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征婚启事,凤姐考上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
北京征婚启事,凤姐考上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
笑人不如人 ,当年嘲笑凤姐的人 ,说得最多就是丑人多作怪,人丑家穷就该老老实实生活。而凤姐不走寻常路,自称“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没有男孩子能在智商上超越我,所以只能用容貌来弥补……”加上她的夸张征婚启事迅速火遍全国,成了全民讥讽的对象。
如今在看凤姐 ,毫无背景 只身前往 美国 ,做过服务员 修脚妹 ,到现在考上了纽约市 立大学皇后学院,赴美国12年的凤姐也许确实靠勤奋逆转了人生道路,无论实情是不是如此,妥妥的 励志女!这也是以另一侧面鼓励了大家坚持不懈走自身挑选的人生之路。
那些喜欢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一辈子毫无建树;而那些被嘲笑之人,却往往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痛苦的泥淖里开出夺目的人生之花。
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被人歧视时,应该将其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当你努力变好时,自然而然的赞美声会随之而来。
历史上的歌舞片有什么?
在所有“舶来”的音乐体裁样式中,“opera”大约最令国人感到陌生隔阂。别的暂且不提,仅从“opera”被翻译成“歌剧”一事便可看出其中存在的误解。“opera”一词不仅原本并没有“歌剧”的意思(源出意大利语opus――“作品”的复数形式),而且就其真正的内涵而言,也绝不仅仅意味着“歌唱的(或带歌的)戏剧”。或许,opera的本来含义更接近“音乐戏剧”,但这又会与瓦格纳的“Musikdrama”(通译为乐剧)相混淆。无论如何,opera在中文语境中既已约定俗成被称为“歌剧”,我们对此当不必过份认真。毕竟,“名”与“实”,称呼与本质,并不是一码事。但是,中文里找不到opera的确切对等词这一事实提醒我们,“歌剧”是一门“异种”艺术样式,如想求得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可能需要我们双倍的努力和耐心。
歌剧的这种“异种禀性”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国歌剧事业的举步维艰。曾几何时,我国音乐界中对歌剧“民族化”的争论何其热烈,但最终却无法达成有说服力的结论;歌剧的发展与我国传统戏曲的关系似乎永远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也曾听到过一种论调,认为中国歌剧的关键是“宣叙调”问题的突破;还有许多人想当然地一概而论,西方歌剧重“乐”轻“戏”,戏剧价值很值得怀疑。而当上述(此外还有很多)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在理论上得到真正澄清时,我们的耳旁又斜杀出一个“程咬金”的声音:“音乐剧”正跃跃欲试登场亮相。“音乐剧”的商业效应和艺术魔力,冲击着我们原本并不成熟、并不稳固的音乐戏剧观念,因而歌剧究竟是什么,在当前似乎越发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另一方面,歌剧在所有重要的西方音乐体裁中,又是一个身份最为暧昧的“杂交”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真正有效地触及歌剧的本质。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音乐分析方法,大多是针对以器乐作品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工具模式,因而在面对歌剧音乐时,不是“文不对题”,就是“捉襟见肘”。“纯音乐”的耳朵所习惯寻找的,是音乐中的“有机统一”或“深层结构”,面对歌剧中伴随剧情的音乐进展,所感到的往往是茫然不知所措。反过来,持“纯戏剧”观念的人们也经常指责歌剧的惯例和手法没有生活根基,缺乏可信性。我们还时常听到一种大家都认可的说法――“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但其实,这种歌剧定义与其说它发人深思,不如说它妨碍我们进一步思索。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
《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继歌剧《白毛女》之后,我国的歌剧有了很大发展。并逐步向歌剧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等方面不断迈进。歌剧音乐也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国歌剧的成功经验方面作出了一些新的大胆的尝试,并出现了一大批以反映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为内容的优秀歌剧。其中一些歌剧选曲在全国人民中间广泛流传,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专业歌剧团体的建立和演出的“剧场化”,在继承革命歌剧革命传统的同时,出现了《王贵与李香香》(五幕,于村根据李季的原诗编剧,梁寒光作曲。1950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小二黑结婚》(五幕,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集体改编,田川、杨兰执笔,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作曲。1953年于北京首演)、《刘胡兰》(二幕,于村、海啸、卢肃、陈紫等改编。陈紫、茅沅、葛光锐等作曲。中央实验歌剧院1954年于北京首演)和《草原之歌》(六幕五场,任萍编剧,罗宗贤作曲,1955年中央实验歌剧院于北京首演)、《星星之火》(侣朋等编剧,李劫夫作曲)等。 1957年,中国剧协、中国音协联合召开了“新歌剧讨论会”,对1949年以来的当代歌剧发展进行了广泛地探讨,在此后的10年间又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如《红霞》(石汉编剧,张锐作曲,1957年首演)、《洪湖赤卫队》(竹本和、杨会召编剧,欧阳谦叔、张敬安作曲,1959年首演)、《哑姑泉》(张万一、张沛编剧,张沛、张文秀、李秉衡作曲,1959年首演)、《柯山红日》(陈其通编剧,庄映、陆明作曲,1959年首演)、《红珊瑚》
