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交友网,你最近懂得了什么道理
扬州交友网,你最近懂得了什么道理?
1,裸婚的女孩,一定有想离婚的那天
2,和消费主义的人做朋友,花钱会如流水。
3,替朋友出头,朋友不见得会领情,甚至还怪你多管闲事,因为她并不想把事情闹大,并不想和对方把关系闹僵。
4,屎尿检验比血液检验干净。
5,一分价钱一分货,任何时候花便宜的钱都买不到正品。
6,宁愿买一双好鞋穿五年,也不要每年添一双便宜的鞋子。袜子也是如此,纯棉品牌袜穿上就是舒服。
7,榜一大哥往往是老年男性。
8,头胎是男孩的家庭都不愿意生二胎了,头胎是女孩的家庭大多会生二胎。
9,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教育问题从出生就开始了,不管孩子明不明白,言传身教就要做起来。
10,意外怀孕一定是心存侥幸。
11,远嫁的女孩大多会被婆家看不起,陪嫁得越多,婆家还会觉得你是上赶着的。
12,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没有农民工挣得多。
13,克制消费三个月,网购就能戒了。
14,长期招聘的工厂不是招不到工人,而是没人愿意做长期工。
15,每天喝的水多了,对肾也不好。
16,不管白天喝多少水,晨尿总是黄色的。
17,某音抖一两下就切换爱情了。
18,路边的乞丐其实很有钱。
19,结婚一年没怀孕,村里人就会议论了;结婚两年没怀孕,村里就有流言蜚语了。
20,和不清白的女孩做朋友,根本不能独善其身。
21,看起来很穷的爱情博主,白天住山沟沟,晚上住大别墅。
22,理论上我们能从南极走到北极,实际上根本行不通。
23,充满正能量的圈子能带来好运气。
24,不要把不开心的事说给别人听,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会安慰人,说出来会招人烦。
25,现在的中青年都是一边受伤一边自愈。
26,乞丐也会嫌饭馊。
27,想减肥不要再说自己是大象腿了,因为大象腿并不胖。
28,早晨赶地铁的人大多在眯着眼睡觉,晚上赶地铁的人大多在玩手机。
29,不管什么时候,只有自己有钱才有底气。
30,人心不能换人心,对谁都不要太期待。
31,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但是有无缘无故的恨。
32,想要过得开心自在,就别总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别人家的事打听那么多做什么!
33,如果觉得生活很累,就去医院看看,尤其是凌晨以后的医院走廊。
34,如果觉得孩子很难管,就去看看存在先天问题的孩子。
35,家里有长寿的老人,是儿孙的福气。
36,孩子可不可爱,身高体重达不达标,聪不聪明,将来是不是985毕业不重要,只要能健康长大,做一个好人即可。
37,从出生到老去,陪伴自己半生的人只有伴侣。
38,年轻人都去网络创作了,建筑,科技,科学,医学早已经青黄不接了。
39,不够幽默,在人多的场合不要说废话。
40,套近乎很实用的方式依旧是送礼。
他的收入从哪来?
谢谢邀请!我是长安18子,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一生游遍了大半个中国,从来不为吃穿用度发愁,他的收入从哪来?靠卖诗文为生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李白的身世。李白,字太白。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其生地,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这就可以看到,李白出身是大唐皇族,至少也是官宦之家,家境殷实,家里不差钱。
第二,李白的婚姻。李白27岁的时候就被前任宰相许圉师相中了,成为倒插门的女婿。许圉师尽管已经退休,但是毕竟当过宰相,因此许家自然也有很多财富,所以李白的老丈人家里很有钱,李白自己不用花钱就有了一个温馨而殷实的家庭。
第三,李白自己写文章也很赚钱。
在唐朝时,像李白这样有才的著名大诗人几乎是凤毛麟角,因此李白随便写几篇墓志铭或者贺文都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韩愈在担任朝廷吏部侍郎的时候,总要接到不少写墓志铭或者贺词之类的马屁文章,当时韩侍郎写一篇墓志铭要收礼500匹绢,折合现在的人民币来说也就是20万元,那么按照李白的名声来说,他写这些文章所收受的银钱只高不低。
第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李白曾受到过杨贵妃和唐玄宗的喜爱。唐玄宗在召见李白时赏赐了李白很多黄金。按照当时金银的价值进行计算,李白每被召见一次,唐玄宗所赏赐的金银价值大约都在100万人民币左右,有着这样丰厚的赏赐,李白浪迹天涯游玩一生,自然也就无需为衣食住行而犯愁。
第五,李白一生豪侠仗义,四方闻名,朋友遍天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结交到有钱或当官的朋友,这些朋友们的逢迎招待、热情相助,也是他游历天下的一大支柱。
综上所述,李白一生游历天下,衣食无忧,肯定是理所当然的。李白一生所写那么多的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与他游历天下也是分不开的。
我的回答,你满意吗?
