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同聊天,你听说过哪些骇人听闻的真实事件

2023-04-19 00:28:04 72阅读

北同聊天,你听说过哪些骇人听闻的真实事件?

云南腾冲杀人案:一场因妻子水性杨花而带来的悲剧,丈夫持枪毁掉了三个家庭!

犯罪人邵宗其

北同聊天,你听说过哪些骇人听闻的真实事件

今天给大家讲的案子是云南腾冲杀人案,2014年1月30日下午,云南腾冲县菁口村发生了一起故意杀人案,犯罪嫌疑人邵宗其用枪击中9人,直接导致6人死亡,3人受重伤。邵宗其可是当地村子里的首富,村子里对他的评价是:话不多,有些内向,勤劳,但是待人接物倒是很有一手。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除夕阖家团圆时制造了一起血案!那么他为何下次狠手了,手中的枪又是从何而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邵宗其作案的现场(菁口村)离缅甸不到20公里,作案后他为何又没有逃往国外呢?邵宗其是云南菁口村人,1972年2月26日出生,他是家中的长子,同时家里还有两个妹妹,在初二上学时,邵宗其就辍学外出打工去了。为何说他是菁口村的首富呢?因为他们家搬过几次家,而且一次比一次装修好,他家新建不久的两层楼房,新装的木料是清一色的高档木材黄青木,还雕刻了花纹,可以说是价值不菲。院子的上空,还加盖了农村里少见的铁皮雨棚。初二那年,邵宗其初中还没毕业时就出门打工,他靠往返中缅两国运输木材起家,最远运输木材到达过昆明。在邵宗其刚过20岁的时候,他和一个名叫刘红的女人结了婚。在村民眼中他们夫妻。在村民眼中,他们夫妻感情好,家境殷实,孝顺父母,曾经让全村人都羡慕不已。给邵宗其相比,妻子刘红的性格相对显得比较外向,爱说话,逢人就会招呼两句。这对夫妻,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面赚钱,女人在家里照顾老小。这在农村里实在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一切都看起来非常的和谐。

然而在2012年9月,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夫妻两人的关系急转恶化。因为此时的邵宗其发现妻子和自己的堂兄弟邵宗华,邵宗平,还有邻村的一个男子有染。在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后,邵宗其感到非常的愤怒,对妻子由爱生恨。为了发泄心中的委屈和不满,他经常对妻子实行殴打和辱骂,并且还提出了离婚。而他的妻子呢,总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即便是这样,也无法消除邵宗其心中的怒火。2013年7月份,邵宗其到法院起诉要求与妻子离婚,但是却遭到了亲人的极力反对,无奈之下,他不得不撤消起诉了。2014年1月13日,邵宗华和邵宗平两家对村支书表示说,愿意出点钱解决此事,想请村支书出面调解。于是在菁口村村委会,邵宗其答应在大年初六,也就是2月5号来协商解决此事。

但1月14日,邵宗其就再次离婚向法院提起了诉讼。1月24日,法院公开作出审理,但当天却并没有作出判决,1月30日血案就发生了。根据邵宗其后来交代,他曾多次找过这三个男人要求解决此事,但此三人却非常蛮横、不讲道理,不仅不诚心诚意的向自己道歉和认错,还经常在言语中说难听的话来戏虐他。恼羞成怒之下,邵宗其向三人发话说:如果不答应他的条件,他一定把他们都会杀了。不断升级的矛盾,最终让邵宗其动下了决心,杀人之前他用11万元卖了自己的大车,还借了些款,给自己的父亲买了保险,同时将妻子给他买了保险金退了,暗中做起了准备。对于作案凶器,邵宗其选择了枪,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枪能最快的解决事情。

