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婚礼的题目,历史上有哪些巧合事件的发生让你惊掉下巴

2022-12-19 20:04:56 62阅读

关于婚礼的题目,历史上有哪些巧合事件的发生让你惊掉下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是无巧不成书,还是冥冥中的注定。世间很多事情就像一个轮回,你方唱罢我登场,你来我去,周而复始。

历史中神奇的巧合

1、三家分晋三国又归晋

在春秋时期,晋国是个非常强大的诸侯国。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也是上古五霸之一,是夏、商、周三代霸主中最有势力、最具影响力的五位霸主之一。此后,晋襄公、晋景公、晋厉公都是非常强势,晋悼公时期九合诸侯,独霸中原,晋国霸业达到巅峰。巅峰之后,晋国开始走下坡路。晋悼公去世后,晋平公即位,他在位后期,不理政事,大权旁落至六卿。此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相互争斗,范、中行两家先败亡,其后韩、赵、魏三家联合共灭智氏,平分地盘,又要求周威烈王封自己为诸侯。韩、赵、魏三家诸侯兴起后,晋国已经名存实亡,三家还是没有放过没落的晋国公室。三家诸侯平分了晋国仅有的土地,废晋国末代君主晋静公为平民,晋国彻底灭亡,就这样逃到洛阳的晋静公也被韩王派人刺杀。三家分晋后,春秋结束,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最终形成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魏蜀吴三国聚集了天下大部分的谋士、猛将,尤以曹魏势力最大,曹操进爵为魏王。曹操去世后,曹丕取代了汉朝,建立魏,但是曹魏的权利很快被司马家掌握。司马昭派兵灭亡蜀汉后,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司马炎袭封晋王后,取代了曹魏,建立晋朝。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春秋末期三家分晋,三国末期三家又归晋。也许是天下大势的偶然,但正好是晋取代三国。

2、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

秦朝和隋朝都是大一统的王朝,时间又都极为短暂。

春秋战国、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诸侯混战,社会动荡,秦朝和隋朝都是结束了乱世,建立了大一统的朝代。秦始皇派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隋文帝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秦朝和隋朝都是只有两位正统皇帝,第二位皇帝都不是太子,都是靠矫诏赐死大哥即位的,两人又都是被自己宠信的权臣逼迫杀死。而两个朝代灭亡后,又有了更加繁盛的汉朝、唐朝。

秦朝和隋朝虽然短暂,对后世的影响却都很大。秦始皇的皇帝称号,秦朝的郡县制,隋朝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都很大。秦朝和隋朝都有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大工程,秦朝有长城、隋朝有京杭大运河,虽然在当时看劳民伤财,却对后世影响无限大。

3、西汉和东汉

汉朝是刘邦建立的,中间又有个王莽的新朝,因此分为西汉和东汉。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在《史记》中都有记载,“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刘邦当亭长时押送徒役去骊山时,在芒砀山泽遇见一条大蛇拦路,刘邦趁着醉意一刀斩蛇为两段,举兵起义,汉文帝时还专门敕令在芒砀山斩蛇处立碑建庙。

根据《史记》的这段记载,有了一个神话传说“高祖斩蛇,平帝还命”。话说在刘邦斩蛇前,白蟒对他说:“你欠下的账总有一天要还的。你斩了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斩我的尾,我就篡你的尾。”刘邦听说后,一剑把白蟒从正中间斩为两段。等西汉传到平帝时,白蛇转投胎为王莽,毒杀汉平帝,篡汉为新。

这个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并不是空穴来风。刘邦斩蛇起义,建立汉朝,中间正好是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西汉灭亡。以后刘邦的后裔刘秀又重新振兴汉朝,并且仍然使用“汉”为国号,也就是东汉。

