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相亲网,如何初入社群营销
早报相亲网,如何初入社群营销?
社群,是有共同爱好、共同需求的人组成的群体,有内容有互动,由多种形式组成。社群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连接,提升了营销和服务的深度,建立起高效的的会员体系,增强了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归属感,为企业发展赋予新的驱动力。
举例如下:
A、分享型社群:因为某种兴趣爱好而走到一起的社群,以知识经验分享、行业交流探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相对应的产品或者服务,可以是轻度的,比如分享个购物链接,也可以是走的比较深的,比如从线上引导到线下课程等等。
B、销售导向社群:社群运营人员需要自己去做用户转化和销售,也可能是粉丝用户,也可能是忠实用户。利用你自己的销售套路和话术,根据用户的生命周期,标签属性,习惯爱好等,挖掘你个人号或者社群里面可以被转化的人。
C、赋能型社群:需要社群运营人员去为小B和导购赋能,提供工具和课程,或者是素材活动,帮助他们更好的卖货。
简单来说,私域社群是用来用户留存,维护,裂变的(针对的是忠实用户),社群运营人员需要做的就是要不断的输出内容和运营SOP。维持和用户之间的关系,让这些老用户能够持续不断的复购。不用太多营销性质的内容,老用户会感受到你的服务,愿意去为你做转介绍,或者自己静默下单。(适合大品牌维护自己的老客户和会员,也适合那些靠做圈子社群的知识付费公司)
社群运营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第一个是获客拉新。
活动模型社群营销增长裂变目前比较常见的模型主要有“拼、帮、送、砍、券、比”几种形式,最近还看到一种新的玩法理解:换。
拼:拼单、拼团,大家合力完成一件事情,双方共赢。帮:帮助好友助力抢火车票,助力好友游戏加速,助力好友农场浇水,邀请好友帮忙自己加速完成一个任务。送:买一赠一,比如瑞幸咖啡把这个模式做得很到位,邀请好友获得免费咖啡。券:例如微信读书,邀请好友阅读某本书,双方都可以获得券。砍:最常见的就是砍价,之前朋友圈经常刷到的文案:是朋友就来砍我等等。砍的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砍价。比:类似很多排行榜功能,引导用户之间进行PK,带动用户的参与热情,游戏经常用这招。换:二手市场的崛起,各种旧物互换和交易,利用社交关系加强传播和宣传。以上模型都有现成的工具,可以在微信端、搜索端、各类设计网站去找到现成的创意设计。利用市面上已有的模型做好细节也是一种选择,未必要绞尽脑汁去设计和创新全新的玩法。如果团队很强,时间和资金成本足够的话除外。
页面策划H5页面策划重在结构和逻辑是否清晰。有的落地页面属于长图,内容较为丰富,可以拆解为上中下三段。有些落地页比较简洁,只展示一屏。
上段:一般突出活动主题、利益诱饵,越能抓住用户越好。当然这些诱饵谋者中毒上对于用户来说是必须有用的,可以有一些套路,比如免费领取但需要转发朋友圈之类的,但不能欺骗和用户。展示的第一屏也要尽快的做用户引导操作,越早拿到用户信息越有利于后期的转化跟进,如果行动号召放到最后才展示,用户可能早已经离开页面了,白白浪费了一次和用户建立联系的机会。
中段:如果说上段是提出我方观点的环节,表明主题立意,那么中段就要用论据做证明。常见的权威机构认证、行业资质材料、知名专家说明、顾客评语等,主要是为了打消用户的顾虑,增强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度。结合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去强化和突出这一块
下段:重新召回和再次进行行动号召,很多落地页在页面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有引导用户输入手机号的提示,在页面设计的下段也有,未必是再次输入手机号,可以是让用户关注公众号流到企业的流量池中。总之是不断的强化临门一脚,让用户去行动或者留下联系方式。
无论是长图还是短图,活动主题、行动号召都是必不可少的,结构顺序也可以多次反复,对于用户来说其实是无感知的,看过即行动是最好的期望值。
礼品选择你能想象到的礼品或者诱饵有哪些类型?