我是长安18子,在十三朝古都西安。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支持、点赞、交流!
李白一辈子没怎么工作过?
李白最多的收入来自于两个老婆,软饭硬吃。其他啃老、下岗赔偿金、粉丝打赏、朋友救济多渠道赚钱让他活得自由自在。
李白的最大金主就是他的两个白富美老婆吃软饭听上去不大光彩,可是诗仙并不在乎俗世眼光,吃软饭怕什么?
李白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出身不好,没法参加科举。简历投了许多次,也没有求职成功。27岁的时候还没有谈过恋爱,无业大龄青年,真是愁人。
这时候,他的朋友孟浩然动了做媒的心思。仔细盘算了一番,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宛介绍给了李白。
许圉师做宰相的时候,自己家里人打猎的时候失误,射死了人,而他没有秉公执法,反而想替家人隐瞒下来。没想到事发后受了处分,从宰相降为地方官,在当地颇有权势。
据说许宛才貌双全,追求者颇多。李白能够傍上这么一个白富美,半夜睡觉也会笑醒了吧?所以他赶紧抱上了许宛的大腿,倒插门入赘许家。
小两口并不只是利益联姻,感情也非常不错。不久后,李白有了一儿一女。他也确实从岳父家获得不少资源,可是,他并不满足于这种天伦之乐,常常感慨:“好男儿志在四方!”
于是他和一帮朋友“呼儿将出换美酒”,日日烂醉如泥。每次醉酒醒来,妻子总在旁边照顾他。他内心也是极为内疚的,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表达了这种心情。
《赠内诗》: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可是内疚归内疚,人家就是不戒酒。不仅不戒酒,还开启了云游四方之路。一年半载才回家一次。这个软饭吃得潇洒自在,让人羡慕。
可惜两人没能白头到老,结婚10几年后,许宛因病去世。
后来,李白遇到了一位妇人刘氏,同居了。刘氏看李白出手阔绰,以为他是个有钱人,没想到他却是个月光族。于是相看两生厌,一拍两散。
李白50岁的时候,和杜甫到宋州的梁园饮酒。李白一高兴,将一首诗《梁园吟》写在了庙墙上。
小和尚一看这些人将雪白的墙壁搞得乱糟糟,非常生气。这时候一个女子进来,对这首诗大为心仪,出了一千两银子将墙壁买了下来。
这位女子就是宗氏,他的爷爷也是宰相,在宫廷斗争中站错队被杀,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家里依旧有钱有人脉。
李白听说“千金买壁”这件事后,就去拜访了宗氏。一聊之下竟然情投意合。这下子又傍了一个有钱人,照旧游山玩水,喝酒吃肉。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自代内赠》,讲述了与妻子聚少离多,妻子思念丈夫的缠绵悱恻的情思。可是无论李白写得多么深情,他也放弃不了浪迹天涯的生活,不肯跟妻子每天厮守在一起。
宗氏从粉丝转为妻子,对李白那是真心的好。李白在政治上站错队入狱后,宗氏想尽了办法营救他。李白被流放夜郎国后,宗氏还让自己的弟弟陪着李白一起去,直到李白回归故里。
这个软饭,吃得有情有义,按照王朔的话说:这是软饭硬吃,谁有钱谁出钱。
安史之乱后,宗氏家族也受到波及。不久后,宗氏就去世了。
李白的其他生财之道,啃老,粉丝打赏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过,李白家里有多么有钱。不过从李白青少年时期的行动轨迹来看,李白是个确凿无疑的富二代。
李白的先祖隋末大乱时迁居西域,出生在碎叶城(如今的吉尔吉斯斯坦)。那时候,碎叶城是中国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李白的祖先应该是个做进出口贸易的商人。
李白十二岁时,全家搬迁到蜀地(如今的四川江油),可见财力雄厚。入蜀后,李白被老爹培养成了四处游玩、不务正业、天天喝酒、挥霍任性、广交朋友的人,没家底的人家不可能这样培养孩子。
郭沫若还推测过李白的兄长和弟弟,认为他们在巴蜀和吴楚两地经商,不差钱。这也是李白四处挥霍的坚强后盾。
李白喜爱交友,无论穷富,无论平民还是权贵,都有他的好友。
比如他的好友汪伦,就是个超级土豪。历史上曾经记载过,汪伦赠送给李白名马锦缎,出手阔绰。
《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当然也因为李白的诗,汪伦名垂千古了。这个投资值!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宗氏作为李白的粉丝,可以豪掷千金买一面写有李白诗词的墙,可见是一个出手豪阔的铁粉。
这样的朋友和粉丝,李白可认识不少。随便打赏一下,就能够过很长时间的逍遥日子了。
李白的工作,让他得到一笔裁员赔偿金李白有吟诗作对的文学才华,却没有治国安民的政治才能。唐玄宗欣赏他的诗词,却并不认可他的政治能力。于是就给了他一个翰林的身份,让他担任了御用诗人。
李白自以为是个做宰相的材料,当个翰林可不是他的志向。可是屡次不能升职,李白便开始了不作不死的生活。他在喝醉了以后,给唐玄宗起草诏书,甚至让唐玄宗身边的太监高力士给他脱鞋子。
