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交友,袁氏家训全文
文山交友,有关友情的成语和典故?
友情的成语
情同手足
【释义】彼此之间的感情如同亲兄弟一样亲密。
【出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谁无兄弟,如足如手。”
心心相印
【释义】形容彼此不待语言说明而感情相通,心意完全一致。
【出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黄蘖传心法要》:“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肝胆相照
【释义】比喻彼此之间真诚相见。
【出处】宋·文天祥《文山全集·六·与陈察院文龙书》:“所恃知己;肝胆相照;临书不惮倾倒。”
八拜之交
【释义】拜把子(旧时结为异姓兄弟)的关系。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有一故人;姓杜名确;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
亲密无间
【释义】间:缝隙。关系亲密,没有隔阂。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出处】《汉书·萧望之传赞》:“萧望之历位将相;藉师傅之恩;可谓亲密无间。”
贫贱之交
【释义】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
【出处】《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患难之交
【释义】在患难中结成的朋友。
【出处】明·焦竑《玉堂丛语·荐举》:“仲举与文贞在武昌;因患难之交;讷黑窑匠以一文;嗣初教书儒生以一诗;皆入启事;悉登台阁。”
推心置腹
【释义】推出自己的赤心,放置在别人的腹中。表示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比喻真诚待人。
【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上》:“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莫逆之交
【释义】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出处】《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深情厚意
【释义】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出处】明·名教中人《好逑传》:“铁公子本不欲留;因见过公子深情厚意;恳恳款留;只得坐下。”
忘年之交
【释义】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出处】《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情深似海
【释义】形容情爱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
【出处】明·崔时佩《西厢记》:“春闷好难捱,毕竟情深似海。”
心照神交
【释义】心照:心里了解;神交:忘形之交。心意投合,相知有素的友谊。
【出处】晋·潘岳《夏侯常侍诔》:“心照神交,惟我与子。”
倾盖如故
【释义】指虽是初交,但如同老朋友一样。
【出处】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情投意合
【释义】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意见一致,彼此很合得来。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决不肯放。”
风雨同舟
【释义】在大风雨 里同坐一条船。比喻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战胜困难。
【出处】《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如也;左右手。”
相视莫逆
【释义】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
【出处】《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道义之交
【释义】交:交情,友谊。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三十八回:“道义之交,只此已足,何必更为介介。”
志同道合
【释义】志向相同,道路一致。形容彼此理想、志趣相合。
【出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
淡水交情
【释义】友情像水一样清澈。指不以势利为基础的朋友。
【出处】《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桃花潭水
【释义】比喻友情深厚。
【出处】唐·李白《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手足之情
【释义】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
【出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谁无兄弟,如足如手。”宋·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
情深潭水
【释义】比喻友情深厚。
【出处】唐·李白《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刎颈之交
【释义】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关于友情的成语故事
管鲍之交
【释义】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出自】《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近义成语] 生死之交
[反义成语] 点头之交
孟获的地盘今在哪里?
七擒孟获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一个经典戏份,但事实上,史书中并未记载孟获这个人,也没有七擒七纵这回事。孟获,只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代表着南中地区一个参与叛乱的少数民族头领罢了。
不过当时的南中地区一些少数民族部落确实参与了叛乱,也确实被诸葛亮攻心为上的方针所感化,正式臣服于蜀国。
三国时的南中在哪?那么三国时的南中是哪里呢?
孟获的地盘又在今天的哪里呢?
