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人聊天室,疫情战胜后是否会出现宅文化这种新的文化现象

2023-04-07 20:16:03 50阅读

宅人聊天室,疫情战胜后是否会出现宅文化这种新的文化现象?

“宅文化”由来已久,我觉得疫情战胜后,“宅文化"会更加发扬光大,从内容到形式走向广义化和多元化。

一、鼠年正逢疫魔,全民被 迫“宅”家。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建国以来的一场非常战役,病毒来势之汹,疫情传播之烈,范围扩散之广,全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之大,堪称前所未有。

宅人聊天室,疫情战胜后是否会出现宅文化这种新的文化现象

于是,史无前例的全民“宅"家行动悄无声息地开始了。一时之间,全民皆是“宅一族”。因为到目前为止这是最有效的阻断病毒传播,减少人与人感染途径的方式,不出门,不走亲,不宴请……老老实实“宅”家,为国为民作贡献!一场疫情,完全改变了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方式,预料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宅文化”之前世今生,引领网络消费文化。

1、日本是起源地

“宅”这个名词起源于日本,是“御宅族”的缩略,最早是由日本著名漫画家中森明夫1983年通过漫画作品提出的,主要描写那些对动漫等着迷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距离现在已有37年了。

后来“宅”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称呼。

“虽然我不富有,但在网络世界里,有温馨的家”。“宅文化"是随着动漫和计算机游戏的出现而诞生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动漫、夸张的电动玩具给予当时的孩子以强烈的感官刺激,逐渐把握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主导权。这些孩子长大后,面对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寻求真正能由自己的意志主导的世界。他们并不一定都是逃避现实,而是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日本一名社会学者认为,当今青年人在精神生活方面有比较高的欲求,归纳下来有6种欲求,即“共感欲求",“收集欲求”,“显示欲求”,“自律欲求”,“创作欲求”,“归属欲求”。当这些欲求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无法得到满足时,这些人更有可能成为“宅一族”。他们的想法看似稀奇古怪,但并不一定是荒诞无稽的。

推动“宅文化”的是网络产业的迅猛发展。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余暇时间增加,各种与“宅文化”相关的产业也高速发展,据日本一研究所某一年的一次市场调查称,日本的电子游戏、动漫、追星、连环画等市场规模竟高达29O0亿日元。

2、“宅文化"相关产业的兴起,韩国、美国不仅仅是青少年,成年人也加入“宅一族"。

下面是韩国的一组数据,在发达的网络游戏产业的推动下,“宅一族”已成不断上升的趋势。

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2009年底的总结报告称,20O9年度韩国文化内容产业输出额预计达30亿美元,相比前一年增加25%。其中,最受“宅一族”欢迎的网络游戏产业输出额是15亿美元,居世界第二,占整个文化内容产业输出额的一半。

在美国,和电子游戏相关的产业一枝独秀,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年受经济危机影响,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取消了出门旅游计划,选择“宅”在家里玩游戏。

3、“宅文化”于上世纪8O年代末期传入中国大陆,发展更快更广。

“宅文化”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是其他东亚国家无法相比的,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的人数之多。典型的载体就是我们俗称的“80后”、“9O后”,有一天,他们的父辈“5O后”、“60后”突然间发现,自己唯一的宝贝不像他们当年一样在外面过群体生活,而是天天喜欢在家里,不愿出门,过年也不想走亲。

除了“8O后”、“9O后”,年龄层也呈上升趋势,一些中年人也参与进来,只是关注领域不同罢了。在相关领域方面,中国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迅速,已成规模。

三、“宅文化”背后的驱动力。

1、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着“宅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更喜欢“宅”在家里,沉迷于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中。尽管“宅文化”一兴起就频频遭到“与社会脱节”等各种指责,但“宅文化”在世界上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

足不出户,没有人打扰,也不用看人脸色,打开电脑,一切都有了……如今“宅文化”不仅引领着电影、动漫和网络文化的潮流,而且随着网上订餐(外卖)、快递等行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年人也加入了“宅一族”行列。

2、生活的压力,喧闹的外部环境促成“宅”的深入。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像中国,每年大学生毕业好几百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请看下图:

(往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趋势图)

(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率变化趋势图)

就业的压力,生活的压力,或工作不如意,高不成低不就,出行交通人满为患,马路成了行走的停车场,地铁挤得水泄不通,外面到处喧哗,促使很多人选择“宅”家。

3、个人兴趣爱好、性格使然。

“宅文化"充分尊重个性发展的需求,让生活更精彩。

在这一个尊重个性发展的时代,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贴上一样的标签,成为公众场合里口若悬河的演说家或是长袖善舞的公关达人。

有人喜欢简单,“宅文化”中的他们能通过网络订餐,比如饿了么,美团等服务解决各种一日三餐等繁琐事。

有人喜欢清静,能免受外界干扰,静静的一个人思考。

有人喜欢快捷,他们能一台电脑一根网线轻松了解天下资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轻松一点就可以。

有人喜欢自由,他们“宅”家能靠编辑、开网店、电子商务等工作自给自足。

“宅文化”促进了多元的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给社会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和巨大的财富价值,让社会生活更精彩。

四、“宅文化”在争议声中悄然兴起。

曾几何时,“宅男”“宅女”成了与社会脱节的代名词,饱受质疑,对一部分人来说,“宅”是“不洗漱不出门”和“只叫外卖”的代名词。“宅”是使生活颓废的一种逃避行为,“宅文化”是一种引导人们“宅”在家中的文化,使人远离交流,脱离社会。

对于青年一代的“宅文化”,不同年代的人看法明显不同。有部分中老年人认为,这些年轻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会让他们无法了解复杂的社会,不擅长同他人在事业上合作,更使得个人孤僻性格的滋生。认为他们是消极面对真实的社会,欠缺出外谋生的亲身体会。

存在即合理。把“宅文化”简单地看成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并不合适。真正的“宅一族”,都希望拥有独立思维和行为,走在时代前列,具有引领时尚潮流的作用。

随着民众思想的成熟和消费文化的提高,中国人在私人空间的建构方面也会不断前进,“宅男”、“宅女"现象就会普遍起来。只要引导得当,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五、“宅文化”是典型的现代化的产物,如何将积极性进一步发挥?

1、尊重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不要横加指责,所谓“不了解,就没有发言权”。年纪大的人从前生活在不发达的口耳交流时代,过着集体生活,如今现代化发展迅速,互联网普及,不需要过多户外的奔波,安坐家中就可以工作,时间利用更充分。

2、积极引导“宅一族”们,要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能在一个私人安静的环境下充分发挥创造力,促进互联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只要引导得当,一定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3、呼吁“宅一族"把握好“宅"的度,这次疫情中,全民“宅”家,有些人在家除了吃喝拉撒,几乎没下过床,晨昏颠倒,作息全部混乱,这样“宅”实在太过了。到时候,说不定肥胖的人会越来越多,生活还是要自律,要么不“宅",要“宅"就要做高级的“宅一族。”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您的阅读!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