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文化常识(你见过最震惊的民俗文化是什么)
婚礼文化常识,你见过最震惊的民俗文化是什么?
那必须是婚闹了。闹的毫无底线。
法国汉学家葛兰言曾在《古代中国的节庆和歌谣》中提到:" 过年是交配的时间。" 而腊月则是操办喜事的高峰期。
刚刚从用力过猛的年会,以及过分密集的春节酒局中绝地求生的小李,又马不停蹄地投身到一场更巨大的荒谬之中:
" 当天的迎亲队伍十分壮观,一行人浩浩荡荡,踏得马路尘土飞扬。新娘和新郎的胸前显挂着写有 " 奸夫 "、" 淫妇 " 的纸板,在十来个亲戚或邻居的督促下,喊着下流的口号。稍有不从,便要受皮肉之苦。就像一场发生在 21 世纪的‘斗地主’。
刚刚紧走几步,新郎新娘在簇拥下终于来到了婚房。喝嗨得六亲不认的亲朋好友,已经手持道具等在一旁,朦胧的酒眼里再次焕发出光芒。"
丨湖南邵阳,新娘新郎挂着 " 奸夫 "、" 淫妇 " 的挂牌游街示众。
丨新郎新娘被人驱赶着,腰缠彩带拉一辆桑塔纳花车绕县城走上一遭,稍有懈怠,即被亲友用鞭炮催促,新人被炸得呲牙咧嘴,满头大汗。
这并非孤例。在搜索引擎输入 " 闹婚 ",出来的新闻可以说是卷帙浩繁,而新近的一则来自江苏盐城。
事情发生在刚刚过去的戊戌年腊月的某个傍晚,第二天," 公公在婚宴上冲上台强吻儿媳妇 " 的小爱情在各大朋友圈播放了 300 多遍。
公公的力比多(精神分析学里的性力)在闹婚环节中得到释放,事后他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亲吻只是借位表演。表面上这些象征性的背呀、抱呀、搂呀都有,习俗就是这样,但不能闹得出格。"
丨湖北武汉," 闹婚礼 " 的村民逼公公背儿媳,公公头上戴着写有 " 扒灰佬 " 的纸帽子。" 扒灰 " 一词来源于古代,指公公与儿媳通奸的现象,如今专用来调笑新婚媳妇和公公。
丨四川内江一街道上,新郎父亲被打扮成 " 高级烧火佬 " 游街示众。
一、闹洞房生存手册:欢迎来到成人世界
屏幕前的观众忍不住问:闹婚的陋俗到底有完没完。而答案往往是残忍的。这项存在了数千年的内隐文化,恐怕难以在朝夕间驱除干净。
纵观整个中国婚俗发展史," 闹婚 " 源于黄帝时期,几乎和华夏文明同步出现。后来又被作为婚礼中的重要程序,在南北朝时期被固定下来。
丨吃苹果、喝交杯酒,这些简单的游戏都是流传下来的婚礼环节。
丨中国的交杯酒从 " 交杯合卺 " 演绎而来,象征着两人连成一体,表示性关系的确立。
它的生成和构建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当时,盲婚哑嫁是常态,素未谋面又毫无性经验的新婚男女,进入到洞房,就像进入了一片知识的荒原。
于是,作为 " 过来人 " 的三姑六婆、叔伯兄弟便主动肩负起 " 传道,授业,解惑 " 的责任," 闹洞房 " 则成了无数代新人的性启蒙公开课。
丨 1981 年,西安,亲友在偷看 " 闹洞房 "。
时人巧借 " 驱恶鬼 " 之名,以 " 人不闹,鬼就来闹了 " 的隐晦借口,对新人行之以 " 性教育之事 "。平日里被视为禁忌的 " 性 ",在这一天可以名正言顺地摆上台面。
据《民国十八年 · 合江县志》记载,婚礼当天,闹洞房的人无辈分尊卑之分,往往肆意而为,男女老少齐聚一堂,相互分享自己珍藏多年的黄段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丨洞房花烛夜,年轻小伙、姑娘、大嫂、小孩在窗前 " 听门 ",得几句新婚夫妇的 " 悄悄话 " 逗趣。有时甚至扯破窗纸,点个辣椒烟火塞进门洞,搅得新人不得安眠。
若抛开个人隐私不谈,这场原始粗暴的 " 突击训练 ",由于教育形式催人 " 直面人生 ",效果往往很不错:
约定俗成的性游戏,一举拉近了新人之间的距离,扫荡掉二人对性的神秘感和负罪感,迫使他们进入到夫妻角色之中。加上洞房的装饰物多为红色,伴着箫声和随风摇曳的花烛灯影,人对性的追求一下子便被激发出来。
丨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说:" 性压抑可以在性游戏中找到发泄口,而闹婚中的各种游戏,都是具有性的倾向的。" 图为新婚夫妻进行 " 吃香蕉 " 的闹婚游戏。
丨闹婚游戏:" 钱藏哪了 "。
二、变味的成人游戏
随着时间的发展," 闹洞房 " 的习俗像大篷车一样,在南北流窜,各地之间互相汲取。
除了充当着 " 亲密关系的润滑剂 " 之外," 闹婚 " 游戏还衍生出耐人寻味的性意味。
丨 " 来跟嫂子合个影 "
据《汉书 · 地理志下》的一段记载," 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取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 大意是,有客人来,新郎让老婆服侍他睡觉。结婚当天,男女之间并不介意这样的事,反倒觉得很光荣。
早在东汉末年,哲学家仲长统便斥之为陋习:" 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礼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 简而言之,这种风气简直污得奇诡。
丨新娘在婚礼上为男宾客点烟也是常见的闹婚手段,而点烟的方式五花八门,未必文明。
除此以外,玩得太过火的人们还闹出不少人命," 新郎被塞进柜子活活憋死 " 之类的婚礼事故也比比皆是。
为了保护新娘,明代衍生出 " 喜娘 " 一职,即今天所说的 " 职业伴娘 ",专门指点新娘的梳妆和洞房之事,又替新娘应对 " 闹婚者 " 的骚扰。至于 " 闹洞房 " 的宾客们,对此新俗也喜闻乐见,毕竟又多了一个下手的对象。
丨 " 摸老公 " 游戏
丨 " 骑大马 "
● ● ●
但性教育作为人类存续的刚需,没有什么力量能撼动它,即使在 " 存天理,灭人欲 " 的特殊时期,闹洞房也没有被消灭,反而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教育作用。
清代以后,闹洞房更是气象万千,衍生出文闹和武闹。
丨文闹:亲友们在新郎胸前挂上写有 " 因犯强奸罪判处徒刑一辈子 " 的字样,让新娘大声读出来寻开心。
丨武闹:山东日照,新郎被扒掉棉袄和外套、捆住手脚,在伴郎团的合力下被扔进大海。
康有为在逃奔日本期间,参加了华侨梁渭家的婚宴,期间即席出一趣题,请新娘和新郎分别在 " 司月二大 "、" 旦牛住了 " 八个字上各加一笔。新娘新郎只好握笔遵命。随后康有为又令二人齐声读出。新郎新娘两颊绯红,难于启齿。康有为只好代为朗读:" 同用工夫,早生佳子 "。
但在洞房夜吟诗作赋的只是少数。本着能动手就不动口的原则,武闹更能搅动气氛。
现今西北部分地区仍保留着 " 打女婿 " 的习俗。新婚之夜,亲友毕集," 以竹子杖打女婿为乐 ",但并不 " 真打 ",只是象征性地敲打几下,提醒新郎要爱惜老婆。
丨事实上,西方也有闹婚传统,最常见的是新娘向宾客抛吊带袜以示祝福。而酩酊大醉的男宾客们往往等不及,会 " 自己动手 "。后来,有聪明的新娘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向女士们抛花束的仪式,代替掉原来的抛吊带袜。
三、" 它很荒谬,其实跟婚姻没什么关系 "
时间来到 21 世纪,国人谈论性的方式正在改变,人们能轻易地从 91porn,或是折了两次的情色杂志中获得启蒙。简单粗暴地把 " 性教育 " 等同于 " 交配教育 " 的人也越来越少。
而这些早已失去原本意义的闹婚游戏,却看不出任何消停的迹象,甚至以一种传统的姿态变本加厉。?
