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相关知识(阅读经典长知识对联)

2023-01-20 20:35:05 61阅读

对联相关知识,阅读经典长知识对联?

答案有:

上联:玉不琢不成器

下联:人不学不知道

上联:学如黄鹤习如鹊

下联:勤如羽翼奋如翅

上联:懒惰厌学难成器

下联:勤奋博学出状元

上联:自学好学勤学学而自用

下联:无思厌思废思思而无功

上联:振兴中华,扬民族文化

下联:勤于读书,显外校风采

上联:喜怒哀乐不知从何谈起

下联:爱恨情仇来自其中启迪

上联:四壁书香就着一壶清酒

下联:满园墨韵配上半盏酽茶

上联:吃鲍参翅肚让肠胃享受

下联:尝经史子集使脑筋充实

上联:遨游书海,与经典同行

下联:漫步书廊,与名书为伴

上联:博览群书成就伟大事业

下联:遨游书海铸造书香人生

上联:《简爱》磨练生存意志

下联:《复活》唤醒精神良知

上联:格物致知明世间沧桑事

下联:知礼笃学做外校读书人

上联:追求梦想,科学知识是路

下联:实现理想,勤奋读书为梯

上联:寻月望月怜月,月月迷醉

下联:读书赏书惜书,书书静心

对联相关知识(阅读经典长知识对联)

对联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对联的字数一定是单数,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三丶四声,下联是一丶二声。

你认为写对联应该注意些什么?

诚谢邀请。对联讲究的是合仄对偶。除了词句上对偶以外,我认为在意境上更要强调对偶。由于对联是一种特殊文艺形式,对联对的精不精妙,不在于词句如何华丽,而是上下联之间对偶的巧妙程度。过去有位何伯,他的文才非常高。然而他总是犯一个弊病,那就是,他总是把对联当成问答题来对。不管他对的是上联或者是下联,他总是顺着出联作的意境去说。对出的联,总是象一问一答。对联非得要反着出联者的意境去对吗?也不是。所谓对偶,就是意同事不同。用我们东北话来形容,就是穷对付。按照出联者的意境,给他一字不差的对付回去。同样字数,和他一个意思,却说的不是一种事物。这才是"对联"这种文艺形式,独特的魅力所在。此外,在仄韵上,尤其是尾仄,一定不能错。为什么强调上联不能平收,而下联一定要平收呢?这是为了附合自然规律,熟话说,瓦飞天高也终有落地的时候。这叫有地放矢。三四声代表下落,一二声代表平坡。上联为空,下联为地。您的作品再精美,再精妙,总不能永远悬在空中,不落地的时候吧。谢谢啊。

需要讲究的是什么呢?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对联?

什么是对联呢?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之体制极为灵活,可以为诗之庄重,可以为词之婉媚,亦可以为曲之谐趣。也可以为赋之爽畅。可以,咏物,写人,抒情,议事,论理,等等,还可以,写出一半【上联或者下联】,让别人对另外的一半,或者自出自对。所以现在很多人玩联。

在就是联律通则,特别是六要素

我们今天来学习联律通则之:对联六要素。

《联律通则》对对联六项基本要素予以完善、充实,作为楹联格律的“基本规则”。

(一)、“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这一规则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整体而言,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

在多分句的情况下,上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民国初期,复辟帝制的袁世凯死后,曾出现的一副“对联”:

袁世凯 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其实这就是拿对联,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的规则,以两句话字数不等,以讽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不仅字数相等,上下联,分句句数,而且每个分句的字数要相同。

如出句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能对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就像当初我们说好的三七分成,你现在却要四六分成。对不起,我选择性强,一诺千金,我不干。我们还三七分。

同样

出句两个六字句(12个字),对句三个四字句(12个字)。虽然字数相同,但是这样是不行的。对联,对联,讲究的就是对称美。

对联字数相等,还包含了,句数相同,每个分句的字数相同。

如:

三言

菜根香(下联)求对上联

苕酒酌

四言

名居五帝(上)求(下联)