大致可以分为实物和虚拟两大类,它们给人呈现的感知各不相同,依据活动特性、用户需求做选择。
实物类:这类产品其实不好选择,同时也涉及到物流运输,成本较高。近期参与过的一次实物类活动是混沌大学的助力送《增长思维》签名版书籍。送亲笔签名书还是能给人不少期待的。其他类似赠送创意周刊、定制版笔记本等小物件都是属于低成本的一种玩法,可以一定程度上做到品牌传播的效果。
虚拟类:爱情会员、话费券、红包、消费和抵扣券...虚拟类商品相对简单直接,领到即可用,没有中间成本。
转化路径全链路增长路径重在什么环节?增长黑客说的海盗船模型:AARRR,深入思考和处理过后又看到那些内容?
获取用户(Acquisition)提高活跃度(Activation)提高留存率(Retention)获取收入(Revenue)自传播(Refer)获取用户可以通过内部渠道、外部渠道、推荐等形式获得流量,完成用户转化;
提高活跃度、留存率一般常见的玩法有养成类小游戏、大型活动、会员体系,把用户从新客户变成老客户,慢慢的培养感情和建立关联;
获取收入更多还是需要依靠产品本身的质量,产品能否让用户满意是最关键的。对于用户来说产品是有用的,并且用户确实有很强的需求动力;
自传播更多的还要看活动本身的利益诱饵是否足够,活动体验的流畅性如何。如果一个活动本身能给人的吸引很少,想获得大面积传播自然很困难。
一个活动本身的增长周期会持续多久?
用户视角:活动设计者暂停活动投放是属于强制停止活动,抛开这一点,一个活动本身传播到什么时候会让用户产生厌倦情绪?还是说只要有利可图,这种活动理论上会一直延续?对于参与者来说关心的除了能获得利益之外,对于自身的品牌形象的考量会有多少?如果一场活动可以无限延续下去,如果是你,一个有利可图的活动你会坚持多久?我们曾经参加一个签到活动200多天,最后还是间断了。思考这些问题可能让运营人自己对一个活动的理解角度有所不同。
设计视角:作为活动设计方考量一场活动效果比较简单和直接,用户生命周期和获客成本的效益如何,能够带来实际收益即算一次不错的活动。单场活动,短周期活动考量可以从ROI角度很直观的去计算。但是像双十一这类活动,用户其实越来越容易产生皮圈,它能持续多久并一直让用户积极参与?目前能想到的是活动品牌化,成为行业标杆,这是不是也说明了品牌还是最持久和稳定的流量来源。
最后,再来谈一个重要的问题。想做好你的社群,其实也不用想的太复杂。
首先,社群就是人,这一点没有错,你能把“人”理解透彻了,你的社群也就能做的好了。
建群之前,你要明确你建群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明确了你的目的,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大部分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要卖货,就是想要流量。卖货的前提就是信任,你要做的就是在群里培育信任。你想利用顾客帮你去裂变更多的流量,你就要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是给他们点诱惑,这样顾客才会帮你去裂变。
否则一点好处都没有,谁会帮你去裂变呢?不可能的。
这里分享两个建立社群信任的方法。
客户见证。这是最快最直接建立信任的方法,比如你是做减肥产品的,你的群里有已经购买产品的顾客,还有没有购买产品的顾客。你设立社群的玩法和机制,让购买产品的顾客每天发送产品的打卡,你给出相应的奖励,这样既能活跃社群,还能让那些没有购买产品的人见证到效果。如果效果显著,那些没有购买产品的人就会积极的购买,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见证,这是最好的建立信任的方法。社群活动。你可以经常的在群里组织拼团或者秒杀的优惠活动,让用户觉得能在你这里得到好处和实惠,这样也可以增加信任。用户裂变是获取新用户的一种方法,如果你想让你的顾客帮你裂变更多顾客,你就要给出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邀请几个朋友进群,就送某些礼品。邀请好友可以用wetool工具查询,wetool可以精准的查询出某个用户邀请了几个好友进群,方便数据统计。当你和用户建立信任,用户帮你介绍新用户以后,你要做的就是在群里做好后续的服务,解答用户的疑惑。并且要及时的维持社群的秩序,避免群里出现广告等负面因素。
