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相亲活动,你如何看待现在有些城市公园存在相亲角?
中国最密集的社会新闻产地在哪里?
相亲角。

从北京中山公园到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几乎每月都能上一次头条:属羊的女生遭歧视,海归女硕士被称为最美郊区房,海归男猛怼相亲角……不过,往往被人忽略的是,这些新闻大多发生在二线以上城市。而在这些城市中,相亲角几乎无一例外位于城市公园。相亲角的地理区位有哪些讲究?为什么相亲角会在中国大城市长盛不衰?相亲角的城市地理学稍微关注大众媒体的人,对相亲角的形象都不会陌生:在公园空地上,操本地口音的老年男女排列成行,在各自摊位前展示子女的各项信息。不过,并非所有公园都能为相亲提供土壤,至少郊野公园不行——绝大多数相亲角,都坐落在老城区的公园、广场等绿地空间里。相亲角遍布全国各地。成都的人民公园,南京的玄武湖和中山陵,杭州的万松岭,南通的桂花公园,以及济南的泉城广场,郑州的绿城广场等,都是著名相亲角。最著名的相亲角,当属上海人民公园,它地处上海市中心最繁华的地区,为互联网贡献了最多的话题和案例。北京的相亲角则更像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不仅老城区有人气旺盛的天坛公园、中山公园、玉渊潭公园、陶然亭公园等,朝阳群众也不落人后,在北京市最大的公园朝阳公园一角辟出了自己的相亲集市。在一些城市,甚至儿童公园都可以利用起来。相亲角为什么出现在这些地方?首先,相亲角几乎都在老城区,是因为相亲角的创始阶段需要一批有组织力和行动力的老人来不懈坚持推广,而且必须有地缘优势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人。老城区的公园正是老人们最熟悉的地方,且往往位于市中心,恰好满足了这两点要求。其次,相亲角的分布往往与大型超市相似:它们分布均匀,各自覆盖一片地区,服务一批人群。坐落于市中心的老公园,有着最均质的人群辐射范围。而在多中心城市,相亲角的分布也会是多中心化的。事实上,相亲角在形式上也近似于传统的周末早市,只是家长们在这里兜售的并非商品,而是子女们完全免费的个人信息。不过,零售业极其看重选址,一般来说,消费者只会光顾距离最近、交通最便捷的那家超市。而相亲角却有相当一部分「顾客」,会不辞辛劳,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哪怕穿越大半个城市,去遍历全城相亲站点。秦大妈通常打完周三的洪山公园相亲战之后,周五下午过江去中山公园抄最新一周的「人市资讯」,再于周六上午到紫阳湖公园辗转,下午又回到中山公园直面一波家长,然后周日再去解放公园。老人家们图什么?为什么相亲角对家长们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使饱受争议的相亲角长盛不衰?相亲角的社会经济学从相亲角提供的「商品」看,遍历全城似乎有一定意义:不同相亲角提供的相亲对象也不同,多跑跑多看看就能提高相亲成功率。然而,与相亲角的不便之处相比,这些好处似乎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首先,相亲角开放时间各不相同,能够跑遍全城不错过任一相亲角的老人,多半本来就是各个相亲角的熟客。他们由于去得太多,再继续增加频次也很难提高成功率。其次,如果单为遍历信息,提高成功率,那相亲角恐怕是最差选择,无论是传统的婚介所,还是各种婚恋网站,在效率方面都远胜相亲角。相亲角之所以会受到老年人欢迎,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其他婚介渠道中的存在感相对较弱,而相亲角能让老人亲力亲为,充分发挥自己的识人经验,亲眼看到未来的亲家,而且完全免费,免了在婚介公司、网站花「冤枉钱」。老人的个人经历,也能决定了他是否是一个相亲角爱好者。学者孙沛东在上海人民公园卧底了十个月,她将相亲角现象解释为知青一代的路径依赖:在她访问的 43 位相亲老人中,30 人都属于返城知青,这一代人习惯了通过组织力量来解决婚姻,也习惯了将婚姻问题公开化、社会化。但还是有很多家长,在明知成功率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投身相亲角,比如那些瞒着子女去发布简历的。一次蔡阿姨在公园「摆摊」的时候,恰好看见穿着女儿单位制服的一群人路过,「吓得赶紧拿好所有东西,逃了。要是让女儿或者她同事看到,她肯定要怨死我了」。在相亲角看到合适的男孩资料, 拿回去也只敢说是对象妹的同事介绍的。比这更典型的,是异地相亲。北上深的相亲角常设有海外专区,在众多二线城市,也有北漂上漂等专区——子女本人身在千里之外,远水救不了近渴,生活经验丰富的家长们不会不明白。