(赵忠、钟艺兵等编剧,王锡仁、胡士平作曲,1960年首演)、《窦娥冤》(侣朋根据关汉卿原作编剧,陈紫、杜宇作曲,1960年首演)、《刘三姐》(柳州市《刘三姐》剧本创作组创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汇演大会改编,1960年首演)、《江姐》(严肃根据长篇小说《红岩》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1964年首演)、《阿依古丽》(海啸编剧,石夫、乌斯满江作曲,1966年首演)等。
在中国歌剧史上,这10年是大丰收的10年。从宏观上看,这批歌剧在表现题材和内容上,比建国初期有了较大的开拓,在继承民族传统方面也有新的探索,成果是喜人。其中《红珊瑚》、《洪湖赤卫队》和《江姐》尤为突出,在社会上反响最大。 综观我国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歌剧,可以说我国的音乐工作者在这一领域里的探索和实验所取得的成绩和成功是十分喜人的,这些歌剧之所以成功,在音乐上最主要的经验就是突出了民族化和群众性。在歌剧音乐创作上,“民族化一直是重视和贯穿在歌剧创作的实践中并且是有成绩的”(梁寒光《歌剧民族化问题及其他》1961年11月《文汇报》)。安波也认为:“提倡民族化是与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想对立的,其对立之处,不在于要与不要外国的东西,而在于如何要法。„„如果能和民族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做到完全地恰当地统一,那么,这就是正确的要法.”(《关于新歌剧的提高问题》)我国五、六十年代的歌剧创作,基本上遵循了这一规律去进行的,那么多的歌剧唱段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就是因为这些唱段优美、流畅的旋律以及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并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心。
当历史进入到80年代前后,我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我国的歌剧艺术在经过“文革”10年的停顿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且在美学观念、创作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都经历了一场程度不同的变革。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在全国各地共上演了约200余部歌剧作品,其数量之多是惊人的。其中以《伤逝》(王泉、韩伟根据鲁迅同名小说编剧,施光南作曲)、《芳草心》(根据评弹和话剧《真情假意》改编,向彤、何兆华执笔,王祖皆、张卓娅作曲)、《火把节》(陆 编剧,金午、杨宝智作曲)、《第一百个新娘》(胡献廷、徐学达等编剧,王世光、蔡克翔作曲)、《原野》(万方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金湘作曲)、《情人》(刘文玉、鲁东勇编剧,雷雨声、杨余燕作曲)、《牛郎织女》(吴祖光所编诗剧,陈远林作曲)、《深宫欲海》(冯柏铭编剧,刘振球作曲)以及《仰天长啸》(郁文编剧,萧白作曲)、《山野里的游戏》(王廷松、徐立根编剧,李黎夫、彭川作曲)等。
还值得提出的是在80年代中出现的一部我国歌剧史上比较特别的“歌舞故事剧”——《搭错车》,以其进入万人体育馆的大胆之举和超千场的演出记录,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和反响,令人震惊。
1990年在湖南株州召开的“全国歌剧观摩演出”可以说是对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歌剧创作与表演的一次检阅和总结。这次观摩会中演出的15部歌剧,在题材的主旋律与多样化、在探索严肃大歌剧的新高度以及在音乐剧的创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其中《海篷花》(赵振胜、傅清泉编剧,郑兵作曲)、《桃花渡》(李静林、余清泉编剧,吕冰作曲)、《征婚启事》(邓海南编剧,冬林作曲)、《木棉花开了》(王鸿编剧,薛彪作曲)以及《人间自有真情在》(陈振华、姜述宝编剧,王猛作曲)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现代生活和时代风貌。而《从前有座山》(张林枝编剧,刘振球作曲)、《阿里郎》(余京连、金哲学等编剧,崔云明、安国敏、许元植、崔昌逵作曲)、《归去来》(丁小春编剧,徐占海作曲)以及《青稞王子》(栗粟、刘光弟编剧,林一、董秉常作曲)等则用现实主义手法来描写远古神话故事,并在结构、样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在探索严肃大歌剧的新高度方面,如《从前有座山》、《归去来》和《阿里郎》等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间自有真情在》、《海篷花》等则是十多年来音乐剧创作的一个总结。
综观80年代前后我国的歌剧音乐创作,在突出主旋律,站在时代高度和突出歌剧的音乐性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建国后歌剧创作的一个高峰,但是这些歌剧与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歌剧创作相比,还远不如其在人民群众中间的影响,原因应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当是作者对作品的时代精神的创造性与音乐语言和音调的创新问题以及在突出作品的个性等方面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还没有进行很好的精雕细刻,因此在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糙
一些大龄剩女的要求不高?