其实南中只是一个地区的统称,并非我国古时的州郡名称,它泛指我国现在的整个南部地区,狭义上讲,大体就在现在的云南、贵州两省以及川东部分地区。因为在汉朝时期巴蜀以南而得名。
对南中这个概念性地区名称,魏书和三国志中皆有提到。
《魏书·李寿传》:“封建宁王,以南中十二郡为建宁国,至期,徙封汉王”,
《三国志· 蜀书 · 诸葛亮传》: 建兴元年 (223),“南中诸郡,并皆叛乱”。
这里自古以来就生活着各个部族,在秦朝以前一直由各部族分片统领,后来才逐渐受到秦、汉两代帝国分封,成为一股名义上隶属于中原王朝,实际自成体系的割据势力。
而以虚构形象—孟获所代表的参与叛乱的少数民族地盘就是现在的云南省保山昭通以西,昆明以北,迪庆以南,缅甸东部和云南腾冲、瑞丽、怒江一带。
在秦朝以前,这里并没有纳入周王朝统治范围,不属于战国时期的任何一国,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兵五路向东南、西南两面扩张,其中两路攻打东南地区的闽越,三路攻打岭南,并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
秦朝末年,秦将赵佗在此地建立南越国,与统一中原各地的汉王朝分庭抗礼。
西汉中期,赵佗频频袭扰汉朝边境,抢掠各边境郡县,汉武帝忍无可忍,终于发动了平定南越的战争,最终征服整个岭南地区,并在这里重新划定郡县,当时的南中地区就隶属于益州管辖。
但到了东汉时期这里几乎就只是名义上的管辖了,直到三国初年,南中各部落再次频频发动叛乱,联合当地豪族,进攻蜀国郡县,扰得刚刚建国不久的蜀汉政权不得安宁。
其实所谓的叛乱,不过是南中地区各部落生产能力无法自我供应,很多人需要靠抢劫汉人来生活罢了。而当时的蜀汉王朝刚建立不久,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重任,一边辅佐幼主刘禅,一边准备对魏国的北伐。但既然要北伐,就要先清除自己内部的后方隐患,那就是南中地区的叛乱。
诸葛亮收服南中当时,南中地区的主要叛乱还并不是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因为那些部落毕竟人数稀少,装备简陋,成不了大气候,主要是南中地区的建宁郡豪族雍闿起兵反蜀汉,还拉拢了岭南的其它两郡力量和各部族首领。
同时,他们还向东吴示好,希望吴国能派兵增援,共同对抗蜀军。而当时南中地区各少数民族部族都只是为了参与此次战争从中捞点实际的好处罢了,并非有多大的政治目的。
可是当时吴国主要的目标和蜀国一样,也都是冲着北伐去的,既然要北伐,以吴国一家的实力肯定不够,所以早就和蜀汉达成了默契,两国要合力对付曹魏。因此,吴国是不愿参和南中地区事务的。
于是,诸葛亮为了解除后方隐患,率大军两万人亲征南中。因为蜀军当时大多将士都是跟随刘备东征西战攒下来的,战斗经验极其丰富,又有着巴蜀地区此前数十年的物资积累,可谓兵精粮足战斗力十分强悍。
雍闿的部下见自己根本不是蜀军对手,又无东吴外援,竟然将雍闿杀了献给诸葛亮,南中地区的主要敌人雍闿势力几乎不战而降。
但此时各个少数民族部族却不肯投降,个别部族真的如同电视剧中的孟获一样,频频袭击蜀军。最后诸葛亮为了彻底将肃清后方这些隐患,于是以攻心为上的方针,对南中各反抗势力发动进攻。
边打边收复民心,教授那些愿意臣服的部族如何自食其力,还给他们发放了农具、耕牛等,帮助各部族百姓组织生产。
在之后的数年里,南中少数民族学会了生产技术,种出了足够的粮食,也就不再抢劫汉人,甚至还年年向蜀汉王朝纳贡,臣服于蜀汉的统治。
在诸葛亮之后的六出祁山战斗中,南中地区各部族也为他提供了很多兵员,前线参与作战的部分军队就是南中少数民族组成的,更有被后世传的神乎其神的蜀汉精锐部队“象骑兵”,虽然这支部队被传得有些过于神奇,但却确实存在。
因为有了南中各部族的支持,使得一直兵员不足的蜀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补给,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作战能力。
不过,自蜀汉灭亡后,南中地区各部族又重新回到了之前与世隔绝的状态,与中原地区的历代王朝大多都只是形式上的隶属关系,直到明朝大将沐英治理云南,以及清朝吴三桂在此建立平西王府后,曾经的南中地区才真正开始融入到中原文化中。
不过即便是这样,到了民国初年,这里还是被吐司把持着,几千年的规定依然没有改变。红军在长征途中也曾途经过这里,被吐司们组织的民兵频频袭扰。
而让南中各少数民族地区真正得以改变的还是在新中国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对地主、吐司的斗争,云南少数民族才真正与中原地区百姓一样,摆脱了地主、吐司的统治,获得真正的民主自由。
广东的俚人后裔现在都分布在哪些地方呢?