一个天天醉酒,恃才傲物的下属,是不可能得到上司的欣赏的。唐玄宗让人捧了一堆银子给李白:给你一笔裁员赔偿金,麻溜地走吧!
为帝王效力了两年,工资+奖金+裁员赔偿金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虽然没了工作,不过陪伴过帝王,身价自然不同。从此他的朋友圈非富即贵,粉丝打赏的银子也水涨船高。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工作的李白,也可以如此潇洒,诗仙李白非常人思维,因此才能有那些飘逸隽永的文字流传于世。
你羡慕李白的生活么?
你最想去哪里享受一场久违的旅行?
大家好,由于2020年的疫情原因,想必大家都没有出门旅游了吧,现在的情况啊,五月基本上够呛了,六月份作一下攻略,应该还是呼伦贝尔大草原
7-8月份很多人说这是最佳季节 ,草原进入巅峰状态 大面积的油菜花盛开,名族风浓厚 这个季节人多的最大原因就是7-8月是暑假 大多数人只有这个时候有时间,确实孩子学习压力大,大人工作压力大,老人退休了可以走一走了,非常适合来呼伦贝尔天堂草原寻找自然诗和远方,圆梦草原,
官渡之战的官渡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官渡,位于河南省中牟县,西南距郑州机场30千米。辖邵岗、田庄村、十里铺、宋庄、冉庄、邱庄、大段庄、小孙庄、邢庄、明山庙、前庄、官渡桥等42个行政村。陇海铁路、310国道东西过境。境内有东汉末年“官渡之战”古战场,属军事要要冲之地。
战争背景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特别是袁绍的统治核心——冀州。在汉末三国时期,“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张杨旧部眭固杀杨丑,欲北投袁绍,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5],六月,袁术病死。
战争部署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袁曹两家的决战,一触即发。
袁绍麾下的监军沮授、别驾田丰劝谏道:“近来讨伐公孙瓒,出兵长达一年,百姓疲惫穷困,仓库没有积余,赋税劳役正多,这是国家使人深为担忧的事情。最好先派使者向天子进献俘虏和战利品,致力于农耕,使人马得到休息。若是不能通达天子,就上奏说曹操阻隔我通达天子的路径,而后进兵驻守黎阳,逐步经营黄河南面,多造船只,整修器械,分派精良骑兵,抄掠对方的边境地区,使其不得安宁,而我得到安逸。这样就可安坐而定天下。”治中别驾审配、谋臣郭图说:“兵书上的方法,比敌人多十倍就将其包围,比敌人多五倍就进攻敌人,力量相当就可以交战。眼下凭藉明公的神明威武,会合河朔地区强大的军队,用来讨伐曹操,其势易如反掌。现在不及时攻取,将来就难对付了。”沮授说:“救乱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义兵无敌,骄兵先灭。曹公迎天子安宫许都,如今举兵南向,是在违反义理。况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曹公法令畅通,士卒精练,非公孙瓒等人可比也。如今,放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兵,我实在是为袁公感到忧惧。”郭图说:“武王伐纣,不曰不义,何况,出兵是讨伐曹公而非讨伐天子,并不是师出无名!而且,袁公的文臣武将都竭力尽忠,民众都想为袁公效力,如果不及时早定大业,实在是思虑的过失啊。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这正是越王勾践之所以称霸、吴王夫差之所以灭亡的道理啊。监军沮授之计,确实很持重、牢靠,但这不是见机行事的灵活应变啊。”沮授谏阻出兵,违背袁绍的意旨,郭图等乘机进馋,说沮授的军权太大、威望太高,难于控制,引起袁绍怀疑。于是,袁绍分监军为三都督,让沮授与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许都的议臣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袁绍派遣使者招揽众人,遣使招诱兖州、豫州诸郡。
刘表则响应了袁绍攻曹的号召,派人策动诸州郡阴谋反曹,而阳安都尉李通则拒绝了袁绍、刘表的反曹号召。除了阳安郡之外,豫州的其余诸郡大多响应袁绍的号召。
关中诸将表示中立,既不助袁,也不助曹。
十一月,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被拜为扬武将军。
战争过程
前期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欲诛杀曹操,但事泄,被曹操夷灭三族。袁绍终于获得了名正言顺的开战理由,于是,袁绍奉衣带诏讨伐曹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公开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袁、曹两家公开宣战。
