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婚约,农村妻跑族越来越普遍

2023-03-29 16:32:03 50阅读

天价婚约,农村妻跑族越来越普遍?

我堂哥娶的外地媳妇就是孩子一岁多跑的。

90年代,我还不大岁数,有天我那又馋又懒的堂哥要结婚。

天价婚约,农村妻跑族越来越普遍

我当时还觉得突然。

因为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我堂哥懒,我婶子和叔拿着钱请媒婆给他介绍对象,媒婆都不愿意。

叔叔和婶子常去我家和我爸妈聊天,每次都是为堂哥的婚事发愁。

所以,堂哥突然娶个媳妇,我还挺好奇。

后来,他们结婚以后,我听说堂嫂子是被人骗出来3000块卖给堂哥家的。

堂嫂子年轻,不识字,家在山里边,我堂哥娶她以后也没怎么在乎。

堂嫂子没钱,又不识字,不担心她逃跑。

堂嫂子也跑过几次,被堂哥抓住揍几顿,也不敢跑了。

堂嫂子怀孕了,她说有孩子回老家没脸见人,就和堂哥踏实过日子。

堂哥也不大管她。

堂嫂子那时也就17-8岁,贪吃爱玩,她婆婆偶尔给她买点零食,她一天嘻嘻哈哈的,大家都以为她能和堂哥踏实过日子。

她没生孩子前想回娘家,堂哥一家不让。

堂哥拒绝几次,她也不提回娘家的事。

堂嫂子有时会去我家看电视,她时常和我妈说堂哥又脏又懒不去工作不做家务。

我妈告诉堂嫂催促堂哥去找工作。

堂嫂说她说也白说,说多了还容易挨揍,和堂哥过一辈子也没指望。

堂嫂子生一个女孩。

女孩一岁多,堂嫂又要回娘家,而且还要堂哥送她回去。

堂哥一听,行,反正孩子都有了,还能不回家?

堂嫂和堂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一起回她娘家。

大概过一个月,堂哥自己回来的,堂嫂不愿意再回来。

在她娘家的地盘,堂哥不敢为难堂嫂。

后来,叔叔和婶子,还有其他人一起去堂嫂家接她,堂嫂依旧不回,但她把孩子给了堂哥,还说堂哥再去找她就告他们拐卖妇女。

堂嫂和堂哥结婚时还不到登记年龄,他们也就办个酒席。

所以,堂嫂也不需要离婚。

后来,堂哥又抱着孩子去,幻想孩子能让堂嫂回心转意。

堂嫂也没同意,再后来堂嫂也嫁人了。

农村“妻跑族”多的原因:

一:公婆不待见或者说欺负儿媳妇。

二:老公没本事,生活没盼头。

三:老公家暴,和父母一起欺负老婆。

四:生活多样化,不再是从一而终的时代。

五:女人敢于追求自己所想、所要的。

六:离婚不再是丑事。

总之一句话:生活不如意就换个活法。

想要妻子不跑,一是老公要努力给老婆创造好生活。

二是尊重老婆,心疼她。

人心换人心,不付出真心也得不到爱。

结婚要不要彩礼?

我觉得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婚彩礼应该要给。

彩礼也叫聘礼,在古代要三媒六聘,八抬大轿才能把女方接回家。现代社会一切从简,省了很多婚嫁仪式。

但结婚给彩礼这个风俗还是在中国很多地方流行。既然民间早已约定成俗、多年还在流传,必然有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守礼节有教养的人,都会遵守这个风俗,所谓无礼不兴,有礼不灭。

其次,结婚给彩礼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我爱你,我愿意倾我所能,给你最体面的结婚方式;我爱你,我不能委屈你,别人有的,我都会为你筹划。

其三,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亲身经历告诉我,彩礼必须要。要彩礼才能得到更多的尊重。

我结婚的时候,因为考虑到男方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当时他弟弟念大学家里没钱,都是我老公出钱)所以我们决定一切从简,没有要一分钱的彩礼。

原本以为男方家里会认为我善解人意,后来当别人说婆婆有福气,娶媳妇没花钱时,她跟人讲,彩礼是媳妇自己不要,怪不得婆家,她本来是准备好了要给的。说起来还满脸的不屑。仿佛我丢了她脸一样。

当时听到这个话,心里特别委屈气愤,自以为自己深明大义,原来在她们眼里一文不值。

后来才发现,在很多老人眼里,不花钱的媳妇不被看重,花的彩礼越多,媳妇就越被重视。

所以我认为彩礼一定要有,无论怎样,这也是一种仪式。彩礼表达着男方的爱和尊重。

江浙一带推行AA制的两头婚?