功过三皇

五言

云深人不见【缘分真真】

曲雅我犹寻【云诗】

六言

众醉何妨独醒【云诗】=

世浊不改我清

七言

一鞭直捣黄龙府=【云诗】

众将同烹金賊尸

八言

赤壁鏖兵,权当亮剑z

荆州到手,备感舒心

九言

墨雨斗诗风,龙门会战=z

新朋和旧友,国庆联欢

柳舞长鞭,赶春风入巷【冰雪儿】

桃妆笑脸,等蝴蝶迎亲

十言

何陋之,一舍春光添富贵【老歌】

不庸也,百笺诗句现清高

非柳多情,总是风来牵扯【老歌】

若花无意,哪得蝶去缠绵

风剪柳,燕裁云,拼成妙句【老歌】

水调弦,山呈画,扮靓神州【云诗】

十一言

我自惜分阴,总有诗书未读z

心胸满百姓,却无名主可投

清风一缕,拂去心中烦恼事=【云诗】

淡酒几杯,斟来笺上两三诗【云诗】

时有清风来我府,无拘无束【老歌】

才无俗事困心间,有酒有诗【云诗】

十三言

空对窗,痴望月,无穷愁绪千般寂=z

频斟酒,狂赋诗,顷刻昏然半点安

十六言

【云诗雷情】

或桥洞,许瓦房,即高楼,纵别墅,能居便是;

挡雨风,没惊吓,承快乐,有爱情,再远当归。

十七言

微山湖

【云诗雷情】

何处清香引客来,且看十里红荷,千寻黄稻。

哪时俊杰受人赞,当数天皇太昊,铁道刘洪。

二十二言

出句:小雪时节,大雪纷纷,小大人踏雪,大对象寻梅,一前一后;(方留聚 河南三门峡)

对句:清风山寨,香风阵阵,清香酒薰风,香清茶起雾,不淡不浓【云诗】

二十三言

题长城

【云诗雷情】

起于山海,止于嘉峪,万里蜿蜒,听倦啦号角连天,嚎呼满地;

功在秦皇,劳在黎民,千年屹立,悟透了弱强后果,兴毁前因。

二十五言

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养一身淡雅,贪几晌清欢,此身莫为声名累;(李家孟 江西九江)

山上植梅,湖边伺鹤,得两个良朋,享半生惬意,谁个不将云水怜【云诗】

不论字数,句数,每个分句的字数,都相同。

二)、“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所谓“品”,就是类。

通则中使用的“对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涵义,

一是按现代汉语语法对词性的分类,(即名、动、形、代、数、量、副、介、连、助、叹、拟等),上下联对应的词或词组,其词性要相同而为成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二是上下联对应的字词,要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即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传统的对偶辞格而成对。

古人属对一般把字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与现代汉语语法词性的分类对照,所谓的“实字”都是名词,代词,量词等;“半实”是抽象名词;

“虚字(活)”是动词;“虚字(死)”是形容词;“助字”就是包括现在所说的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半虚”,除方位词外,还包括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

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符合二者之一者,均可成对。

我们以现代词性为主,讲解

例如,

夜静无人伤瘦雪~z

名形动名动形名

烛昏有泪惜红颜【云诗】

名形动名动形名

山自我来增七尺【白衣凌风】

名介代动动数量

云从手起退三分【云诗】

名介名动动数量

上下联词性都相同

(三)、“结构对应”,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结构对应即是:词组结构对应,句式对应,句子成分对应,三方面的要求。

结构对应即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名词偏正结构对名词偏正结构,动词偏正对动词偏正,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当然有的词性结构放宽,以后具体讲)。

句式对应即是:单句对单句,复句对复句,倒装句对倒装句等等。

句子成分对应即是: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状语对状语,定语对定语,补语对补语。(当然,单句试流水对,除外,因为上下句是一句话分做两句说。传统对格会具体讲)

例如:

山 自 我来 增 七尺【白衣凌风】

名 介 代动 动 数量

主谓 偏正

云 从 手起 退 三分【云诗】

名 介 名动 动 数量

主谓 偏正

山 自我来 增七尺【白衣凌风】

名 介代动 动数量

介宾 动补

云 从手起 退三分【云诗】

名 介名动 动数量

介宾 动补

句子成分

山 自我来 增 七尺【白衣凌风】

主 状语 谓 补语

云 从手起 退 三分【云诗】

主 状语 谓 补语

可以看出,上下联,词组结构,句子成分,一样的。

我们讲句子成分中举个一例

长亭 斟别 几多 泪=Z

形名 动名 数形 名

偏正 动宾 偏正

状语 谓宾 补语

劳雁 分飞 两处 愁

名名 形动 数量 名

并列 偏正 偏正

主语 谓语 补语

上下联,词组结构,句子成分,都不对。我之前说过,这是什么病?大家记得不?

对,偷换主语。出句主语是人物,隐藏了。对句主语是劳燕。

一纸 春情 花 解意==

偏正 偏正 动宾

偏正 主谓

善男 信女 爱 无边

偏正 偏正 动宾

并列 主谓

我们可以看出

这里上下联,小结钩没问题,但大结构错误

寒梅 雪坞 香 如故【雨竹】

偏正 偏正 动宾

傲骨 冰心 梦 依然(联友)

偏正 偏正 动宾

词组结构也没有问题,

大结构却不对

出句:寒梅在雪坞的意思

或者是到装,雪坞里的寒梅

对句,傲骨冰心是并列。

结构不对吧?

还有:登高望远,是连动,好多人对并列。

连动是两个动作,有先后,不能换位置

并列可以换。

这个对句四小结构相同,但是前四大结构,一个是偏正,一个是并列。这样是不对的。而且好多人犯这个错误。

(四)、“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句的语句节奏保持一致。节律,也称节奏、音步,即有规律的重复。

语句节奏的确定,既可以按“声律节奏”以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个节奏,如五七言律句均为奇数句,故每句的尾字为单字而占一个节奏;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定节奏点。

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

例如,“风云三尺剑”,按声律节奏为“风云/三尺/剑”,按语意节奏为“风云/三尺/剑”,二者是一致的。

再如,“于无声处听惊雷”,按声律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而按语意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二者是不一致的。

按语意节奏确定节奏点时,遇到不宜拆分的三字、四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

如:

云深/人/不见【缘分真真】

曲雅/我/犹寻【云诗】

去岁/桃花/犹在...小六

今朝/人面/难寻【云诗】

山 自我来 增 七尺【白衣凌风】

云 从手起 退 三分【云诗】

才近/山村/闻/酒好【清音】

不觉/大醉/惹/诗狂

清风/一缕,拂去/心中/烦恼/事=【云诗】

淡酒/几杯,斟来/笺上/两三/诗【云诗】

时有/清风/来/我府,无拘/无束【老歌】

才无/俗事/困/心间,有酒/有诗【云诗】

登黄鹤楼感怀

云诗雷情

初登/楼上,喜吟得/崔公/七律,李白/别诗,炳烈/长联,无数/古人/留/绝唱;

环望/八方,仰观到/鹦鹉/悬桥,马场/红馆,武船/军舰,万千/我辈/铸/丰碑。

可以看出,上下联,节奏都相同。

情似 花开 难 自已=

缘如 萍散 满心 酸

这个对句,后三节奏就不对。

(五)、“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相反。具体来讲,这一基本规则有三个层面上的含义。

一是,单句联及多句联的分句,一句之内的若干节奏点上要平仄交替;而上下联对应的节奏点上要平仄相反。

二是,多句联的各分句之句脚要平仄交替,一般情况下,其声调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

但,需要阐明的是,句脚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即所谓的“马蹄格”,不失为较佳的格式,但它绝不是唯一的,