2012 年至 2016 年期间,全国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婚闹新闻高达 142 例,其中包括山东泰安伴娘被伴郎猥亵事件。而来自遵义的新郎官小夏,被 3 名闹婚的发小捆绑住手脚,最后因意外导致十级伤残——在人生的特定时刻,事故发生得像一场不可抗拒的玩笑。
而据网易数独的统计显示,全国多数婚闹事件的受害者,大部分为新郎,其次是伴郎或伴娘,最后是新娘与双方父母。?
丨山东,一新郎被扒得只剩一条内裤,亲友团将其用胶带绑在公交站牌上。
丨江西九江,一位新郎 " 男扮女装 " 身穿红色亮眼内衣裤,用两只苹果扮 " 爆乳 ",拉着板车接新娘。
丨山东省潍坊市,一名新郎被众人捆绑在了电线杆上。
丨河南省许昌市,新郎官被逼反串,身穿女性内衣进行闹婚恶搞 。
丨陕西省安康市,新郎被彩喷打成 " 前看是血人,后看像雪人 " 的模样。
丨山东日照,新郎身穿红内衣,在亲友团指挥下,进行匍匐前进、潜水、游泳、翻滚等动作。
丨陕西安康,众亲朋好友手持彩喷和装上颜料的水枪,对准新娘和伴娘 " 开炮 "。
丨就连双方父母,都逃不过被闹婚的命运。
丨河南省洛阳市,双方亲属被 " 隆重打扮 ",为婚礼增加快乐气氛。
而根据近五年的新闻,山东、云南、河南、陕西和广东的闹婚风气最盛。其他省份如四川、湖北和山西的奇葩事件也时而见诸新闻。
因为在这些地方,亲朋好友的意见在婚礼筹备中显得十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迎亲怪俗往往被后辈传续下去。
丨在 " 婚闹重灾区 " 云南大理,警示市民禁止不文明闹婚的告示牌。
" 高中生物课本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从没想过会以这种方式结婚,但我没得选。"
" 我若是有日本丈夫志节的话,早该切腹了。"
在强大的现实引力面前,大部分经历闹婚的年轻夫妻最终都会妥协,尽管大多数人对充满性暗示的游戏不情不愿——只是碍于场面和气氛,忍声吞气,将闹婚进行到底。
而随着话语权和无礼要求的不断加码,夫妻二人往往什么都不剩。
丨众人喊着 " 不是冤家不碰头 ",把新婚夫妻的脸撞到一起。
就连华人导演李安也坦诚,电影《喜宴》里的情节近乎于他 " 结婚实况的翻版 ":" 我一直觉得喜宴很荒谬、很假,它是一种社会表态的仪式,其实跟婚姻没什么关系。"
影片结尾,目送着最后一位客人的背影逐渐远去,新娘靠在新郎的肩头,仿佛打了一场世纪硬仗。
丨《喜宴》中,亲友要求新郎伟同蒙着眼吃掉新娘葳葳胸前的水果。
● ● ●
在沸沸扬扬的婚闹丑闻之下," 职业伴娘 " 应运而生,而在数字文明的技术加持下,有人则走得更远。
" 新郎的老婆,只有新郎本人才可以看到 …… 在其他人眼里,新郎只是一个人穿着很正式的燕尾服,头戴 VR 设备,面对一团空气,傻戳戳地站在教堂里。"
这是一场 " 二次元 VR 婚礼 ",整个仪式看起来很诡异。不过,新郎说:" 这样,就没有人闹婚了 "。
结婚报日的风俗?