价值吸引也是社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减肥社群为例,群主经常的在群里输出健康、饮食、或者与减肥有关的专业知识,让用户觉得在这个社群里可以得到相应的价值,并且对自己有帮助。这样留存下来的用户也是精准和高质量的。
这个时候,你在群里再销售类似产品的时候,群成员的转化率自然会很高。
被动成交,价值吸引,只有你真正的用心输出价值了,你才会在社群里获得更好的回报。
有的时候,一个好的社群,真的可以帮助商家成功的化解遇到的困难,让商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我以实体店为例进行说明:
2019年,实体零售店经历的关店潮:
疫情之后,实体店经营情况更是严峻。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消费路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如果说之前更多是谈概念,那么疫情之后,我们正式逐步进入新零售时代。
为什么要重视社群营销,而且越是市场的头部品牌,也开始越来越注重社群营销。
传统的业绩公式=客流量X体验率X转化率X客单价X复购率。新零售时代的社群营销,整体框架如下。
社群新零售重新定义了人、货、场。要想跟上社群新零售的步伐,必须认真的去体会“人货场”内在含义的变化。
我们先看几个知名企业的社群零售案例
引流裂变:通过奖励的方式推动社群用户裂变,迅速拓展社群用户数量。社群促活:通过抽奖等活动,促进社群活跃度,提高用户粘性。社群转化:直播、秒杀等活动促成社群的进一步转化。微信社群流量裂变的方法及案例
裂变的核心是老带新。只有把老用户调动起来,才能形成用户增长的循环。
例如这个霸王餐活动,通过老带新,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4天裂变了200多个群,参与截图转发的人数达到6千多人,360人中奖,中奖率为5%。
再比如,三门峡纸包鱼通过免费赠送的方式,将原来的3个群共240人,两天时间裂变到1500人,其实总成本不超过2000元。
完成社群初步引流之后,通过秒杀等活动继续裂变。总共销售3000份,排行榜最高的推荐人数140人。
还有,惠州50家商家联盟分销裂变引爆全城。强强联合,形成更大的合力效应。
总结:社群裂变营销的关键流程如下:
社群的价值
社群对企业与用户的价值:
2020年疫情之下,部分企业靠社群零售进行自救。
不做社群,未来将无商可谈——吴晓波
关注我,为你拆解经典运营案例,学习社群运营知识,共建社群。
为什么现在单身狗越来越多?
导语:“中国将出现3000万光棍”的原因仅止于“性别失衡”?是因为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还是另有真相?只有认清了男女权利不平等的现实背景,我们才能看懂“单身狗”背后女性被贴上“拜金女”标签的无辜,男性总“攒不够钱娶媳妇儿”的无奈。
无套路,不成节。今年的情人节一如往昔,单身狗“苟延残喘”,小情侣“搂抱亲缠”。
那一天,我们目睹恋情公开,
网球健将沃兹尼亚奇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公布了与NBA球员大卫·李的恋情。
那一天,我们见证爱情“高产”。
情人节零点刚过,周杰伦在微博公布妻子怀上二胎。
还有那一成不变的千古一问:男同学,发际线都看不见了,你还是单身?
3000万“剩男”跟谁结婚?
——人民日报
剩男们配不上中国女人?