还有一个神奇的是,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是子婴,西汉最后一位统治者是“孺子婴”。秦末刘邦兵临咸阳,子婴献传国玉玺投降,秦朝灭亡。相比子婴,刘婴更惨,四岁就被王莽囚禁,不让人给他说话,成了一个傻子,王莽就势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子婴、刘婴都没有当皇帝,并且刘邦、王莽都没有杀他们,但他们却没逃过死路。项羽进入咸阳后,立刻杀死子婴,而刘婴是被更始政权丞相李松杀害,都是死在乱世之中,这两人的命运非常相似。

4、曹魏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刘协成了一个傀儡。汉献帝并不甘心当一个傀儡,朝中也有着不少的忠臣,衣带诏让国舅董承联络人谋诛杀曹操。结果事情泄露,董承全家被杀,董贵人也受到牵连。董贵人有身孕,汉献帝数次为她向曹操求情,曹操仍是不为所动,让人杀了她。看到曹操的暴行,伏皇后写信给父亲伏完,伏完直到去世都没敢动手,但事情仍然泄露了。曹操大怒,逼着汉献帝废去伏皇后,把她幽禁到去世,伏氏宗族受到牵连一百多人被处死。

曹魏建立后,经曹丕、曹叡到第三位皇帝曹芳时期,大权已经被司马家族掌控,大魏曹家又成了任人摆布的傀儡。曹芳也不甘心当傀儡,曹魏也不缺乏忠臣,国舅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结果事情泄露,张缉被处死,张皇后也被废,司马师还废黜了曹芳,报应实在来得太快了。

5、晋朝和刘姓

东汉末年刘备建立了蜀汉,割据一方。曹魏司马师掌握大权后,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后又进爵晋王。司马昭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炎承袭晋王,不久代魏称帝,建立了晋朝。自司马师灭亡蜀汉后,晋朝都和刘姓过不去了。

西晋是三国之后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经过八王之乱后元气大伤。西晋内乱时,刘渊建立汉国,追认并尊奉后主刘禅。刘聪即位后夺取洛阳,俘杀晋怀帝司马炽,其后司马邺在长安即位,刘曜攻打长安,司马邺投降,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跑到南方建立了东晋。东晋还是和姓刘的过不去,东晋末年的时候刘裕掌握大权,废除杀害晋恭帝司马德文,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刘渊和刘裕不只是姓刘,还都和刘邦家族有着联系。刘渊是匈奴铁弗部,冒顿单于的后代,冒顿时期非常强大,曾在白登围困刘邦。面对匈奴的侵扰,刘邦实行了和亲政策,把一位宗室的女儿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此后,冒顿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刘渊就是打着汉朝刘氏的外甥称帝,还追谥蜀汉后主刘禅为汉朝孝怀皇帝。刘裕和刘邦的关系就更近了,他是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

在五代残唐的时候,石敬瑭还建立了个后晋。后晋大将刘知远一直跟随石敬瑭,战功卓越,石敬瑭去世后,他更是成为检校太师。此时,刘知远的意图是称霸河东,成就王业,面对朝廷的诏命基本不听从,致使后晋被契丹灭亡。刘知远踩在后晋的基础上称帝,晋朝旧臣纷纷投诚归附后,他才正式改国号为汉,又是汉。

6、刘裕杀禅位皇帝

刘裕是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被誉为“南朝第一帝”,“定乱代兴之君”。从刘裕起,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禅位的皇帝被杀。

王莽篡汉后,降刘婴为定安公,允许刘婴在国中立汉祖宗之庙,世代祭祀。曹丕篡汉,汉献帝刘协被降降为山阳公,仍然保留天子礼仪,允许他在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曹奂被降为陈留王,允许他使用天子旌旗,地位、待遇、结局都非常好。而刘裕夺了东晋江山后,却派人谋杀了禅位的晋恭帝司马德文。刘裕开了一个很坏的开头,第一个受害的就是他的子孙。刘宋末年,宋顺帝刘准被迫禅位给萧道成,萧道成建立齐国后,刘准被杀害。此后,这个禅位被杀成了一个轮回。