在当今社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单身男性远远要大于单身女性,按道理不应该有那么多大龄单身女性的,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大龄剩女依然很多。她们经常会说自己的要求不高,但真的是要求不高吗?我看未必如此。
我身边就有几个大龄剩女,她们和朋友聊天说自己要求并不高,而且表述都差不多。她们大多都是这样表述的,我也没什么要求,只要他对我好,有个正式的工作,人品好,长得不要太丑。但当真的有人给她们介绍符合这样标准的男生时,往往都是她们先看不上对方的。可见没要求是最高的要求,所谓的只要对我好,人品好就可以了也不是她们的真心话。
一些大龄剩女的要求不高,为什么找不到男朋友?我来谈谈我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我们都经常听说有的男生单身是因为他是直男癌,那相对的现实生活中也有直女癌。直女癌通常觉得女人是弱小的,男人就应该照顾她,例如买单由男人全权负责,厌恶AA制或女人买单,还有"男生的力气比女生大,所以你应该帮我拿包"。结婚之后住老公的房、用老公的钱,自己在家却啥也不干,还美其名曰: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
她们一是一边主张男女平等,却又主张男人应该从经济、生活、工作等各方面无条件照顾、容忍、谦让女人。简单地说,就是有困难男的上,有便宜女人占。说到底还是男女有别。第二,一边主张男女平等,一边对男女在道德上采取双重标准。
具体表现为,男人必须依然保持绅士风度,要温良恭俭让,而女人则不必再有半点“淑女风度”;女人的钱是女人的,男人的钱也是女人的,试问这样的女人谁敢要?
第二,一些性格比较内向腼腆的女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两性关系中,女性本来就比较矜持和被动,而性格腼腆内向的女生更不好意思与男生交往。
第三,事业型的女生。事业型的女生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没有时间去谈恋爱,也一直不把自己的终身大事放在心上,认为事业第一。当她们想脱单时,却发现没那么容易。一方面,自己经济各方面都非常好,她们也不愿意找经济能力等方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人,事实上,这样的女人一般男人也没驾驭不了。而更优秀的男人不是已婚,就是找年龄小一些的小姑娘。
第四,嘴上说要求不高,但实际上要求一大堆得女生。这样的女生也很常见,说的没啥要求,你给她介绍了,他说这不行那也不行的。自己身高158,却要求男方175以上。自己一个月2000多,却要求男生有正式编制的工作。所以成为剩女也就理所当然了。
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感谢大家关注、分享转发!
都发生了哪些有趣难忘的故事?
十年前,在网上,与一个叫玫瑰的女子聊的很投缘。
她只打字,不语音,不爱情。头像很漂亮,瓜子脸,明眸,高鼻,笑起来,嘴角上扬,那两片唇弯得就象初三初四的月牙儿,贝齿微露,很是迷人。
我在键盘上打字问她:头像是你本人吗?
他用打字回道:“是啊,怎么样?好看吗?”
我道:“很漂亮,长的象酒井法子。”
她道:“漂亮又有何用,一朵花看腻了也会生厌,我对我的容颜很自信,还是留不住他。你知道吗?他的那个情人,长的那个丑,那他也愿意,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鲜花再美再艳,花期也就那么长,也会凋零,一阵疾风吹过,残瓣就会随风飘散。
女人也如这花一般。你看行在街头的老妇人,弯腰驼背,白发苍苍,年轻时又何尝不是倾国倾城的美人?年迈了,老树皮似的脸,满是皱纹,看上一眼,有谁会看第二眼?”