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参与了衣带诏之谋的刘备起兵反曹。刘备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都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别驾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二月,袁绍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大将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
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令正在进攻白马的郭图、淳于琼率军向西,挺进延津。沮授劝阻袁绍道:“颜良的性格急促狭小,虽然骁勇,但不可以让他独自担任大将。”袁绍不从。
在郭图、淳于琼等人率军奔赴延津后,曹操乃乘机率领轻兵迅速袭击颜良。曹军以中郎将张辽、偏将军关羽为前锋,曹操亲率裨将军徐晃等人紧随其后[17]。经过一番交战,关羽望见了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车,设幢麾、张盖),在张辽军队的掩护下,关羽策马冲到颜良身边,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又拔出腰间佩刀斩其首级而归。袁军诸将都不能挡住关羽。袁军溃散。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的骑兵不足六百,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挥动着自己手中所持“麾”,下令发起攻击。徐晃等人翻身上马,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文丑为乱军所杀,并不是关羽斩杀),顺利退回官渡。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却被一战而斩,袁绍军队的锐气被挫伤。
相持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粮草、军货、财力仍然占据明显的优势。
后来,曹操回到官渡,沮授向袁绍说:“河北兵虽然人多势众但勇猛不如河南兵,河南的粮草、军货、财力都不如河北;河南利于速战速决,河北利于缓慢战斗。所以,我们营让两军缓慢相持,拖长战事。”沮授建议以持久缓进的战术来消耗曹军,但袁绍又不听从。
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都。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曹军“合战不利”。九月,曹军再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再次退回营垒,坚守。
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一日见运粮士兵疲于奔命,于心不忍,不禁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典农中郎将任峻采取十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期间,汝南郡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使刘备前往相助,又派韩荀钞断曹军西道,皆被曹仁击破。江东孙策意欲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暗杀。
奇袭
十月,曹操在与袁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袁绍,曹军缺乏粮食。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沮授建议“另外派遣蒋奇率领支援军队在运粮军队的外表,以断绝曹军的抄掠”,但袁绍又不从。
淳于琼率领着没有外表援军的运粮军队夜宿于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距离袁军大营仅剩四十里的路程。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暗夜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一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宁国中郎将张郃、大将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曹军骁将乐进斩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说是八万人。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