萧齐末代皇帝齐和帝萧宝融禅位给萧衍,后被杀害,萧衍建立南朝梁。南梁末代皇帝萧方智禅位给陈霸先,被陈霸先杀害,陈霸先建立南陈。南朝末代皇帝陈叔宝是结局最好的一个了,投降隋朝后,隋文帝杨坚对他还是很好的。陈叔宝没被杀因为他不是禅位的,禅位给杨坚的北周末代皇帝宇文阐被杨坚杀害时仅九岁。

这还没有结束。隋末,李渊攻入长安,拥立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将皇位禅让给李渊后就去世了。唐朝末年,唐哀帝李柷被迫将皇位禅让给朱温,不久就被杀害了。后周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后,也是早早去世,只活了20岁。

自刘裕开始,所有末代皇帝禅位后都不会有好下场。而就是不被人承认的王莽,他也没杀孺子婴,孺子婴是被后来的更始政权所杀。后世这些杀禅位皇帝的开创新的王朝的皇帝,他们的后代也是一样的下场。

7、北周和后周

北周时南北朝时期的朝代,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朝代,这两个朝代非常相似。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个明君,他在位期间灭亡北齐,统一了北方,国势强盛。可惜,宇文邕在讨伐突厥时,因病返军,不久去世,年仅三十六岁。宇文邕去世后,长子宇文赟即位,可惜这个家伙不正经,没多久就禅位给小太子宇文阐,宇文赟酒开始花天酒地,去世时仅22岁。宇文阐即位时仅仅6岁,宇文赟去世时,他才7岁,大权落在了杨坚手中,轻易夺取了后周的江山,建立了隋朝。

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的明君,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柴荣要夺取幽州时因病返回,不久去世,年仅39岁。柴荣去世后,7岁的柴宗训即位,轻易被赵匡胤夺取了江山,建立了宋朝。

宇文邕和柴荣都是一代明君,却都是英年早逝,并且都是在征伐异族时因病返军去世,两位雄主命运如此的相似。北周和后周的江山又都是因为皇帝年幼轻易被权臣夺取,而之后的隋朝、宋朝又都是在周的基础上更加强盛,周朝灭亡才有大一统的朝代。

8、黄袍加身

后周柴宗训即位后,赵匡胤掌握了兵权。皇帝年幼,赵匡胤精心策划了“陈桥兵变”,手下亲信将领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赵匡胤“勉为其难”地答应了,返回开封正式称帝。

黄袍加身并不是赵匡胤自创,最早是在后周太祖郭威身上。郭威是后周大将,因为受到汉隐帝刘承祐的猜忌,发动兵变,在澶州士兵把黄袍披在他身上,郭威回到开封后正式称帝。

郭威黄袍加身取代北汉,建立后周,赵匡胤也是一样的方法取代了后周。两人的方法也是一样,都是发动兵变,手下把黄袍披在身上,都是在开封府正式称帝。

9、北宋和南宋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九位皇帝、南宋九位皇帝。有一个神奇的现象,北宋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其他皇帝都是赵光义一脉,而南宋除了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是赵光义一脉,其他皇帝都是赵匡胤一脉。

宋太祖赵匡胤离奇去世,没有传位给儿子,弟弟赵光义即了皇帝位。此后,北宋皇帝位一直由赵光义子孙继承,最后徽钦二帝客死他乡,北宋灭亡。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又建立了南宋。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由于太子早逝,此后一直没有儿子,收养了赵伯琮为养子。赵伯琮是赵匡胤的七世孙,成功即位,就是宋孝宗赵昚。自赵匡胤后,历经十位皇帝赵匡胤一脉重新继承皇帝。

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徽宗是南唐后主李煜传世,为的是向赵宋皇家讨回血债。相传宋徽宗赵佶出生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宋徽宗。宋徽宗出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宋徽宗和李后主非常相似,当皇帝不行,却都擅长于诗词书画。当年李后主亡国,被俘虏到京师,不久离奇去世,宋太宗赵光义曾强幸小周后流传也非常广。靖康之变后,宋徽宗被金国俘到五国城坐井观天,客死他乡,北宋妃嫔更是受尽凌 辱。