这女人思想深遂,说话有见地,忽然有种想见她一面的冲动,对她道:“能见你一面吗?你放心,我有家庭,还有个可爱的女儿,不会越雷池一步,只是与你谈的来而矣。”
她道:“来吧,我把地址发到你手机,不能成为恋人,做朋友也好。”
以是立秋时节,道两旁是一望无际的稻田,金色的稻穗低垂着头,有风拂过时,田中就掀起层层黄色的涟渏。
按导航提示,路东侧有个路口,下道约三公里,就到达目的地。这是条宽约三米水泥的水泥路,蜿蜒曲折的盘山而上。
在半山腰,路西有一片院落,四周是随着山势起伏的院墙,门楣上方悬着个牌匾,上书“蓝莓种植园”五个大字,铁笔银勾,一看就知是名家手笔。
大门紧闭,我下车扣门上的铁环,不一会,右首侧门“呀”的一声开启,从院内走出一个中年少妇,这少妇约三十二三岁年纪,生得眉目如画,身姿绰约。
她见了我,嘴角上扬,浅笑嫣然,道:“贵客临门,篷壁生辉,快请进。”
走进门,路的两侧满是蓝莓树,穿过蓝莓树林,听到流水声,山路忽的一转,银练似的河水飞珠溅玉,击打着河中的卵石,发出哗哗的声响。
一座木桥飞架南北,桥对面,是一栋二层别墅,红砖碧瓦,古朴中透着典雅。
房内却是欧式装修,豪华气派。我笑道:“这里好,没有尘世的喧嚣,繁华都市识有的,这里都有,电视,电脑,空调,手机一应俱全。”
她笑,很迷人的样子,道:“就缺一个老公,四处寻觅,却寻不到。”我对她道:“这要看缘份,一切随缘好了,不做作,不强求。”
她侧头看我,眉间掠过一丝哀怨,道:“你是饱汉子不知恶汉子饥。你有家庭,有妻子,有女儿,我一无所有,白天忙碌还好,到了晚上,碾转难眠,寂寞难耐。”
我道:“那你就喝酒,用寂寞下酒。”她道:“我天天饮些,还好。今晚咱俩共饮,可好。”
时值初秋,一轮满月挂在树巅,晚风拂柳,花香薰人。绕过一个小土丘,眼前豁然开朗,一座池塘呈现在眼前,塘内满是荷花,此刻花儿开得正艳。偶尔能吃到几声蛙叫。
塘旁,有个八角亭,飞檐环拱,造得甚是精巧,亭内有一桌两椅,桌上放着四样精致小菜,一瓶五粮液。
在亭中椅上坐定,她斟酒与我对酌,谈天谈地,谈人生,聊得很开心。不知觉,一瓶酒己经见底,她要去拿酒,我还有二分醒,道:“不喝了,再喝就醉了。”她站起身,向前迈步,脚下踉跄,我忙扶住她右臂,道:“我送你回房休息。”
她痴痴笑道:“好,回房继续喝。”将她送了房间,服伺她睡下,刚要转身出去,她道:“你别走,你别走,陪我。”
我回头看她,她说的大概是梦话。重又坐在床头,只见她笑生双靥,一定做着美梦,忍不住低头吻了一下她的双唇,她侧过头,脸上依旧含笑。
第二日,她问:“我酒后失态了罢?”我道:“没有,你很好,是我不好。”她道:“怎么?”
我道:“那晚,我在你唇间吻了一下,犯了色戒。”她格格一声,笑了出来,道:“你真逗,你又不是和尚,持什么戒?还色戒,你戒色,我家嫂子还不跟你急?”
她道:“有个哥,高兴还来不及,怎么哭?我呀,有个毛病,喜极就会落泪。”
我道:“我小时候,就希望有个妹妹,我这人,性格内向,若是有个妹妹在我身边,我不知道有多开心呢?”
她笑道:“好,从今天起,我是你妹,你是我哥,咱们有福同享,有难共担。”
她问:“若是你没成家,我要做你妻子,你娶我不娶?”我道:“这么个美人,秀色可餐,我若不娶,不真的成了和尚。”
她哈哈大笑,忽然,眼角滑过两滴清泪,她忙转身伸衣袖拭泪。我问:“怎么哭了?”
她道:“有个哥,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么哭,我呀,有个毛病,喜极就会落泪。”
她立在一株柳树之下,将一支玉笛放在唇边,吹奏起来,是《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调,婉转,幽怨,带着些许无奈。
刘冠廷身高体重?
身高:179CM 体重:75KG。
刘冠廷,1988年11月11日出生于台湾省屏东县,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戏剧系,中国台湾男演员。
2014年,参演都市情感剧《征婚启事》,从而进入演艺圈。
2015年,出演家庭剧《长不大的爸爸》。2016年,主演惊悚推理剧《姜老师,你谈过恋爱吗?》。
2017年,主演都市情感轻喜剧《花甲男孩转大人》,他更凭借该剧获得第53届台湾电视金钟奖戏剧节目男配角奖。
2018年,主演的喜剧片《花甲大人转男孩》上映。
2019年,主演剧情片《阳光普照》,他也凭借该片获得第5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
2020年,主演的奇幻爱情片《消失的情人节》和喜剧片《同学麦娜丝》先后上映;同年,出演爱情喜剧片《腿》。
2021年,主演的都市职场剧《火神的眼泪》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