选择结婚吉日,凝聚了夫妻感情,会成为家庭重要节日。所以人都希望能入乡随俗,选个良辰吉日。很多人风俗上喜欢翻黄历书择日,看到吉神一大堆就以为是黄道吉日,高兴得很。对于结婚,不但日子时辰重要,年份月份的选择同样重要。结婚的吉日选择不仅仅是风俗习惯,还需要专业的知识。那么,民俗选择结婚吉日的风俗有哪些呢?
1.选择润年润月。中国人对结婚日期的挑选颇为看重,并且非常讲究“润月”、“润年”之说,即每隔两、三年便会出现一个润年,即该年有两个“立春”,一个“润月”。选择结婚吉日,最好在有润月的年份。
2.避开三七九。三吉日最好避免在农历的三月、七月和九月,因这三个月份分别适逢“清明”、“盂兰”和“重公”,均为传统的“鬼节”,不宜办喜事。而在月初圆的“中秋节”月份,即农历八月是最适合办婚礼的月份。
3.避开三娘煞。相传月老不为三娘牵红线,使她不能出嫁。基于报复心理,三娘喜与月老作对,专门破坏新人之喜事,故每月的三娘煞之日,即初三、初七、十三、十八、廿二及廿七,不宜结婚。
4.嫁娶择日法。婚姻嫁娶的择日原则是,以新娘方的出生日期为主,并参考男方及其他人的出生日期,俗话说:“子靠出生时,女靠行嫁年”。所以若是把此原则颠倒或不顾,将会导致婚后的婚姻出现问题,甚至离婚;反之,则大吉利是。
5.不选父母生辰。在传统习惯中,父母生辰不应与结婚吉日相同,其实只是指父母生日的正日不宜嫁娶,在该月份内结婚却绝对适宜。
6.真正婚嫁日。如果你决定将注册与结婚仪式的日期分开,最好这两天都是择日行事。如要取舍的话,便应以进行迎亲及摆酒的传统礼仪当日为准,选在吉日举行,因为中国传统始终视这天为真正婚嫁日。
7.良辰吉日计法。有些人认为还应该有更严格的良辰吉时计算方法,即用男、女双方的出生日期时间推算出最吉利的婚嫁时日。不过这种做法相当繁琐,更多人宁愿去看黄历选日子,或听研究周易之人的建议。
8.要考虑双方工作、学习的实际。如果一方正在业余时间读书,应避开紧张的复习考试日期;如果一方正夜以继日地投身于单位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对方就要耐心地等待一段时间,待得捷报传来之时再择“吉日”。
9.要考虑双方家庭的实际。选择“吉日”,需兼顾双方老人和亲朋好友都有时间参加,都能目睹喜庆和谐的场面。
10.要考虑双方的身体状况。如果一方身体暂时不适,或者生病,最好不要急于安排婚事,而要及时诊治,恢复健康再作商议。否则可能会影响新生活的和谐,也容易加重身体的病情。结婚日期要避开女方的月经期,女方不能羞于启齿。选“吉日”时,男方要特别注意倾听女方的意见。
中华民族有那些优良的传统礼仪?
就八个字:
忠孝仁义 礼仪廉耻。
其他都是这八个字延伸而来的。
具体如下: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 、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 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 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 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 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 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 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 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 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 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 在,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 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 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 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 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 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 。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 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 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 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 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 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 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
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 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 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 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 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四、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 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 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 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 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 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 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 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 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 ,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 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 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
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 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 ,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 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 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 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我想问在婚庆这个行业工作?
您好,婚庆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很多人在未进入这个行业前,觉得它仅仅是个为新人筹备策划婚礼的行业,但作为已拥有15年婚礼服务经验的我们来说,要成为一个全方位优秀的婚庆行业人员,您必须吸取丰富的婚礼文化知识,拥有丰富的婚礼服务经验,有良好的责任心和执行力,并具有一定的美术设计功底和抗压能力,这样才能为顾客做好每一场婚礼,如果您只是一时兴起,进入这个行业您肯定会感到困难重重,并很难接受每一次婚礼现场无形的压力,所以在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请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衡量自己的个人能力是否适合这个行业,否则力不从心会事倍功半,当然,如果您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婚礼服务工作人员,待遇肯定是非常高的,因为具有丰富经验且素质良好全面的工作者在这个行业是稀缺资源,所谓的全面经验应该是同时拥有婚礼服务销售咨询、策划设计、现场执行的系列工作经验,并兼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如果您在这个行业从业多年,自身的各方面素质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欢迎您迎接这个行业的挑战!