10、开封城下城叠城

开封府有八朝古都之称,自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城,历经唐、宋、明、清,共有六座地下城埋在地下。

黄河泛滥两千载,淹没开封几座城,在民间流传甚广。因为黄河泛滥,一座座古城被黄河的泥沙无情淹没,开封城下有六座古城,分别是魏国大梁城、唐朝汴州城、北宋东京三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这其中有3座国都、2座省城、1座中原重镇,其实因为黄河泛滥这些古城被泥沙淹没不算很神奇。最神奇的是这些古城“城摞城”、“墙摞墙”,而且“路摞路”、“门摞门”、“马道摞马道”,层层叠加,南北中轴线都没有丝毫变动,这难道会是巧合吗?就算是这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能用奇迹来形容了。

关于婚礼的题目,历史上有哪些巧合事件的发生让你惊掉下巴

麻烦大家给点意见?

1、早婚有助于早一些树立家庭观念

2、早婚有助于早一些树立责任观念

3、早婚有助于独立

4、早婚不一定要早育,也可以早婚晚育来支持计划生育

5、现在男女比例失调,尤其是对于男士来说,晚婚可能都被挑光了

以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其实,孩子,没有什么论点是完全反驳不倒的,以上观点我自己都驳的倒,这个观点很有挑战性,加油。

弟弟结婚彩礼妈妈拿了30万?

人世间就是这样,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和理,男孩女孩一个样吗?老大老二一个样吗?内孙外孙一个样吗?姑父姨父一个样吗?手掌手背一个样吗?这就是人情世故,这就是人情冷暖,这就是世态炎凉,这就是缘深缘浅。光纠结这些你们体谅过父母吗?你们将来也会面对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琐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老人想想吧,他们把你们带到这人间并养活大就实属不易。自然自会有平衡法则,你感到不平就要去奋斗,说不定是好事,你的人生就会象阿庆嫂一样的辉煌;如果你总是纠缠过去那些陈芝麻难谷子的小事,那你就会象祥林嫂一样的命运。生活公平也好,不平也罢,如果你因抱怨而自暴自弃,那你的命运就象《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

什么地方适合旅行结婚?

既然是度蜜月,最好选择不太劳累的地方,以休闲度假游为主。我觉得以下城市很适合新婚小夫妻。

一 海南三亚

题目是国内游,那么国内最美的海域自然是三亚了。在亚龙湾找一个五星级酒店住下,也不用跑什么景点,小两口天天睡到自然醒,吃完自助餐就去海边散步,躺在沙滩的躺椅上做个日光浴,聊聊以后的美好生活,累了回去做个SPA,晚上在酒吧歌手的美妙歌声中享受一顿BBQ大餐,有兴趣还可以在当地找个婚纱摄影拍一组美丽的海边婚纱照,多么难忘的假期啊!

二 成都

对于吃货来说,成都是不二之选。单说这麻辣火锅就让人垂涎三尺,就算不能吃辣,也有老妈蹄花,赖汤圆,醪糟,冰粉等一大堆街边美食让你大快朵颐,成都还有大熊猫基地,熊猫宝宝们看一天也看不够哒!

三 云南的大理,丽江

这两个地方,可是小资们的最爱。洱海那纯净的湖水,倒映着湛蓝的天空,又是一个拍摄婚纱照或文艺照的绝佳之地,去洱海的姑娘们,都不会错过在岸边的吊篮上留下美丽的倩影吧!丽江更是有名的艳遇之都,当然小夫妻俩去不是为了寻找邂逅,而是去体验一下独特的纳西族风情,也别忘了去离丽江不远的玉龙雪山,观看那场精彩的《印象丽江》噢,很值得一看呢!