2013年下半年,邵宗其溜回了缅甸,花了2万元钱,买回了一把仿五56式的冲锋枪和70发子弹。从未用过邵宗其,买回枪之后试了一下枪,过了下手用了用去了5发子弹,还剩65发。然而就当他把枪收好擦拭雨水时,却被家里的妻子发现了,妻子当场质问他枪是从何而来?且劝他不要鲁莽行事,但她却未向任何人提起此事,也并未报警。对于作案的时间呢,邵宗其交代说,之所以选择除夕,是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在一起,正好给一锅端掉; 其次是,当地农村在当天吃下午饭时,都有祭祖和放鞭炮的习俗。趁这个时间他好下手,然后完事之后便于逃跑。2014年1月30日天还没亮,邵宗其就悄悄的起了床,将早就藏好了的枪,拿到自己吉普车的后备箱中藏好,完事之后又回去睡觉,就当做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当天7点多,天亮之后呢,他的妻子就叫他去赶集帮妹妹卖鱼,一直到下午4点多,他带着妻子和年货回到了家中。从车上把年货卸下车之后,独自驾车开到了离他家大约1公里的一个废弃采石场内,取枪装弹设置为单发状态。随后开车来到了邵宗华的家门口,他在门外观察了一下,发现全家人都在屋里。把车停下之后,邵宗其直接拿着枪走进了屋里,他见人就开枪,首先击中了邵宗华的长子,邵宗华的父亲也中了一枪,慌乱之中他又开了两枪。此时的邵宗华及妻子正在厨房中忙碌,听到枪声之后,两人便纷纷出来查看是怎么回事,结果却双双中枪倒地而亡,邵宗华的长女,因为在混乱中躲避,而幸免一死,但是却被吓得半死。后来记者在采访中说,因为当时正在放鞭炮,并没有听见枪声。直到邵宗华的母亲缓过来之后,忍痛爬到楼上呼救,村民们这才发现才出了大事儿。

邵宗其家人

杀人之后,邵宗其把车开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再次填装弹药,又驾车到邵宗平的家门口,举枪射击,击中了在邵宗平家门口外玩耍的大儿子,然后进屋里,射杀了邵宗平夫妇和他们的小儿子,随后邵宗其驾着车向村子外逃去。邵宗其最终选择了向永兴村的方向逃窜,因为在这个方向,还有他曾经扬言要杀了人家,这个男人,正是那名和他老婆有染的邻家村的男子,然而在开车的路上,邵宗其却放弃了射杀的想法。之后驾车逃跑,但开车一会儿之后,邵宗其的吉普车没了油,右轮胎也爆了胎。他只好选择在老乡的山中将吉普车藏起来,然后只身一人他前往山顶的道观中,吃了一些供果。后来就当他准备进村时,却发现警方早已在此设下了布控,慌忙之中他不得不逃离现场。他在道观旁的一口井中旁边挖了一个洞,将还未打出去的40发子弹埋了起来。

之后他又潜回到道观中,偷来了一褥被,躲进了深山老林之中。随后的三天时间里,邵宗其为了躲避追捕,一直躲在深山老林中,未敢出来。直到第4天,又冷又饿的邵宗其实在忍不住了,从山林中出来这才暴露了他的踪迹。案发之后,熟悉他的当地村民,认为他熟悉中缅道路那边的情况,他将会逃往缅甸。但他们都错了,邵宗其离开大山,藏匿在一户村里人的家中。2014年2月3日下午16点,邵宗其被村民发现,很快警方赶来将其逮捕。

邵宗其被警方抓获

2014年经法院判定,邵宗其被判为死刑,2015年执行死刑。其实邵宗其妻子出轨的事情,并未在当地村子里传开,如果不是案发,几乎没有人知道邵宗其内心的隐痛。 他如果是找那几个男的打一架,或者是离婚都是可以的,但他杀了别人家无辜的亲人,这就不对了。有时候仔细想想,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千万不要因为一时恼怒,而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

文/壹刀令

中国和西方最早的交流?

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而是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即由零星地、断续地、小规模地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地、持续地、官民结合的交流。

现在俗称的“陆上丝绸之路”多指成型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由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基本干道,连通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这条通道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然而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是从汉代才开始的吗?在著名的《穆天子传》卷三记载着穆王西行途中会见西王母的事:“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这一重要文献记载着了西周穆王游历四方的事迹。

早在距今七八千年的史前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先民们就与西域地区的居民发生了交流。粟黍大约就是在这一交流的背景下被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居民们所栽培。北京东胡林遗址的年代距今约10000年前后,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栽培粟和黍。在北方内蒙古赤峰兴隆沟遗址也发现有8000年前的粟和黍出土。