汉朝后期之后关于"百越"或"越人"之称谓便不见于文献史载,隋唐文献中出现的"俚"、"獠"等族称,均是古代百越后裔之一。
东汉三国以后,开始出现"俚"的记载,而少见"越"的记载。俚人最早见于马援南征"微征微则反合浦蛮俚皆应之"句。 据南朝《宋书》的记载,大约公元420年这个阶段,"广州诸山并俚、獠,种类繁炽,前后屡为侵暴,历世患苦之。世祖大明中,合浦大帅陈檀归顺,拜龙骧将军。四年,檀表乞官军征讨未附,乃以檀为高兴太守,将军如故。遣前朱提太守费沈、龙骧将军武期率众南伐,并通朱崖道,并无功,辄杀檀而反,沈下狱死。--"由此可知俚人聚居在粤西。
《隋书·地理志》记载:"自岭已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厉,人尤夭折。南海、交趾,各一都会也,并所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其人性并轻悍,易兴逆节,椎结踑踞,乃其旧风。其俚人则质直尚信,诸蛮则勇敢自立,皆重贿轻死,唯富为雄。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诸獠皆然。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来者有豪富子女,则以金银为大钗,执以叩鼓,竟乃留遗主人,名为铜鼓钗。俗好相杀,多构仇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本之旧事,尉陀于汉,自称「蛮夷大酋长、老夫臣」,故俚人犹呼其所尊为「倒老」也。言讹,故又称「都老」云。"--从文中的记述可见,俚人是"百越人"后裔之一。
南北朝时代,中国政局南北分裂。南朝统治者对俚人实行"羁縻"政策,在原地大量封官,导致州、郡数猛增。增设的州、郡、县多集中在粤西地区。
史书宋后便没有俚人的记载,俚人为什么会消失了?
⒈民族融合
由俚人变更为汉族。民族融合是俚人消失的最主要的原因。秦后历史上发生过数次北人南迁,经南迁中原人融合,岭南土著融合入了中原人的血统。融合后的岭南土著无论在语言、样貌长相还是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中原其它地方有很大的不同,说明是岭南土著俚人在历史长河中融合同化了南迁中原人。经历史变迁、朝代更迭,俚人融入为汉族。
⒉流徙海外
从百越流徙海外东南亚。俚越人的航海技术很发达,秦时期一部分百越人有些不满秦的统治,长期与秦朝统治者作斗争。史载当时越族分为内越和外越。外越流徙于海上,由于秦防范很严,外越无法回到故乡,被迫逃生,寻求海外居地。也有人认为,部分百越人向东南亚迁徙,成为东南亚部分民族的祖先。留在大陆的百越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与南迁中原人同化为汉人,成为汉人重要的来源之一。
关于友谊深厚的成语及典故?
情同手足
【释义】彼此之间的感情如同亲兄弟一样亲密。
【出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谁无兄弟,如足如手。”
心心相印
【释义】形容彼此不待语言说明而感情相通,心意完全一致。
【出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黄蘖传心法要》:“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肝胆相照
【释义】比喻彼此之间真诚相见。
【出处】宋·文天祥《文山全集·六·与陈察院文龙书》:“所恃知己;肝胆相照;临书不惮倾倒。”
八拜之交
【释义】拜把子(旧时结为异姓兄弟)的关系。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有一故人;姓杜名确;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
亲密无间
【释义】间:缝隙。关系亲密,没有隔阂。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出处】《汉书·萧望之传赞》:“萧望之历位将相;藉师傅之恩;可谓亲密无间。”
贫贱之交
【释义】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
【出处】《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患难之交
【释义】在患难中结成的朋友。
【出处】明·焦竑《玉堂丛语·荐举》:“仲举与文贞在武昌;因患难之交;讷黑窑匠以一文;嗣初教书儒生以一诗;皆入启事;悉登台阁。”
推心置腹
【释义】推出自己的赤心,放置在别人的腹中。表示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比喻真诚待人。
【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上》:“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莫逆之交
【释义】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出处】《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深情厚意
【释义】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出处】明·名教中人《好逑传》:“铁公子本不欲留;因见过公子深情厚意;恳恳款留;只得坐下。”
忘年之交
【释义】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出处】《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