官渡之战后,曹军活捉了沮授。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赏识,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害。
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示安抚反侧。
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丰之言,但逢纪诋毁田丰,结果田丰被袁绍杀害。冀州地区发生反袁的动乱,袁绍率军平定。
战争结果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战役评价
战役意义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胜败原因
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荀彧、荀攸、许攸。虽然三人在官渡之战中都没有封赏的史书记载,但并不是所有的功勋都要立刻获得封赏。
1、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颜良。荀攸又在文丑追击曹操之时,献策辎重饵敌之计,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文丑。又在粮食将尽之时,建议攻击轻敌的韩猛,劫军粮、烧辎重。
2、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3、后来,适逢“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于是,许攸投奔曹操。许攸透漏出乌巢为袁绍囤粮之地,应当速速烧掉袁绍军粮。曹操依计而行,深夜直奔乌巢,放火烧粮,最终,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历代评价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最重要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
对于此战,历代名臣、学者也给予各种评价:
同时期的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作为曹魏大臣的刘放评价:“以二袁之强,守则淮南冰消,战则官渡大败;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势以见。”
曹魏文人缪袭曾作《克官渡》,言曹公与袁绍战,破之于官渡也。曰:“克绍官渡,由白马。僵尸流血,被原野。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沙醿傍,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今日不胜,后何望!土山地道,不可当。卒胜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西秦高祖乞伏乾归曾对麾下诸将说:“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陆伯言摧刘玄德于白帝,皆以权略取之。”
北魏时期的大臣卢渊评价:“昔魏武以弊卒一万破袁绍,谢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胜负之变,决于须臾,不在众寡也。”
宋朝理学家范浚认为官渡之战是以奇取胜,“曹操与袁绍相持官度百余日,操顺而绍逆,故操军虽不敌而不为寡,然卒所以胜绍者奇也。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粮运,操自将夜往,攻破琼等,悉斩之,此曹操之用奇也。”
清代学者赵翼评价:“官渡之战,袁绍兵十馀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
民国史学家吕思勉评价:“淳于琼等既破,张郃复降,据《三国志》说:袁绍的兵就此大馈,这大约因袁绍的兵驻扎日久,锐气已挫,军心又不甚安宁,遂至一败而不可收拾。曹操攻淳于琼,固然有胆气,也只是孤注一掷之举,其能耐,倒还是在历久坚守、能挫袁军的锐气上见得。军事的成败,固然决于最后五分钟,也要能够支持到最后5分钟,才有决胜的资格哩。”
民国小说家蔡东藩在《后汉演义》中评价:“曹操处处能用谏,袁绍处处是愎谏,即此已见袁曹之兴亡,不待战而始决耳!况粮饷为行军之根本,军若无粮,败可立待。袁绍一失之韩猛,再失之于淳于琼,用人不明,贤否倒置,是尚能与操争胜乎?刘备能知绍之必败,其智识远出绍上;操亦目备为英雄,故绍败而不急追,反于势孤力弱之刘备,却郑重视之,蹙之于汝南之间,使备不得息肩。操之窘备,亦甚矣哉!彼袁绍既自误其身,复遗误其子,身死以后,两子相争,卒致覆祚,以坐跨幽冀之袁本初,反不若奔走南北之刘玄德,善败下亡,卒能创业垂基,与曹氏抗衡终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