另一方面,远古时期彩陶传播方向的争论也因为仰韶遗址的全面发掘和研究得到解决。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发掘仰韶遗址,提出仰韶彩陶文化西来说。但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量考古发掘证明,仰韶文化的彩陶距今6500年前已经出现,年代早于西亚的彩陶,是土生土长的。在仰韶文化的庙底沟文化时期,彩陶艺术达到高峰,并向四周扩展,成为第一次中原地区文化的大扩展。传到甘肃青海地区,出现马家窑文化,影响所及达到更西。

在西亚地区发明的冶金术,以及小麦、绵羊和黄牛的某些种类通过河西走廊,约在4500年前传入中原地区。

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河姆渡流域老乡。根据考古发现的线索证明,现在在东亚地区食用的小麦,最早可能是在公元前3000世纪从西亚地区通过中亚或者欧亚草原中西部传入新疆河西走廊,进而传入黄河流域,和粟、黍一起驯化成中亚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

冶铜术出现在西亚的年代不晚于距今7000年。中国古代的冶铜技术的出现很有可能接受了外来的影响。迄今我国境内出土最早的铜器是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距今5200-4650 年。最近几年在张掖西城驿遗址发现了早期冶金遗存,铜器主要有锥、环、泡、刀、条等。并发现镜范、权杖头范等。器类从早到晚逐渐增多。各期段均以铜锥为主。

夏代后期都邑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距今3800-3500年)与宫城仅一路之隔发现铜器和绿松石等高等级物品的作坊,表明这些物品的生产已经被王权所控制。

中国古代家马和马车的来源之谜

4000年至3500年前,居住在中亚到新疆地区中部及以北地区的安德罗诺文化的人们成为连接黄河流域和西亚地区交流的重要媒介。

安德罗诺文化人群的居住址和具有特色的石板墓群在中亚地区有广泛分布。新疆各地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人骨,既有欧罗巴人,也有相当数量的蒙古人种,而且可以见到一个墓地中,既有欧罗巴人,也有蒙古人,还有两者之间通婚导致的体质特征和遗传基因出现混合的现象。 说明这一时期不同人群的关系十分密切,交流相当频繁。

大约在距今3300至3000年间,马车从欧亚草原(很可能是经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在哈萨克斯坦Aiyrtau县发掘的博泰(Botai)遗址大约为公元前3500-3000年,在其重要发现中,马骨占80%,马骨上有石斧砍痕,在陶片上发现了马奶脂肪酸的残留,马骨上的象征性裂纹证明当时人们已将马骨作为礼器使用,而土层中含满马粪也说明了当时人类养马的能力。

骑乘马和马车的起源则要提到公元前2026年左右的俄罗斯辛塔什塔(Sintashta)遗址,在那里发现了驯化马匹陪葬的男性墓和目前所知最早的双轮马车。

在中国境内,则有以下发现:距今4000-3700年的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内,发现马骨;距今4000-3600年的甘肃省永靖县大何庄齐家文化的遗址里,发现3块马的下颌骨,在甘肃省永靖县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里也发现马骨;距今3700年的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遗址中,也发现可能和祭祀活动相关的马骨;距今4000-3500年的内蒙古赤峰市大山前、上机房营子等遗址,出土有马骨,数量随时间有明显增加,为家马。

根据对27个殷墟马骨的DNA研究显示,殷墟家马具有与现代中亚地区家马相似的单倍型类群分布频率,推测其可能源于中亚地区。

东亚迄今最早的用车证据是(约距今3700年前)在夏代后期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城南侧大路上发现的车辙,两道车辙之间的距离为一米,应当不是马车。

而在距今33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马和马车遗存在黄河下游地区的突发式出现,包括在河南殷墟遗址、山东前掌大遗址、陕西老牛坡遗址。

丝绸之路由东向西的主要物品中国丝绸的发明和西传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桑树的培育可能已有7000年历史。

根据1926年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的半个蚕茧被鉴定为家蚕,河南荥阳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蚕茧,至迟在仰韶时代黄河中游地区可能已经开始养蚕、缫丝。