例如,朱氏规则也是主要的格式之一,其特征是上联各句之句脚,除尾句收于仄声外,其余都是平声。

所以,对三句及三句以下的多句联而言,朱氏规则与马蹄格是相通的、统一的。

在楹联创作实践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变格格式,如三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仄平仄、平仄平;四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平仄平仄、仄平仄平等。

从总结楹联创作规律性的角度来讲,不管是马蹄格、朱氏规则,或其它变格形式,坚持“每句句脚之平仄形成音步递换”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共识的。

多分句联,联内各分句句脚二四六等双数位置平仄必须交替,分句句脚一三五等单数位置,平仄可以不论。但句脚平仄,上联不能出现三仄尾,下联不能出现三平尾。联内分句句脚平仄不能孤平。上下联各个分句句脚平仄必须相反。

三是,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虽然历史上出现过个别相反的例证,但从当代楹联创作实践看,这已形成一种最基本的定则。

例如

云深人不见【缘分真真】

平平平仄仄

曲雅我犹寻【云诗】

仄仄仄平平

去岁桃花犹在...小六

仄仄平平平仄

今朝人面难寻【云诗】

平平平仄平平

才近山村闻酒好【清音】

平仄平平平仄仄

不觉大醉惹诗狂

仄平仄仄仄平平(今音)

清风一缕,拂去心中烦恼事=【云诗】

平平 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淡酒几杯,斟来笺上两三诗【云诗】

仄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时有清风来我府,无拘无束【老歌】

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

才无俗事困心间,有酒有诗【云诗】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

登黄鹤楼感怀

云诗雷情

初登楼上,喜吟得崔公七律,李白别诗,炳烈长联,无数古人留绝唱;

平平平仄 仄平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

环望八方,仰观到鹦鹉悬桥,马场红馆,武船军舰,万千我辈铸丰碑。

平仄仄平 仄平仄平仄平平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可以看到。句子中二四六位置,平仄交替,上下联二四六位置平仄相反。

大家仔细看看多分句联,特别我标记的各个分句句脚。我们可以看出:联内各个分句的句脚,二四六位置,平仄也是交替。上下联各个分句句脚,平仄相反。

再看一个长联句脚

题长城

起于山海,止于嘉峪,万里蜿蜒,听倦啦号角连天,嚎呼满地;

功在秦皇,劳在黎民,千年屹立,悟透了弱强后果,兴毁前因。

上下联,黄色字是句脚

上联句脚:仄仄平平仄

下联句脚:平平仄仄平

句脚平仄相反。

重要事情再说一次

长联句脚,也要遵守马蹄韵,一般,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不能出现,三仄尾,三平尾。

(六)、“形对意联”,是指上下联之间形式上相对仗、意义上相关联。对联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是表达某种主题的工具和载体。首先,在形式上表现为上下联的“对举”。

对举,犹对偶;相对举出,互相村托。这种对举包括对应字词的类别一致及平仄的对立。

其次,在语意上,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景色、形象、思想、意境等,必须相关联,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为表现同一主题服务。否则,只是原始的、普通的对偶,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对联。

即使《声律启蒙》中的“天对地”、“雨对风”,也只是修辞材料的运用,都不能称其为对联。

“意义关联”,指上下联的句意要相关,不能各说各话。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指的是两句话要围绕同一个主题表达。

如果上下联不是围绕同一主题来表达,就会出现“意隔”。

【意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不统一于同一个主题,就是我们常说的“意隔”。意隔也是对联大忌之一。

举一个例子:

问:吃饭没?

答:上厕所。

这是答非所问,就是意隔。

问:吃饭没?

