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风俗文化发展的建议(农村这些讲究你知道多少)

2023-01-22 04:35:04 76阅读

对传统风俗文化发展的建议,农村这些讲究你知道多少?

马上就要过春节了,大家已经买好回家的票了吗?回到家里,免不了长辈的一顿叨扰,他们总以过来人的口吻教育你,让你少走些弯路。在他们口中,还时不时蹦出一些俗语,让你听着云里雾里的,虽讲的是小智慧,但透露出来的全是大道理。

今天,小编就来介绍一句和春节有关的俗语,是这么说的:正月不理发,腊月不搬家。这句话你肯定从长辈的口中听说过,但没去深究是什么意思,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吧。

这俗语出自农村地区,在那里生活的人对风水、运势、人情都特别讲究,还有很多的忌讳,而正月理发,就是其中的一种。俗语的上半句意思,说出来有点恐怖,讲的是正月剪头发的话,会害死舅舅。这确实有点吓人,看上去就是封建迷信,其实不然,它是有历史可循的。

一个事物不可能会凭空出现,俗语也是这样,一定有追寻的依据。在清军入关后,为了统一文化,朝廷发布旨令,要求所有的披发中原人,必需剃发挽起。而那些不从的人,则被批判成前朝乱子,意为思旧,从而扣上谋反的罪名。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思旧便演变成了死舅。

俗语的下半句和风水有关,讲究家人的运势。其实不管什么时候搬家,都要慎重考虑,当你到了一个新环境,有很多东西需要去适应。如果是寒冬腊月搬,天气寒冷,手都不愿意伸出来,更别说是搬家了。而且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就开始,一边是过年,一边是搬家,难免会忙不过来。

新年就要有新的气象,如果起了搬家的头,那么就暗示这一年都将漂泊不定。从农历的选时辰来看,一月通常是犯太岁、不宜搬家。当然,这些都有一定的迷信意味,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但人人都讲究讨个好彩头,心里顺畅了,行动才会顺利呀。

对传统风俗文化发展的建议(农村这些讲究你知道多少)

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怎么看?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被继承,但是现代人似乎走偏了,很多人甚至抛弃了传统文化,导致了一系列不应该出现的社会问题。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一个“仁”字,提倡“仁者爱人”,同时也提倡“百善孝为先”,反观当代社会,许多人能够赡养老人就不错了,让他们孝顺老人,比登天都难。一些人认为老人没什么用处了,成为了家庭的负担,更有甚者,随意辱骂老人,给老人脸色看。这些不孝之人最没有良心了,对自己父母不好的人,还能指望他们对别人好吗?

我国一部分传统文化在极速地衰落,比如戏曲艺术,诗词曲赋。都说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可是年轻人啊,几乎没有喜欢京剧的,更别说买票进剧场看京戏了。现代人只会买票看一些所谓的大片,这些没有营养的电影怎能够和优美的戏曲相提并论呢!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唐诗宋词,属于艺术珍品。可悲的是,现代人不仅不尊重唐诗宋词,还特别贬低现在的旧体诗诗人。他们看都不看一眼,就说现代人写的古诗词是垃圾。这些人总是带着偏见去看待问题,很多人都是人云亦云。诗词的读者越来越少了,导致了诗词的衰落。

书法和绘画亦属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旧火爆,因为这两种艺术形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没有衰落。但是现代书法似乎走偏了,很多人为了出名,走上了书法的不归路,字越写越丑,还讽刺别人不懂艺术。很多人觉得出名太难了,就剑走偏锋,所以当代谁擅于表演谁就容易出名,故而吼书、射墨一炮走红。

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只是流于形式,比如喜欢穿汉服却没有一点文化底蕴,喜欢诗词却不懂平仄韵律,喜欢书法却不临古帖等等。在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被边缘化了。新思想淘汰传统观念,这正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谁也无法阻挡。

想从头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国学?

国学的范畴是非常宽泛的,它可以是茶;可以是香;可以是传统服饰;可以是传统美食;可以是传统的节日习俗;可以是古乐;可以是经典诵读……它就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心之向往时,你已经开始在学习啦!

也可以关注我呀,我会带你走进有趣有料的传统文化[耶][耶][耶]

请用一种文化特色?

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我的家乡——红军之乡!

一、红军文化

巴中,红色文化独具特色。曾经的中国第二大苏区,拥有12万优秀儿女参加红军,4万巴中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二、民俗文化

古老的民间文艺——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又名“锣鼓草”,在薅包谷(玉米)草时由上下歌郎击鼓鸣包锣演唱。薅草锣鼓是巴人留下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文艺。它的功能似“巴渝舞”为集体劳动时的“战地歌舞”。歌郎击锣鼓歌唱,参加集体劳作者评锣鼓节奏起“舞”达到以齐功力,调动劳作节奏,提高劳动效率之目的。歌郎演唱的内容丰富,从“金鸡开口”到“收工放鼓”再唱到“金鸡闭口”都有歌可唱。

唱出男女情的薅秧歌——薅秧歌。

巴中人薅秧时手杵一根竹棒,用右脚薅秧,一般为集体劳作,薅秧有唱薅秧歌之称。 薅秧歌词为七言,曲调由四个乐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曲调。都是一个人领唱,众人邦合。内容很少反映薅秧草质量,大部分为反映男女情。