浙江北部钱山漾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200年的家蚕丝线、丝带、绢片等丝织品。

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采桑、养蚕已经是常见的农活。黄河流域也种桑养蚕。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出土了最早一批桑蚕丝织物,墓葬距今2500-2400年,各种精彩织锦实物的发现,开启了纺织文化研究的新篇章。出土密度最大的朱染织锦,密度为每厘米经线240根,纬线10根。

商代末期,周人崛起。周文王时期,占据了关中及陇东地区。至迟在西周时期,中国内地生产的丝绸已经经过丝绸之路被运到西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丝绸已经在西域乃至西亚受到广泛的喜爱,并可能已被销往地中海沿岸。西周时期,羌人和周人通婚,分布于关中地区以西的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应当就是羌戎的文化。他们充当了沟通中国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交流的媒介。《穆天子传》中记载的周穆王与西王母的会见很可能就是这一交流的表现。而其中周穆王赠送给西王母的物品为“锦组百纯,×组三百纯”。锦组应为带有花纹的丝织品,纯则为丝织布帛的单位,一段为一纯(音读为“屯”)。就是说,穆王赠送给西王母大量的丝织品。这应当是文献记载中有关丝织品赠送最早的记载。

春秋时期,西域地区活跃着塞人、乌孙、月氏等部族。这一时期,西亚产的玻璃器和欧亚草原风格的青铜器及金器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内地。此后,兴起于关中地区以西的秦人势力逐渐强大,至秦穆公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控制了河西走廊,使西戎臣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立驰道,设置郡县,为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奠定了基础。

总之,丝绸之路历史悠久,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而是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即由零星地、断续地、小规模地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地、持续地、官民结合的交流,对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历史搬运工】

你自己干过最龌龊的事是什么?

那时我刚上高一,家里帮我在学校老乡租了个普通民房。

人生第一次在“县城里”生活,内心无比膨胀,更多的是羡慕。

羡慕县城人的衣食住行,羡慕他们说话的口音。

16岁的年纪,兜里没有钱,肚里没有货,对真正的品质或者叫生活并没有什么深刻地体会。

只是急切地想和过去的自己、“农村的自己”划清界限,会因为别人认出自己来自周边农村而感到耻辱。

自以为是地学城里人说话,走路,对一切能体现自己出身的“标签”坚决摒弃或者拼命逃避。

那时,我最害怕的事情,是家人来学校找我。

向爸妈要钱时我理直气壮,爸妈要来学校看他们整个家族第一个考上县重点的儿子,这儿子就开始千方百计阻挠和推脱。

其实一切都是我自作多情,父亲在矿山下井,母亲在温州给别人带孩子,一年能来看我的次数屈指可数。

然而我却自导自演自欺欺人,并沉溺其中,怡然自乐。

但爸妈对我的学习实在太关心了,总是会抓住仅有的机会,来学校看一下我。

有天放学,刚走到校门口,看到风尘仆仆的父亲,疲惫地站在门外等我。

应该是刚从矿山回来,一下长途汽车就赶过来找我。

上千的学生如潮水涌出,父亲却在人流中一下认出了缩头缩脑的我。

他把提在手中的两个肉夹馍递向我:赶紧吃,我算好你放学的时间买的 趁热!

一身有点脏的衣服,背上是破旧的一个大牛仔背包,背包细长的带子深深勒进衣服里,由于长时间背着沉重的包,父亲的脖子有些夸张地向前伸着,加上一口地道的村里土话,让我瞬间觉得无地自容!

我觉得上千双眼睛正盯着我看,我觉得我几个月辛辛苦苦“摆脱”的农村人形象瞬间就像鼻涕一样粘在我的头上脸上,怎么也甩不开……

我怒气冲冲地对父亲说:知道了,赶紧回去吧!

没有叫“爸”,也没有并肩走,把他当做毫不相干的陌生人,远远甩在背后。

父亲几乎小跑着赶上我:你怎么了?老师批评你了吗?不舒服吗?

我厌烦至极,恼羞成怒地几乎喊起来:说了,赶紧回家去!

我是学着丹凤县城的口音说的。

父亲呆了一会,还是把肉夹馍放在我手里,说:那我回去了,有啥事想开点,按时吃饭,你看你瘦的……

“行了!赶紧走!”我的“县城腔”分贝又高了许多。

父亲默默走向车站,不时地回头望我,牛仔背包的细布带子勒得那么深,以致于父亲不得不笨拙地向前伸着脖子……

一起的同学问我:那是你……?