答1:正在吃。

答2:昨天吃过。

答3:吃了面条。

这些回答与问都统一于一个主题:吃饭。只不过回答的方式有所不同。

如果上下联不能出现景物不相容的状况,即“景隔”和“时隔”。

【景隔】:上下联的景物因其不符合事理逻辑而无法共存于同一个画面。

明月和云淡【联友】

疾风挟雨狂【联友】

出对句对举很工,格律无可挑剔。但是,因为月与雨难以同时出现,不合事理;且出句淡雅,暖色;对句狂躁,冷色。既不合事理逻辑,情感也不融洽,所以是“隔景”。

【时隔】:上下联的景物因其不符合时间逻辑而不能同时出现。

雨润桃花春色好=z

霜欺桐叶月光寒【联友】

出句是春景,喜悦之情;对句是秋景,愁闷之意。两个景季节相隔,而且情感也隔,这就是“时隔”。

景隔和时隔,因为往往造成逻辑混乱,致使上下联句意不明甚至立意矛盾。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意隔。

因此,判断对联是否景隔、时隔,不是只看字面是否没有关联,而是看句意是否有共同的主题,两句话是不是围绕同一主题展开。

3、情感相融。

对联的两句话,共同说明一个主题。所以,两句话所表达的情感,理所当然应该是一致的,融合的。

正对的情感相融,是自然的,因为正对是互补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说明同一个主题。如:

清联3、晋祠云陶洞 傅 山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上下联用名词性偏正词组相对,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道尽隐居生活恬静幽雅,悠闲自得的情致。

反对表面看来是句意相反,但是两句话所表达的情感却是交融的。

176、自 题 杨 芳

忌我何常非赏识;

欺人毕竟不英雄。

出句表对嫉妒者的豁达,对句表对弱小者的呵护。同表君子胸怀坦坦荡荡。一反一正,情感是相融。

所以,情感相融也是意联的标志之一。

而情感不能交融的出对句,则是意隔的。如:

明月和云淡【联友】

疾风挟雨狂【联友】

出句淡雅,对句悲愤,情感不融。是为意隔。

我们对句中怎么样才能避免,隔景,隔意,合掌呢?看我对句。

例如

又见青青柳==z

轻摇细细腰【云诗】

出句又看到青青的柳树。春天来了。心情也好,对句不明说心情好,却用柳树在扭腰,跳舞,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上下联形同流水,一气呵成。这样的流水对,不会隔,也不会合。

莫为墙上随风草(春风)

当作篱边傲雪梅【云诗】

不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选择关系流水对。同样的不隔,不合。

桃雨纷飞如蝶影【青青】

水弦清响似仙音【云诗】

出句桃花飞时如蝶影,对句溪水流时如仙音,

一个是视觉,一个是听觉。从两个方面,说一副山村晚春图,使画面有立体感。

清泉细听松荫下【云诗】=

篱菊漫闻酒醉时

出句听觉,对句嗅觉,出句地点,对句时间。

感官互补,时间空间互补,不会隔,也不会隔。也不会,换场景位置,也不会时间重复,也不会有时间差。

像这样的正对句,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你的对句,就永远不会隔,也不会合。

与世不言人所短;

临文期集古之长。(集兰亭序字)

这个句子都是是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不隔。

楼头风雨久听惯 【缘分真真】

笔下忧伤习已常【云诗】

这个出句是写景,对句写情,情景交融。也不会隔,更不会合。

找切入点,关联点。一般从出句后三切入,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呢?会怎么样?该怎么做?等等。来延伸,回答出来,对句思路,就出来了,然后选择物象,组织语言,练字。

上下联的关联点一般有:

①,上下联合成一个完整画面

静动互补,远近互补,大小面互补

看觉,听觉,嗅觉,触觉,互补。

如:

三五蹁跹蝶=【云诗】

百千七彩花

小草闻春伸颈看=z

黄莺见绿尽情歌

野渡舟横杨柳绿一一z

桥头琴止燕儿歌

映门淮水绿[古]