既然知道很难相到亲,他们为何还是热衷于相亲角呢?老年人信息交流中心相亲角真正满足的,是老人们对熟人社交的刚需。根据媒体报道,最早的相亲角是 2004 年发源于北京的龙潭公园。次年,看到相关报道的上海晨练老人们在人民公园复制了这一经验,规模很快从百余人扩大到上千人。随后,这种替子女相亲的形式流传到了天津、杭州、深圳、武汉等诸多城市。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正值全国旧城腾退和城市更新建设密集发生的时期。传统的单位大院和街巷社区逐步被瓦解拆除,旧的社交空间不复存在。但本地居民,尤其是离退休的老人们,仍需要社会交往的环境。最早的相亲角无一例外选址于老城区公园,原因正在于此,这是老人们共同熟悉的休闲环境。而公园会变成相亲角,也正是因为,嫁娶是天然有凝聚力的社交话题。发展到后来,大部分相亲角都是外地人多于本地人,这是因为外地老人的社交困难更大。2005 年以后同时也是城市流动人口激增的时期,年轻一代有熟练的应对都市陌生社会的策略,有自己的工作和社交圈,但他们的父母就不一定了。根据孙沛东的观察,相亲角有相当一部分选择「轻度介入策略」的家长,他们来的目的主要是摸市场和看热闹,甚至不乏来炫耀自家孩子有多优秀的。这部分家长并不真心认可相亲角这种择偶形式,经常过来不过是为了打发时光。城市公园不仅免费,还有好景色,就当是短途出游顺便参加公共聚会。子女的婚事更像是一个引子,家长们借此找到同乡或是趣味相投的朋友,更快地融入都市生活。家长们在这里聊天的话题不局限于相亲,还包括各种生活琐事和城市生活便利信息,什么样的交通方式便利,哪里的菜更新鲜,哪里的物价高,还会互相交换对社会公众议题的看法。因此,相亲角反而是老人们获取「地方性知识」的绝佳平台,说相亲角是城市名片也不足为过。帮助相亲角成形的,是一大堆漂亮的子女简历,就算其中有夸大成分,这座城市也得让人相信:它能够持有这么多成功的年轻人。此外,相亲角虽然在热点新闻中形象不堪,甚至给人以「封建糟粕」之感,但它们的主要特征,如市民自发组织形成、长期自我管理、虽明显具有炫耀和歧视性,却很少爆发内部冲突,都足以说明,它是一种标准的现代城市现象。也就是说,能形成稳定长期相亲角的城市都具备了三大基本特征:对人才有吸引力、市民文化发达、良好的城市管理水平。因此,虽然对年轻人而言,相亲角往往意味着压力和负担,但对于一个中国城市来说,有相亲角大概比没有,要更有希望。父母辈这些执意「为你好」的行为,虽然难免令子女难堪和不满,但他们奔波于相亲角,可能只是需要一个途径来释放自己的焦虑,学习应对这个陌生的都市。
如何看待深圳公园的相亲现象?
公园相亲是中国所有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
首先,公园本是休闲娱乐的场所,在大城市一般休闲的老人都会在公园聚集,刚开始他们只是为了娱乐,时间久了,通过互相交流,就产生了公园相亲的现象。其实这一现象是一个好的开端,至少交流也从此开始了,大城市人与人之间都比较陌生,通过这种方式交流在一起,也是很好的开端。
其次,在大城市大龄剩男剩女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是由于人们的生活圈子比较窄,认识人也有限,在有限的圈子内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是许多大龄男女青年的困扰。所以父母把公园相亲利用起来是非常好的。
最后,不得不说,公园相亲发展迅速,父母的也比较着急,盲目的为自己儿女推荐,泄露了许多信息。让骗子也从中获得了许多信息,我们应该十分警惕,作为父母的老一辈,也要抱一颗平常心去面对。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伴侣。
为什么深圳的未婚率这么高?
其实不管是在深圳还是在18线小城市,爱情都并不难,你只要会玩手机,就能在各种社交软件找到你的柏拉图的爱情。
爱情是多么奢侈的东西,可遇而不可求。
寻找爱情的方式千千万,相亲只是其中一种而已,而且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
相亲,大家都是明码标价,所以更多的是冲着条件去相处的,硬碰硬,更像是找个异性合伙开公司,会权衡各种条件,唯独没有感情这一项,如果后期处出了感情,那你们俩就是天赐良缘。
相亲的两人压根儿没有什么情感基础,全靠后天的慢慢相处,处得来就结婚,处不来就分手。大家谁也不欠谁,所以,谁也不要耽误谁继续找寻爱情。
深圳相亲角靠谱吗?
靠谱,因为都是真实信息。。。
怎样才能在春节期间相亲成功?
相亲成功并不代表什么,现如今年代,两个人,看一眼,你有情,我有意,微信聊,交情深,没房没车也结婚。交情浅,有房有车不稀罕,拜拜找新欢。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