“邻居!”我自认为我的县城腔地道而干脆!

“邻居?对你真好,咋也不留人家吃午饭?至少去房子喝杯水……”

后来的日子,

我曾经犯错出丑,丢人现眼,我曾经投机取巧,贪小失大,我曾经满口谎言,欺瞒亲朋,我曾经辜负真情,始乱终弃,我曾经奴颜婢膝,阿谀跪舔,我曾经拖延成习,懒惰成性,我曾经蹉跎岁月,虚度年华,……

但,都不及16岁的时候对父亲的伤害带给我的耻辱那么深刻,那么触目惊心,那么让我愧而为人!

历史上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是怎样走到一起的?

英国包括大不列颠(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是欧洲共同体12个成员国之一。它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英国是由不列颠群岛中大部分岛屿组成的,其中第一大岛是大不列颠,第二大岛上有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苏格兰西部沿海有一个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岛。苏格兰本土的东北沿海有奥克尼群岛和萨得兰群岛。上述这些群岛都与本土有行政上的关系,但爱尔兰海上的马恩岛以及大不列颠与法国之间的海峡群岛则基本上自治,不是联合王国的组成部分。

英国的面积大约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从南部海岸到苏格兰的最北部差不多将近1000公里(约600英里),横向最宽处差不多将近500公里(约300英里)。

"Britain"这个词起源于希腊和拉丁词,而最终可能追溯到凯尔特语。尽管用"史前时期"这一尺度来衡量时,凯尔特人也是稍后才来到不列颠群岛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创造了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筑遗址和圆形巨石阵这样的著名历史遗迹),但是有关英国历史的文字记载毕竟还是从讲述凯尔特人开始的。"凯尔特"这个词语相当普遍地经常用来区分不列颠群岛的早期居民和后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侵者。

罗马人的统治从公元43年起延续了300多年。在罗马人于408年最后撤走之前,该岛开始遭到来自北欧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侵扰,经历了一段日趋混乱的时期。"England"这个词正是从"Angles"而来的。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侵扰逐步变成了定居,并建立了许多小王国。不列颠人在如今的威尔士和康沃尔地区独立生存下去。这些小王国中出现了力量较强称霸全国的王国,先是在北方(诺森布里亚王国),然后在中部(麦西亚王国),最后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国)。但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海盗接着入侵英国并定居下来,尽管在10世纪时西撒克斯王朝曾击败过入侵的丹麦人并一度称霸英格兰的广大区域。

1066年发生了对英格兰的最后一次成功入侵。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战役中击败了英国人,来自法国的诺曼人和其他人来此定居。在随后的3个世纪中,法语成为贵族的语言,法律结构受到了英吉利海峡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响,社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

威尔士虽然常常处于英格兰人的势力范围之内,但一直是凯尔特人的堡垒。然而在1282年卢埃林王子阵亡之后,爱德华一世发动了一场战役并取得胜利,把威尔士置于英格兰的统治之下。威尔士人的民族情绪继续高涨,15世纪初由欧文·格林德领导的起义便说明了这一点。1536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把英格兰与威尔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统为一体。

当初住在苏格兰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纪,来自爱尔兰的苏格兰人在如今的阿盖尔地区定居。洛锡安住着英格兰人,而威尔士不列颠人则继续北上来到斯特拉思克莱德。9世纪时,苏格兰各地区联合起来抵御北欧海盗。在整个中世纪,英格兰当时强大的君主国一直威胁着苏格兰的独立。

英格兰与苏格兰最终的联合表明,当时宗教上的差异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视更加至关紧要。在英格兰,伊丽莎白一世于1603年由苏格兰詹姆斯六世(英格兰詹姆斯一世)继位。即使如此,英格兰和苏格兰除了在奥利弗·克伦威尔统治时一度被强行联合在一起,在17世纪它们一直是相互独立的。到1707年,由于意识到更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合会带来益处,双方同意建立一个单一的大不列颠议会。苏格兰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区。但是在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这两位汉诺威王室新教徒统治期间,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詹姆斯二世党人发动过两次叛乱,试图恢复信奉天主教的斯图亚特王室。

