(给有婚事的人家前一天晚上组织的演唱活动)唱曲子的机会,就领着我去给他们打”甩子“(即铜铃打节奏)。上小学时,就跟着哥哥们学吹笛子。进入初中后,遇到了会拉板胡的音乐老师,就开始学二胡、板胡。好在有一点,学吹笛子也好,学拉二胡、板胡也罢,都能够坚持下来,而且远远超过当时教过我的老师的水平。一直到高中毕业后,凭借自己的板胡演奏能力,被巴里坤县文艺工作队录取(尽管那只是一名临时工)。
在巴里坤县文工队当临时工一干就是八年(《红灯记》选段有句经典台词:“八年了,别提他了”可以描述我一段饱含故事的岁月)。那时候的待遇和正式队员相比,工资低,名声也不亮堂,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但是由于自己非常喜欢音乐,也没有打算去其他行业发展的念头(当时就放弃了去学校当老师并能够转正的机会),发奋学习,刻苦练习,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练琴练琴。因为我是凭借板胡演奏,考进巴里坤县文工队的,因此我的板胡独奏《红军哥哥回来了》和《秦川新歌》等几乎就是每场演出的保留节目,也曾登上过自治区的大舞台(在自治区县级文艺汇演中经常受邀演出,当然了,“土八路”的水平,你懂得)。但我县是哈萨克自治县,县文工队的演出任务主要是以哈萨克音乐为多,而作为汉民族民间乐器的板胡,由于其乐器的特殊性,融合不到哈萨克音乐里,当时的队领导就发给我一把小提琴,要求我尽快学会并参加乐队伴奏。为了提高我们的演奏水平,单位请过专业老师付彬(原新疆军区歌舞团小提琴专业)、李耿瑞(原新疆兵团文工团)、乔大年(自治区歌舞团)以及哈密地区文工团专业老师进行培训,也曾派我们去参加短期学习班,曾到新疆歌舞团,在首席小提琴马跃先老师(《新疆之春》作者)、当时的年轻首席小提琴刘文艺老师门下学习。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虽是半路出家,但也是乐队的主力伴奏。这就是本人学习小提琴的经过。作为巴里坤县文工队小提琴演奏员,参加过两届自治区“天山之声”音乐会。还有一次被抽到哈密地区临时组建乐队,以首席小提琴的身份代表地区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地区级文艺汇演,这也算是本人值得骄傲的荣耀了。
曾经,单位分配来了一位手风琴专业的队友,他比我大两岁,是专业音乐学校毕业的。除了手风琴外,他还会吹单簧管。我被单簧管那美妙的声音给迷住了,印象很深的是器乐合奏《祝您幸福》,单簧管独奏曲《单簧管波尔卡》这两首曲目,每天下班他们回家后(当时我自己住宿舍),我就悄悄摸索着尝试吹单簧管,用完了再擦干净(因为吹奏类乐器忌讳别人混用,主要是怕不卫生)。白天留意他的演奏,晚上模仿学习,继续钻研。可以说单簧管的学习几乎就是“偷”来的(我一有空就吹吹,坚持到现在也没扔掉,我的队友调离工作后就再也没动过,从这一点上说,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我的老师)。
那时候社会上比较流行大众舞会,我的板胡、二胡包括小提琴都感觉声音太小,舞会演出派不上用场。但我有单簧管基础,萨克斯又是舞会伴奏的主要角色,因此我学习吹萨克斯就非常容易了(萨克斯只有两个八度,而且吹高音只需把泛音键打开,指法和低音一样)。萨克斯的学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造就的,现在想来应该感谢那个环境,让我又多学了一门乐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还是蛮有成绩感的。
巴里坤有句俗话叫“丢下耙子捞扫竹”,那时候县文工队的学习目标是“乌兰牧骑”式,要求队员要一专多能,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放下笛子说相声,丢下话筒(独唱)打梆子,脱下舞鞋弹冬不拉(一种哈萨克民间乐器),可以说每个人都闲不下来,只是根据不同需要变换一下角色而已。所以那时候文工队的队员,都会几样手艺,这就是“乌兰牧骑”的好处。
前面讲了“吹”和“拉”。下面讲讲“弹”和“唱”。