剩男们很难不发出疑问: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好?发达的自媒体盛产知心姐姐,她们无时无刻不在为男生们寻找单身的谜底。
奇葩大会上,“最low教授”说,女人对于爱情的出发点是浪漫。所以,单身的你可能是因为不够浪漫。
浪漫是什么?至少情人节里要有个礼物吧。我不管你是忙,还是挣钱养家,只要没有礼物,我就分给你看。
情人节连个礼物都没有,你在哪个垃圾堆捡的男朋友
——微信公号“言情说”
遗憾的是,即便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浪漫,可能也掩盖不了你“农村青年”的气质。
几年前,中国著名社交网站天涯社区出现一条热贴——《现在上海马路上明显女的比男的高一个档次,有图有真相》。
帖子总结道“现在的男的要么狗头狗脑,要么缩头缩脑,没一个看的舒服的,倒是女生都蛮有气质的”。
中国资深媒体人之后在联合早报网撰文一篇《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文章详细论述了中国男人不太注重修饰的问题,“中国男人的总体形象是一个考上大学不久的农村青年”——外在形象气质普遍不佳。
BTW,网友们给出的男神气质正面教材应该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活动盒子
不浪漫,没气质,贴吧、论坛广为流传着更为详细具体的单身男的八大特征。
穷;丑;(脸皮)薄;感情专一;笨;真;小;跑
——百度贴吧 《男人找不到女朋友的八大特征》
更可悲的是,满身臭毛病的男人们还总是妄想“癞蛤蟆可以吃到天鹅肉”——妄想可以泡上女神。但很遗憾:
“女神”这个词本身就证明了等级的存在,多少带着一点幻想和遥不可及的意味在里面。她是神,而你是凡人,不在一个档次上,这种阶级差别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恋爱也分档次的,不是什么样的女生都是你的菜,吃大蒜的搞不定喝咖啡的,卖麻辣烫的搞不定卖时尚杂志的。当然,这种档次也并非职业、财富和地位差距,还可能是价值观、精神世界、修养、学识、品味,甚至是圈子不同的差距。
——豆瓣
照这么说,单身男,不仅一身毛病,而且想法太多。
概而言之,按照遍地的知心姐姐的逻辑,归根究底,单身怪男生矮穷矬,无魅力,无气质,要求高。
现实似乎也在印证着这样的逻辑。
女生都叫韩剧男主“老公”
许多单身中国女青年虽然没有男朋友,但他们换老公的频率与韩剧更新的频率基本保持一致。梳理一下韩剧男主角的角色背景之后,你就发现,被叫老公的人都不是那么简单。
第一个全民老公应该是《来自星星的你》当中的金秀贤。剧中饰演的都敏俊(金秀贤饰)帅气,拥有超能力。
都敏俊身价几何?
来自星星的你片中提到的都敏俊教授坐拥半个首尔,那具体有多少钱呢?……后期建成的江南中心的jia欧亭公寓市值1万平米等于3803亿韩元!以上全部面积是12万平米,折合成人民币为1088亿……由女主角用吸尘器打坏的许筠老师亲笔题的朝鲜时代的白瓷,经古美术品专家孔昌奎为100亿韩元,折合人民币6000万! ……综上所述都敏俊的全部身家为24兆韩元,折合人民币为1200亿!!!
——《来自星星的你》百度贴吧
第二个全民老公当属《太阳的后裔》中的宋仲基。剧中饰演的柳时镇家世背景好,帅气,会撩妹。柳时镇地位如何?其军衔为尉官中的最高级别——上尉。
第三个全民老公该是《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里的孔刘。剧中饰演的金侁没有听说过攒钱这个词。
总而言之,这些让人如痴如醉的“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里”的电视剧男主,从来不需要担心任何经济上的压力和困境,然而故事又往往以男主非富即贵的身份为基础。
总之,懂浪漫、会撩妹的老公们是需要经济基础的,至少这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所以,女青年们都在幻想这样拥有“半个首尔”财富的男人?
就算,不是所有女生这样想,但媒体在渲染:
2014年大张伟做的《土豆周末秀》中一则街头实验爱情中,一男开法拉利在北京工体老乡勾搭路上的独行美女看是否成功,结果有高于75%的女性上车,并有女性解释不顾人身安全上车的原因是“车好就是人好”。
类似地,几年前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出现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的女嘉宾,引起巨大争议。
父母在催促:“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明明撑起半边天的“女同学”许多已经自食其力,缘何还是会有大多数屈从现实?