爱尔兰在公元前就出现了许多王国,但爱尔兰并没有能免受北欧海盗的侵犯,到公元10世纪时竟成了北欧海盗的一统天下。

1169年英格兰的亨利二世发动对爱尔兰的入侵。英格兰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因为他急于想使爱尔兰教会完全顺从罗马。爱尔兰大部分地区都落到了盎格鲁—诺曼权贵手中,但是在中世纪英格兰几乎没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辖权。

都铎王朝的几位君主干预爱尔兰的倾向要强烈得多。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对爱尔兰造反者发动过一系列战役。'抵抗运动主要集中在北部的乌尔斯特省,1607年由于抵抗运动失败以及领导人出逃,乌尔斯特变成了来自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移民聚居地区。

由于英国内战(1642~1652),爱尔兰又爆发了多次起义,但都被克伦威尔镇压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废黯之后,英格兰与爱尔兰之间的战争更是不断。18世纪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时期。18世纪末,英国政府为谋求稳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爱尔兰议会(建立于中世纪)获得立法自主权;在宪法上与大不到颠的唯一纽带是王国政府。然而,该议会仅仅代表少数盎格鲁-爱尔兰特权阶层,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发生了一次起义,但没有成功;1801年,爱尔兰与大不列颠联合为一体。

虽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义者的起义遭到了镇压,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未期,一股称为爱尔兰共和军的游击力量开始对英国当局采取军事行动。1920年通过的爱尔兰政府法案规定要成立两个地方自治议会,一个设在都柏林,另一个设在贝尔法斯特。该法案于1921年在北爱尔兰实施,乌尔斯特省9个郡中有6个接受了它们自己的议会,同时在英国议会中仍享有席位,并服从英国议会的最高管辖权。但是,爱尔兰共和军继续在南部为争取脱离英国当局赢得独立而战斗。1921年6月签订了停战协定之后,根据同年12月缔结的英—爱条约建立于爱尔兰自由邦,1949年该自由邦成为爱尔兰共和国。

海峡群岛和马恩岛虽不属于联合王国,但与联合王国有着特殊的关系。海峡群岛在10世纪和11世纪时曾是诺曼底公国的一部分。马恩岛在1266年以前名义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权,到1765年最终才直接由王国政府管辖。今天,海峡群岛和马恩岛都有各自的立法机构和法律制度,英国政府则负责那里的防卫和国际关系事务

英国有北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英格兰四个地区,就是历史上起码是四个国家。英国是以英格兰为主,兼并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后形成的。这些被兼并的土地一直有分离主义的倾向。特别是爱尔兰。爱尔兰独立以后北部6个郡仍然留在英国,因为北爱尔兰信仰英国国教的居民占大多数,所以选择了留在英国。但是少数天主教徒仍然坚持和爱尔兰合并,组织了爱尔兰共和军,进行武装斗争。成为英国严重的问题。

七八十年代广东广西讲白话的汉人?

我80后在我这个年代我们广西还有人习惯如此称呼,我懂事起,我妈让我叫她阿宝(阿妈)我觉得叫阿妈好听,所以坚持我妈叫阿妈,我堂弟叫他妈阿婶,叫爸做阿叔。为什么这样叫呢?经过我打听后知道,这种称呼是解放前后这段时间开始的。以前的人都是叫父母为爹娘的,解放后带来了很多西方的文化,爸妈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叫的,然后我们农村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称呼,他们只好叫父母为阿叔叔阿婶。

我们这边有的孩子叫妈妈为阿宝,这个也是解放后才出现的,可能是我们广西特有的叫法吧!不知道你们那有没有这样的叫法。我妈的姐姐八个小孩都是叫他妈妈为阿宝的,他的爸爸就不知道他们叫什么了。反正我小时候觉得叫阿宝,听着挺别扭的,不知道为什么?叫阿宝的好像身边知道的没有几个人,叫阿婶阿叔的我们村里还是有好几个的。叫阿叔叔阿婶的觉得挺难听的,就算家里人让我叫我也不想叫,还是喜欢叫阿妈,广西人多数是这样叫阿妈的,爸爸就叫阿爸,白话的就喜欢叫老豆,老母。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