四 苏杭一带

苏州和杭州这两座城市可以一同游览,现在有高铁非常方便。苏州是著名的水乡,更是首屈一指的园林城市,那么多园林,咱们去一个就行啦,可以在拙政园,留园和狮子林里选一座参观苏州还有两座寺庙跟姻缘有关,一座是寒山寺,寺里供奉象征着夫妻相爱的和合二仙,一座是西园寺,刘嘉玲和梁朝伟夫妻在寺内种下了象征着爱情长久的银杏,新婚小夫妻也不妨选一座去看看杭州更是著名的爱情之都,西湖的断桥,苏堤,雷锋塔,都流传着动人的爱情传说,还可以腾出一天的时间去钱塘江畔的宋城玩一玩,“给我一天,还你千年”,大型表演《宋城千古情》那是相当精彩!

清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关于清朝外交的冷知识。

1.1729年大清第一次对西方主动外交,雍正皇帝派遣理蕃院侍郎托时(穆德麟)出使俄罗斯。使团以庆祝沙皇彼得二世加冕为由,其实是商讨中部边界问题遗留问题和劝说沙俄不要支持准格尔部。

(准格尔汗国疆域图)

使团到达莫斯科后发现彼得沙皇已经驾崩,新沙皇是彼得的侄女伊凡诺夫娜。双方基本达成了双方都比较满意的协定,穆德麟尚未回国礼部满侍郎德新率领第二个使团也来到沙俄新京彼得堡。1732年德新向女沙皇进献了中国雍正皇帝赠送的十九箱价值连城的宝物,郑重的上呈给了女沙皇大清帝国的正式国书。

(雍正皇帝像)

值得注意的是穆德麟和德新向女沙皇行叩拜之礼,这是以往清朝对周边蕃属国君主所没有的。而在1720年俄罗斯的使节伊斯迈洛夫在觐见康熙皇帝时,也按照中国礼仪向康熙帝行三跪九叩之礼。这也是双方能够互相交往的基础,而英国的马嘎尔尼伯爵显然没有这么灵活的外交手腕。

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对外主动外交,也是中国少有的对外平等外交。雍正皇帝摒弃了传统的宗藩式外交,用双方对等的关系进行了边界谈判划定和核心利益谈判,以及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俄罗斯和清朝政府经过康熙时期的和战和雍正乾隆时期的谈判划界,清朝政府认识到俄罗斯对北部边界的重要性和潜在威胁。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维持双方的和平局面,所以双方确立了比较特殊的近代外交关系。

(康熙皇帝像)

可惜清朝政府没有借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以至于后来鸦片战争时期对洋务一窍不通,对外国事务愚昧无知以至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清朝中后期时大清完全没有了前期对外交往的灵活和实力,甚至连了解西方对手的愿望和能力都十分欠缺。

2.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觐见同治皇帝。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列强提出重要的一条要求就是外国公使进京。而这一条也是清政府最无法接受的,甚至还排在割地赔款前面。随后清政府和英法因为换约进京问题发生冲突,随即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最后恭亲王同英法俄美签订《北京条约》,双方在条约明确规定了公使驻京的问题。和约达成不久保守的咸丰皇帝死去,年幼的同治皇帝继位由两宫皇太后和议政王恭亲王奕䜣执政。

(恭亲王奕䜣像)

外国公使进京后一直要求觐见清朝皇帝,总理衙门一直以皇帝年幼尚未亲政,中华风俗两宫太后不便接见外使拒绝求见。1872年同治帝大婚邀请各国公使参见,1873年二月同治帝亲政。总理衙门再无借口只得安排各国公使觐见同治皇帝,并且同意各国公使以鞠躬代替叩头的礼节觐见。

(同治皇帝像)

1873年6月29日,一大清早各国公使被告知等候接见,直到上午九点才在中南海的紫光阁接见各国公使。第一个受到接见的是日本外相副岛种臣,随后是俄国公使倭良嘎哩(Vlangaly)、美国公使镂斐迪(Low)、英国公使威妥玛、法国公使热福哩(de Gcofroy)、荷兰公使费果逊(Ferguson)、德国翻译壁斯玛(Bismarck)。他们向同治帝进献国书并通过恭亲王在一旁代为通传问候,觐见仅仅只有半个小时便匆匆结束。