入目杏花香

惊见小桃三五点【青青】

忽听归燕婉和声

出句:庭前明月扶花影=z

对句:院外轻风拨柳弦

窗明山翠近==z

帘动杏香来

②,上景下情,

秋声随雁远【青青】

愁绪似潮升

看花犹似昨=【云诗】

奈尔已非亲

眼看春将尽=【云诗】

心愁你未归

③,上下联合成一个动人故事。

窗外久凝立=【云诗】

心中几欲敲

半载谋生路=【云诗】

一身轻重伤

落日孤帆远=【云诗】

街灯瘦影长

时有归帆驶过【云诗】=

始无书信传来

还持那把伞=【云诗】

久立断桥头

④,上下联从正反两个方面,说一个事理,或者说不通事物,不同态度。

缺盈有律窗前月【恋佩】

祸福无常世上人【云诗】

名似流云来复去=z

钱如浮沫有还无

窗鸟不啼兴废事=z

冰轮常顾喜忧人

文章不以厚薄论(名剑)

朋友唯凭诚信交

自去自来堂上燕(杜甫)

有开有落屋前花

姜尚封神多鬼话==z

唐僧拜佛尽妖人

⑤,上下联合成一个人的人生观。

知交乃石上流泉,松间明月z

大敌为尘凡利禄,庭庙功名

每从字里寻深味(三少)

不在人前道浅闻

与世不言人所短=(集)

出名莫耀己之长

无求便是安心法=(集)

多欲真为至病方

出句:不愿随流失本性=【云诗】

对句:甘于避世得清闲

⑥,上下联用统一种修辞手法。

知交乃石上流泉,松间明月z

大敌为尘凡利禄,庭庙功名

枝头月比秋霜冷z

心里愁如江水长

险峰欲倒浮云抱~z

斜日将沉巨浪擎

弹指风云八百里【扫冢人】

回眸日月五千年

早起莺儿河岸闹=【云诗】

初开桃妹望中羞

枫叶题词宫女怨【玫瑰】

桃花饰扇宿缘成

似海胸襟烦恼少【芮玉】

如莲体质世俗无【云诗】

⑦,上下联用同一种创作手法。

赤壁鏖兵,权当亮剑z

荆州到手,备感舒心

武汉夏天人捂汗【云诗】=

浏阳每夜梦留洋

日月同明,或昏或晓=

水山呈汖,有色有声

⑧,上下联用物象特有的意象相对

映雪梅花舒傲骨……z

擎天翠竹隐虚心【云诗】

襟怀一似山和海=【云诗】

品德犹如竹与梅

翠竹无心高亮节~z

柳枝有骨媚谀颜

残壁苍苔满==z

穷檐野雀欢【云诗】

昏鸦点点寒秋树=Z

羌笛声声凄晚霞【云诗】

⑨,上下联讲一个人,一件事。

和亲苍漠外=【云诗】

造福北方人

苦无一计退司马....雨

空有雄心复汉家

巧借东风烧赤壁==[小不点】

以联孙氏振刘家【云诗

一鞭直捣黄龙府=【云诗】

众将同烹金賊尸

过河卒是逼宫者…z

反槽马为保帅人

借酒浇愁别后事【云诗】=

邀君入梦彻宵心

⑩,上下联同一种逻辑关系

诗若题梅先有骨==z

心如少累且忘名

瘦因家久别=【云诗】

穷为账难收

欲看美景须登阁=【云诗】

想赋佳词多读书

春花纵美也零落=

秋月即圆仍破缺

初心守住方无欲

=俗累抛空才得闲【云诗】

宁做青山不媚骨=z

愿为百姓弃高官

再就是要注意,时间,空间互补,

色调统一。

不要隔时,隔景,隔意。

再就是,立意,谋片,布局,手法,技巧。等等,不是三言两语,一朝一夕,就可以弄懂的。

比如我整理对联讲义

联班分为五个学期

一,基础理论知识期【共十五讲】

单单开始前必须知道基础知识包含:什么是对联,对联起源,对联格律,什么是平仄,怎么分辨平仄,怎么分辨节奏,怎么分辨词性,怎么分辨结构,什么是句子成分,怎么分辨句子成分,句子前后逻辑关系,修辞手法,联律通则。联律通则又包含了六要素,传统对格,平仄放宽条例,词性放宽条例,对联禁忌。等等知识。

二,学习对句期【共十讲】

三,学习出句【共六讲】

四,学习成联【共十三讲】

五,诗钟,技巧联,无情对【共七讲】

这些知识一个星期一讲也得一年多时间,就算你悟透了所有知识,没三五年历练,也难出好的作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春联和对联有什么区别?