民间“耍龙灯”——舞龙

舞龙,民间谓之“耍龙灯”,主要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龙的类型有:彩龙、火龙、水龙、板凳龙、草龙等五种,其中火龙最有特色。 耍火龙时要用烟火冲烧,民间谓之“烧花儿”,烧掉秽气。其花儿通常有纸花、竹筒花、牛欠花、生铁水花等。

巴中市的一大特色——山歌

山歌即在山野唱的歌。山歌是巴中市的一大特色,全市农村有丰富的山歌,从内容上看以情歌为主,其它内容的山歌为辅;从曲调上看有平腔和高腔两大类,但以平腔为多;从演唱形式上看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合(薅秧歌),以独唱为从。从山歌演唱形式看以对歌最有特色。即以问答形式的对答演唱。

巴渝舞

历代记载它的典籍史志颇多,对其起源也各说不一,但大多肯定它无论是在古战场,还是在民间乃至在宫廷都非常流行,在古代的军事、政治以及音乐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四川省巴中市申报的“巴中背二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

我们的一些传统为啥会慢慢的消失?

中国传统节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中华传统的食品文化.

*关于社会“西化”的现象与思考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而不衰,在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感的舞台,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瑰宝。不同季节,不同特色的传统节日,对于焕发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建设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代化、全球一体化高歌猛进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正视中国传统节日逐渐边缘化的尴尬。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频繁,西方文化包括节日文化不断进入中国,改变着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越来越受到我国年轻人的青睐,而我国的传统节日却受到了冷落,甚至越来越不感兴趣。特别是城市的年轻一代,过洋节成为理所当然的时尚,而对传统节日,许多年轻人不是不屑一顾就是压根不知道。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来说,这难道不让人悲哀吗?这种洋节文化冲击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象引起了世人的忧虑,担心发展下去会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削弱民族精神。拯救我们的传统节日,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留住我们的文化之根,已经迫在眉睫。其实,一些有识之士早已经清醒认识到传统节日式微的问题,并为此大声疾呼,但由于没有上升到全民意识,国家意识,往往不能产生实质影响。

出现强化洋节文化,弱化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原因:一是当代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不够了解,缺乏认同感;二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新不够,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缺乏文化内涵,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三是年轻人好奇心强,赶时髦,爱模仿,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四是西方节日文化人情味浓,个性化强,对年轻人有吸引力;五是各级对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吹捧主要是“追新”,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与腐朽的代表,阻碍社会发展,但简单地把传统文化归之为“封建、迷信、落后”,是十分片面的。面对传统并不等于只看过去,而是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能够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容,诸如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民族特征、有号召力的人物等。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传统与现代有着血肉联系,如果现代人能主动地改造和吸收传统文化,使其实现自我更新,传统就不是包袱,而是财富。传统文化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养料,我们要承接而不是回归传统文

化,牢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阐发出全新的精神。如今,很多父母愿意花钱让孩子学英语,学音乐,却很少有人主动地让孩子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年轻

人对圣诞节、情人节趋之若鹜、对本国传统节日却日趋淡漠;学生们对古典诗词缺乏兴趣,英文书却常捧在手心。传承传统文化,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让一代一代的人自觉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任由文化传统断裂。之所以现在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谢教授认为主要是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错位,令年轻人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在政治文化、法律文化、道德观念等方面,中国有着稳定不变的内涵,人们在不知不觉地奉行

着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所谓的“西方文化”只是表层的、不完全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曲解了。试想一下,我们连身处其中的中国文化都不那么容易渗透,怎能轻言西方文化?对于保护传统文化,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理性认识。

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记忆和民族往事,集中展示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和精神传统,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是无论怎么强调都不算过分的。

对于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节日文化的优良传统,我在这里特别

摘录了来自田爱习的《关于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提案》中的几点建议: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节日文化建设。纳入领导工作议程,分工一名领导主管,责成有关部门落实,把搞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加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实施有力指导。

二、加大对中华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结合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各种传统节日,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中华节日文化的优良传统,展示各民族、各地区、各类节日文化的不同习俗,不同风格样式。使富有特色的节日活动登上舞台,进入广播电视,甚至进入电视台新年春节联欢晚会,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强化节日文化的影响力。

三、提高节日文化质量。要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丰富节日文化活动内容,创造新颖的活动形式,抛弃陈旧、单调、落后的活动;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加节日文化内涵,突出个性化特点,赋于传统节日文化更多的现代意识和时代气息,增强节日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四、要认真处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既要看到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必然性,又要研究西方文化冲击和伤害中华文化的应对措施。对西方节日文化的认识要自觉,不能盲目,要分清良莠,去芜存菁,不能一概吸纳,也不要一概排斥。要将西方节日文化中的文明的、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吸纳进来,充实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兼容东西方文化,发展中华文化,做到中西结合,共存共融,促进中华节日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要将不断发展的中华节日文化推向世界,进一步丰富海外华人同胞的节日生活,以唤起他们思亲念乡之情,寄托中华民族情感。

五、建立激励机制。对节日活动开展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文明健康,广泛深入,群众满意的地区和单位,要给以表扬和奖励,对节日文化活动开展得好的做法和经验,要积极推广;对那些节日文化活动开展得不好,群众意见多的单位、地区要给以批评帮助,使其提高认识,引起重视,自觉引导群众开展好节日文化活动。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