事后公使们得知紫光阁是乾隆皇帝接见藩属贡使的地方,虽然大清皇帝被迫以鞠躬礼仪接见外国公使,但是在心理上还是把西方各国等同于周边藩属国的位置上,这一招就是鲁迅先生总结的精神胜利法。

3.大清第一次派遣驻外公使,兵部侍郎郭嵩焘出使英法。鸦片战争后大清被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国门,被迫睁开眼睛来看待世界。但是强大的保守势力视洋人为夷狄禽兽,避之唯恐不及更不论去接触学习洋人了。但是主政的恭亲王和与洋人打交道的地方督抚们知道洋人的强大,也愿意学习了解西方的社会经济等。于是才有了曾国藩派遣幼童留美、恭亲王创办同文馆,地方督抚和中央恭亲王遥相呼应的洋务运动。

(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像)

列强早早的派遣公使来到大清,并要求大清也对外派遣使节。由于保守势力的强大和滞后的行政能力,大清对外派遣公使迟迟不能落实。恭亲王只有在1866年派遣一支非正式使团去欧洲考察以收集了解西方社会的情报和信息,使团带回了大量的关于欧洲各国的风俗和新式工业革命的信息。

1868年为了避开顽固派的阻挠清政府委派离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特使出使美国和欧洲,并且和美国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1870年十月蒲安臣回到北京,通过这次对外活动清政府也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并有意派出对外常驻使节。

(中国外交先驱郭嵩焘像)

1875年云南边境发生了马嘉理事件,李鸿章和英国公使威妥玛经过谈判达成协议签订《烟台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必须派专人前往英国递交国书,对马嘉理事件表示惋惜。由此清政府洋务派看到了派出常驻使节的契机,1876年郭嵩焘以兵部侍郎衔出使英国后任驻英国公使。郭嵩焘在伦敦设立清朝使馆,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对外使领馆。

郭嵩焘不顾六十岁高龄远渡重洋,在英国处处留心英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教育和科学情况并潜心学习英语。1877年为保护中国华侨利益,郭嵩焘提议清政府在华侨聚集的地方设立领事馆以维护海外华侨的利益。

(十九世纪的英国街景)

1878年清政府从郭嵩焘之议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领事馆,并任命郭嵩焘兼任驻法国公使。郭嵩焘对外交往中很会拿捏其中的分寸,既不像顽固派那样傲慢无礼也不像某些恐洋派那样卑躬屈膝。因此很受英法各界的欢迎,认为他是一个合格的外交人员。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职业外交的先驱。《清史稿》记载:中国遣使,始於光绪初。嵩焘首膺其选,论交涉独具远识。郭嵩焘出使欧洲见到列强强大的社会文明,感叹说“孔孟欺我!”。郭嵩焘认为中国应该摒弃自己为世界中心视其他国家为蛮夷之地的天朝上国心态,欧洲文明是不输于中华文明的存在。应该用客观平等的心态来看待外国,并学习外国先进的科技文化以实现自强。

(李鸿章像)

由于郭嵩焘的这些言论思想而被国人视为“汉奸”,有人甚至编出一副对联来讽刺郭嵩焘。“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郭嵩焘不被当时的国人所理解,又被同僚中伤险些被革职论罪。多亏继任曾纪泽和李鸿章力保才能安然回国,回国后守旧派也是对他喊打喊杀。湖南家乡的守旧士绅要开除他的省籍,回国后身心俱疲的郭嵩焘告病退休回到家乡著书立说。

(翻译家严复像)

两江总督刘坤一曾经上书力荐郭嵩焘出山,朝廷也没有回应。1891年,73岁的郭嵩焘病逝,好友李鸿章上奏请求为郭立传赐谥号。朝廷以郭嵩焘出使所著书籍,颇受外界争议不为追赠谥号。郭嵩焘死后好友严复曾撰写一副挽联追忆故友:平生蒙国士之知,而今鹤翅氋氃激赏深惭羊叔子;惟公负独醒之累、在昔蛾眉谣诼,离忧岂仅屈灵均。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