对联是美国,那么春联就是纽约。春联是对联中最强大的分类。

春联为迎春而写的,有时效性。对联皇帝朱元璋推广春联,以后每年过年都有贴春联的习俗。

贴春联的习俗影响了中国及周边地区。

韩国及满洲因为生产红纸成本高,春联用白纸写的。汉民族一般用红纸写的。

广东阳江那边,有用橙色纸写春联的。当地的造纸技术决定写春联用什么纸。

春联一般表达祝福,吉祥,期望等内容。

对联是个庞大的分类。根据《诗词格律》中的概括,从声律方面,对联有工对,宽对。

工对指的是诗联(亦称格律联),不拘平仄的宽对属于散联(非格律联)。

《联律通则》规定非常规对句可不受常规句式限制,这是不科学的。

《诗词格律》指出,“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尽管平仄合律,可不是对仗句,不视作对联文体。

对联可以是合律句,合律句不等于对联。

秋风吹不尽

平平平仄仄

总是玉关情

仄仄仄平平

尽管是诗律韵,马蹄韵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秋风”跟“总是”根本不对仗。

《诗词格律》里特别交待,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里,假如有一个对仗句,这首诗就是格律诗,没有对仗句,只能算合律的古风。

合律句不等于对仗句。因为格律诗首联和尾联只求合律,不需要对仗的。

福旺财旺运气旺

家兴人兴事业兴

“运气”对“事业”就是不拘平仄的例子,这是古人留下来的对联,有传承价值的。

一年好景同春到

四季财源顺时来

把“顺时”改“顺意”合平仄了,可对仗略差,不要以为随意改人家一两个字就了不起。

恭喜发财财到手

迎春接福福满堂

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到”“满”仄声对仄声,平仄不交替。

其实讲古代以《平水韵》定平仄,现代以普通话声调来定平仄。

美酒千盅辞旧岁

百花枝头闹新春

如果知道“头”字古时候读仄声的,那么这个对联平仄没问题,如果按普通话来读,就不一样了,普通话“头”字读平声。

过分强调平仄,是当今对联界的一大弊病。如观音山征联,合律句已经做到1000个,假如每一个参加征联活动的人,认为合律等于对仗,那么黄淦波准备10亿8000万出来奖励给参加观音山征联活动的人吧。

假如合平仄的句子达到10000个,黄淦波应准备108亿出来奖励了。

可“观音山”是风景区,不能卖掉去发展房地产,哪里拿的出108亿。

当然。老黄作茧自缚,被一场场官司累死,也是自作自受的。假如他能够认真学联,不相信所谓的对联学会,至少不会有那么多官司。

名题雁塔登金榜

猪拱华门报吉祥

这副春联,要看你从那个角度去看。如果懂平水韵,发现这个对联平仄没问题,拿普通话一读,“金”“吉”平声,平仄不对立不交替了。

所以,一些口头上强调平仄的人,根本不懂平仄,不懂语言变化的。《联律通则》只规定诗联要严格平仄,散联没这个要求。

无论是春联,对联,诗联,都要对接上联,而不是按平仄公式机械填字,机械造句。

对联必须上下联衔接,春联因为题材统一,所以上下联衔接得比较好,一些征联,因为错误地把合律句等同于对仗句。

合律句是无数的,对仗句是有限的。如果不懂上下联衔接关系,不懂字面对仗关系,其实对联根本不入门。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为朱元璋大力推广,春联已经成为对联中最大的门类。

对联可以是伤感的,谴责的,讽刺的,对联题材更广。

春联一般以辞旧迎新,表达喜庆,表达愿望为主。春联是对联的一个区,对联包含了春联。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