权利不等,焉有完卵
假设,在找工作的时候,大部分雇主更加愿意招募女人,更愿意把工作晋升机会和能得到更多工资的岗位交给女员工;假如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都是女性,国家领导人也都是女同志,总之整个社会都更加有利于女性而非男性的发展。
那么,对于男性来说,找一个城里的、比自己地位高的女性结婚很有可能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而这种抉择其实是一种无奈的生存策略,而不是纯粹的爱情选择。
当然,这个情况在实际中是反过来的。遭遇着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的是女性:
● 就业不平等。不论是劳动参与率,还是工资水平,女性均低于男性。 中国女性在工作面试中常被雇主问到“多大了”“结婚没结婚”“有没有孩子”等问题。而且,女性在就业和晋升过程中都受到限制,在经济参与领域”担任高级管理岗位”的男女比例为83:17。
● 经济不平等。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中,70%的女性为购买婚房做了贡献,但仅30%的婚房登记了女性的名字。 在农村,每5个农村妇女就有1个没有土地,该比例约为无地男性比例的两倍。
● 政治权力不平等。中国女性进入政治决策领域的比例比男性低得多:人民代表大会中男女比例为76:24;在部长级领导中的男女比例为88:12。[1]
总的来说,女性倾向于选择比自己高一个梯度的男性作为婚恋对象,并非表面看起来的那样,是一种渴望浪漫爱情,又不得不将自己的婚姻交给物质考量的精神分裂,而是那种社会向上渠道封锁、女性居于弱势时的必然生存策略。
这样的选择,也封锁了物质还不够优渥的男性享受爱情的机会。动辄十几万的农村彩礼叫价让家底薄的底层男性望而生畏。
而从根本上讲,剩男超标,本就是男权社会的业障之果:
小型化、现代化的超声波检测技术,能够在女性怀孕14周到16周时检测出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使得很多想生男孩的家庭更容易实现愿望,如果检测出是女孩,很多家庭会选择让孕妇人工流产。
正是因为超声波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的发展,再加上传统的男孩偏好观念,造成了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程度高、持续时间长、波及人口多的现状。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最高时达到121.2,有些省份甚至达到了130。
——中国网《3000万“剩男”要何去何从?》
然而,“重男轻女”引致的光棍过多的恶果,却仍可能让由女人承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陆益龙预测,大量剩男的问题不仅“会刺激并加剧落后地区天价彩礼”,还会诱发“拐卖妇女、买卖婚姻、性犯罪现象的发生”。
云南、河南等7省市公安机关摧毁了一个拐卖越南籍妇女的犯罪团伙,他们以介绍工作、婚姻为由将越南妇女哄骗到边境地区圈养起来,等待买主的挑选。随之,一条集拐卖、圈养、中介、收买为一体的罪恶“产业链”也被揭开。
以上的一切,都并非为男性的“气质败坏”或者女性中存在的“择富而嫁”现象开脱,而是要陈述这样一件事实:在性别不平等的社会,不论是生命权利、生活工作、恋爱婚姻,都会充满了不公与矛盾;不论是男性和女性,都难逃其祸。
一群对于女性缺乏魅力的男性组成“屌丝男革命联盟”在每年的情人节上街游行,反对为情侣设置的情人节,反抗以物取人的“恋爱资本主义”。图片来源:世界之声
总而言之,男女同学不要再怒目互怼,而要抱紧彼此,共御外敌。
注:
[1] 以上数据来自于《2016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2016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以及“政见”译文
作者:林深 理识平
美编:黄山
土逗原创
城市里剩女成灾?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而今却是农村转一转,剩男一大片;城里瞅一瞅,剩女满街走。这些剩男剩女难道不能配“对”吗?难呀,一言难尽呀!