说实话,父亲在世时,一有空就弹唱小曲子,我们听着很舒服,但那时候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直到父亲病重后,才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录音机刚刚兴起,哥哥们抓紧一切时间,记录了父亲演唱的音频,看到父亲情况稍好点就让父亲弹唱,再进行录音,后来这些录音资料就成了我学习弹唱小曲子的秘籍。尽管弟兄们的三弦水平都比我差点,但还是要感谢哥哥们的如此远见。
在文工队工作了十余年后,调离了文工队。从事新的工作后并没有放弃音乐,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收集、采录,继续挖掘小曲子,最终在2009年将《巴里坤小曲子》(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出版发行,得到了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为巴里坤小曲子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一定的贡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己感到无比的自豪。
2012年自治区在昌吉呼图壁组织《新疆曲子》汇演,本人自弹自唱《闹书馆》片段,获得“十佳演员”奖。
以上所述,是自己在学习音乐和乐器演奏过程中的部分心得和故事,希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到大家。但作为学习过多种乐器的我深刻体验到:学习乐器真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尤其多种乐器的学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从某种角度讲确实满足了我的好奇心,看起来会玩那么多乐器,更满足了我的虚荣心。但“滩得多嚼不烂”,其实本人更羡慕那些某某乐器演奏家,终身就为一样乐器而奋斗,他们的高度是别人望尘莫及的,他们对那一项乐器的研究也是出类拔萃的。所以,希望看到此文的朋友以我为戒,不要“乱拔毛”,只有走专业化的道路,前途才更为光明,盯着一条道路,坚持到底,方得始终。
为什么人们还要自驾游?
我喜欢自驾游,不喜欢跟所谓的旅行团,以前跟团去过几次,感觉不太好,这几年我都是自驾游或自发组团自定路线规则去的,很舒服。谁说自驾游成本高?那是他不知道怎么省钱罢了。自驾游也可以把成本降到很低的。举一例子吧,我们自发组团到西藏来回一个月时间,所有都包括在一起平均每人一个月才花费了不到8千元,你说这一个月的西藏行贵吗?不相信我就先说说我们是怎么安排的吧。
我们自发组团自驾去西藏,行程一个月,选4月初去,那时候因为不是旅游旺季各景点都是半票,吃住行就降低了很多成本。我们把行程人员有时间的走全程,时间不够的调节好分为上半程与下半程,这样就是车全程处于满员不放空,过路桥费油费等费用可以充分平摊最大限度降低人均成本。好了再谈谈为什么我喜欢自驾旅游吧。
(1)跟旅行团游饭菜是早就安排好的平均每人30元左右的十人一桌团餐,说不好听就是永恒不变的工作餐了,口味平淡无特色,说不定导游巴不得吃得便宜自已可多得回扣呢!(2)跟旅行团游时间安排得太紧凑,有时候5点多就必须起床赶路,好害怕有时候起晚迟到了挨导游批评呢。(3)跟团游好多无聊的购物陷阱,让人防不胜防。(4)跟团游事先必须调节好时间请好假,但世事变化太快,有时候到了该走的时候自己身不由己不能走了,预交的定金也拿不回来。
但自驾游就好了,(1)只要一有空随时可以动身,对于我这个不愿提前去考虑的人是最好的天马行空,想怎么来就怎么来,不用费脑费心去提前考虑,准备太多。(2),现在的百度与手机百度地图,高德导航非常精准,定旅馆,看周边及搜这地方怎么玩都很好用,根本不用导游也可应对。(3)用餐简繁随性,喝粥吃面全羊宴地方特色菜随心所欲,不受任何人约束 。(4),早起晚睡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心情定,不用担心受怕耽误他人了。(5)自驾玩地看的地方更多了,拍照看风景的角度更广,而不是按导游的规定这地方只能看5分钟,那地方只能待半个小时,唉,只要我喜欢,即使是个小景点我也愿待个半天啊,人的审美感观理解程度各不同,你喜欢看雨我喜欢看雪能一视同仁嘛。(6)我对我开车的技术非常自信,坐别人开的车我还不放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