新婚回门的习俗是怎么回事?
中国民间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每一个地方都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习俗。虽然差别万千,但有一点还是具有共性的,即新娘结婚后不久的“回门”。
回门,就是在结婚两三天的时候,新婚夫妇一起去女方娘家探亲(有的地方是在结婚第二天回娘家,有的则是在第三天)。这种风俗在古代叫“归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
据一些史实资料显示,新娘结婚三天后回门这个习俗,从战国时期便已有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么这个习俗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女人新婚之后第一次回娘家,有一定的规矩。
在大部分地区,回门一般是当天即返回男方家中,不留娘家过夜。当然也有过夜的,但也要注意不能同睡一房。当然,在现代社会中已没有这种讲究了。
回门自然要带上“回门礼”,这个在许多地方也有不同的习俗,但一般都是以老人喜欢的为主。比如烟、酒、糖、保健品之类,还有些地方会带上一只公鸡,取“吉祥如意”之意。
不过需注意,不管回门礼中带鸡还是带鱼,要带双数而非单数,因为婚后已是两人,要出双入对,单数在这个时候就不吉利了。
回门一般是在上午十点之前出发,自己要根据路途安排好时间。
去到岳家后,姑爷就要注意称呼要改了,新娘叫啥姑爷就得跟着叫啥。
岳家一般会在中午时分准备“回门宴”,参宴者均为娘家内亲。这个时候席位座次也会有讲究,一般来说姑爷肯定是要坐在上席的,岳家会专门安排内亲长辈在旁陪饮。
在宴席将结束时,岳父会亲自为女婿端上一碗面,一般里面还会有荷包蛋。
在有些地方还会有搅面礼,就是将面放在面前拿筷子搅动却一口不吃,也不说话,无论岳父怎么说都只管搅面,这个时候岳父就会拿出红包。如果姑爷认为红包太小,还会再继续搅面,岳父就会继续拿出第二个红包,直到姑爷认为可以了才会吃面。
而在现代社会中,搅面礼这一套也渐渐不兴了,一般都是化繁从简,在将走之时才会给姑爷送上红包。
宴罢,姑爷不要急着走,陪着岳父母及一众内亲拍拍闲话,以此来增进了解。这个时候,那些性格好口才好的正好也可以发挥下特长,哄哄老人家开心。
待时间差不多时,就与新嫁娘一起告辞,也可以趁机主动邀请娘家人来家中做客。
在有讲究的大家族,岳父母会借机教育小夫妇如何生活,包括互相包容,孝敬公婆,和睦邻里,善待亲友,勤劳节俭等。
其实,“回娘家”在古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只能在娘家做。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女子通常足不出户,社会地位非常低下,缺乏独立性,多依附男子生活。因而,女子的贞洁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女子出嫁之前,是没有性生活的。这就导致女子在新婚之夜的性生活方面表现出羞涩,恐惧和无助。
闺女回娘家之后,可以小住数日,将自己在新婚之夜的经历向母亲倾诉,母女坦诚交流。当然,很多时候都是母亲主动探问和指导。这对女儿未来夫妻生活也有很多益处。
在中国古代,人们崇尚“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道理。女子出嫁了,就很难有机会继续回娘家久待了。因此,“回门”无疑是给了女子一个名正言顺的回家机会,也缓解了她未来的思念之情。
时代在发展,婚俗在变化,但是回门这种传统形式却一直延续下来,说明了它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这也体现了一对夫妻的形成,对两家人的巨大影响。
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时间的推移,现在有的地方已经将“三天回门”改为“五天”或者是“七天”。其实到底是几天回门并不重要,毕竟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习俗是为人们更好的生活而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