这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婚恋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了三十好几还没结婚的剩男剩女随处可见,因为男的不缺性,女的不缺钱,婚姻在有些人眼里或已不再是刚需。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且农村重男轻女严重,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在适婚的年龄段,据悉男性比女性多出三四千万,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最终的结果肯定是欠发达地区的偏远农村贫困大龄青年娶不到媳妇的比例会高出许多,再加上一些大龄女性不结婚,更加剧了这一矛盾,农村光棍处于最低处,农村的光棍属于三低,学历低,收入低,家庭背景低。难找对象甚至找不到对象已成为普遍的共识。三五个男青年排着队跟同一个姑娘相亲司空见惯!即使二婚也是很抢手的,那些"矮挫穷"系列的剩男,那只能靠边站了。
剩女不愁嫁,只要想嫁都能嫁得出去,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女性学历高了,收入也高了,一些女性也能月入上万甚至更多了,甚至还是三高阶层呢,学历高,工资高,颜质高。找对象肯定要挑挑拣拣,高不成低不就,最后成了剩女,但她们宁缺毋滥,宁愿意剩下也不愿将就。女单身和男单身就像两条平行线,正好错开了,女的在前,男的在后。
再说现在很多农村女的,进城务工读书做生意的越来越多,她们也都想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城市呆久了,适应城市生活了,多半都留在城里了,不回农村了,这无疑更加剧了农村婚姻的男多女少的失衡。
农村光棍多,城里剩女多,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能否把他们撮合在一起吗?这是不可能的。在城市A类女B类女怎么会去找农村的D类男甚至是E类男呢?她们宁可孤独终老,也不会婚姻马虎将就。
现在的婚姻越来越物质,金钱房子车子已成为婚姻的门槛,婚姻的成本必然会水涨船高,在男多女少的社会里,家庭的贫富情况也直接决定着农村大龄青年的婚姻状况。
剩男难娶,剩女不嫁,这是目前的一个社会现象,这很难调和,现在有些农村男光棍已把眼光瞄向东南亚(越南缅甸)或者当上门女婿,另外有些剩女也把眼光瞄向海外。
光棍问题,哪个时代都有,现在貌似更为严重,一些边远的农村哪个没十个八个的光棍,这或许是优胜劣汰,自然法则吧!
第一批九零后还没有结婚的你?
这个问题很尴尬啊,90后单身为什么要尴尬呢?生活是自己的,当然是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啊。
身边很多结婚有娃的90后经常劝单身的不要随便结婚,不要因为结婚而结婚,其实这是对的,就算相爱的两个人谁也不能保证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依然爱着,所以没有遇到很喜欢的人不要随便因为年纪而结婚。
说一个身边的例子,91年的小丽结婚两年了,宝宝九个月,因为家里经济压力大,所以宝宝六个月的时候就出去上班。宝宝在老家给父母带,由于和老公也不在一个地方工作,所以平时她看似和单身女性一样,但是眉宇间她总是很疲惫,很沮丧,老公和家里人都不理解她还是原来的工作有什么压力,而她也很想宝宝但是差不多半个多月或者一个月回去看一次,加上平时工作忙晚上回去爱情宝宝基本都睡了,所以之前她说过年回去的时候宝宝都不认识她也不要她抱。
有的时候小丽和老公抱怨,老公会觉得她生在福中不知福,纯属矫情,所以离婚的念头一直在小丽的心中盘旋。
结婚,单身都有好有不好,如果你很喜欢现在的状态,为什么一定要因为别人的眼光去改变自己呢?自己的生活只能自己去过,90后单身的青年们,不尴尬不气馁,相信自己,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张国荣在华语乐坛留名千史?
认同,“哥哥”张国荣留下了无数的经典形象,香港、亚洲、国际上给予他的各种奖项对他的一生极致艺术追求的奉献以高度肯定。张国荣既是一个传奇,也是一种信仰。张国荣在每一年的愚人节都会让无数粉丝会想起那个风华绝代而又饱腹非议的张国荣。也正是因为身上肩负了种种美好和种种神秘,让人为之倾倒!
直到目前也是豆瓣华语电影的最高分——《霸王别姬》这个作品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张国荣所塑造的程蝶衣便是笔者印象最深刻的形象,他将一个外表男人,内心已经异化为女性的程蝶衣表演的惟妙惟肖,他的一生为戏为生,为戏而死,他像虞姬一样爱着霸王、忠于霸王,也最终殉于霸王。就像电影最后表现的,经历了世事沧桑,多年不唱戏的程蝶衣渐渐认清了现实,他的一句“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已经充分说明他走出了“性别认同障碍”的阴影,最终的张国荣也是在抑郁和完美苛刻的自我要求之下选择了自己最好的结果。像剧中的人物一样,完美而又充满着让人怜惜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