AA制的两头婚我举双手赞成

这种两头婚,我觉着有利有弊,就是所谓的AA制婚姻方式,不是男娶女,也不是女招男,夫妻两个生育两个子女,第一胎随父姓,第二胎随母姓。这就是针对独生子女而产生的特定的新时代产物。

最近江浙一带流行的两头婚,它的优点是每家都不买房,不出彩礼,两夫妻可以在男方家住,也可以在女方家住,孩子跟谁姓就有谁家养,不存在姥姥姥爷这个称呼,喊对方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特别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最适合这种婚姻方式,因为他们一个孩子本身就是看的很重,这样一来是女儿的,没有嫁出去,是儿子的,没有娶媳妇进门,随意的可以到女家住,也可以到男家住,两边老人也没有感觉到失去了女儿或者是儿子,从心理上对于独生子女的父母是一种安慰,也不担心今后养老的问题,也有利于小夫妻两个的感情,在你家住一段时间,感觉到不想住了,就可以搬到男家去,再住一段时间,这样就有新鲜感,更利于和对方父母的沟通交流,这样的婚姻方式比较稳定,你家父母不好,回我家住,我家父母做的不够好,我到你家住,小夫妻两个更多的选择,适合自己生活的地方,值得提倡。

不利的地方是跟女方姓的孩子,女方父母可能更宠着一点,跟男方姓的孩子,男方父母更宠着一点,这无形中给亲姊妹两个造成隔阂,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值得引起双方父母的警惕,要把两个孩子都当做自己家的孩子一样养,做到这一点,这种两头婚就更完美了。

这个种两头婚,值不值得提倡?请友友们谈谈你的看法,我是绘惠生活,

每天为你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高的奖励,谢谢你!

大家怎么看待天价彩礼这种风俗?

彩礼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存活于乡村社会之中,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在我国,彩礼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礼记中有记载,仪礼之中有六礼,也就是指人们从议婚到完婚有六种礼节,分别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其中纳征是尤为重要的的一步,因为只要女方收下了彩礼,也就意味着双方父母同意婚事,男女双方的婚约就生效。这种婚俗一直延续至今。而目前,这种婚俗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不良社会风气,尤其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彩礼更成为一种金钱的象征,高额彩礼普遍存在,不仅造成了农村青年严重的身体和心理负担,而且也严重地影响到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天价彩礼这种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解析与解读,揭露其存在的原因,剖析其引发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天价彩礼现象解读

近年来,农村青年结婚中彩礼持续高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天价彩礼这一现象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魏国学、熊启泉(2008)等从经济学视角对农村青年彩礼高昂、择偶困难

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靳小怡(2009)等从人口统计学角度对性别失衡导致的各种风险进行了研究。其中,着重对性别失衡造成农村青年娶妻难、娶妻贵的现象进行了探析与解读;邓会敏(2014)则是从社会学角度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冀南H村进行了调研来论证天价娶妻现象

的存在。学者们之所以对天价彩礼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是因为天价彩礼这一现象确实逐渐愈演愈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彩礼虽然表面上是一种男女双方婚约的订立,实际上则演变成为一种金钱交易的产物。在一些地区,出现用秤称足三斤三两百元大钞作彩礼的现象。还有的讲究“万紫千红一片绿”,即1万张5元钞票,共5万元,1000张百元大钞,共10万元,50元钞票看着给,彩礼15万元起价。更有的地区按女子学历标价,本科15万元,大专12万元,中专 10 万元……。这些例子都证实了天价彩礼在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变本加厉。他们原本以为通 过给予对方丰厚的彩礼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恰恰相反,天价的彩礼只会让贫穷的地方更贫 穷,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是因婚致贫,彩礼的高昂加重了人们的生活负担。例如,甘肃镇原县交通闭塞,是甘肃 省 58 个连片特困县之一,该县塬(高原上的平地)区彩礼一般为 15 万元左右,山区还要高出 两三万元,彩礼加上“三金”、服装、婚礼花费等约需要 25 万元,一户农民每年种地的收入仅 有 2 万多元。可想而知,这样高昂的婚姻支付成本并不是一个农村家庭能够支撑的,所以,许 多农村青年为此四处借钱,举债生活,导致他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还远远不如结婚之前,整个家 庭陷入穷困潦倒之中。 二是乡村民风恶化。例如,在农村里,有男娃的家庭对飞涨的彩礼已经习以为常,谁家娶 了媳妇,都会问一句,多少钱买的?彩礼的多少成为衡量女方身价高低的标准,这不仅对女方 是一种名誉上的践踏,更是对村规民风的一种诋毁,淳朴的民风不再。同时,从这句话还可以 看出,村民内心的攀比,你家媳妇值钱而我家媳妇不值钱,自然而然就会演变成一种不好的社 会风气,只会让彩礼持续居高不下。 三是造成社会不稳定。农村婚事行情的持续走好,总会催生一些人借机敛财、骗婚等。当 前,我国的法律不健全,对于婚礼婚俗中彩礼财物的纠葛方面的法律还有所欠缺,即使有人在 婚姻方面出现上述问题,也没有办法找到合理的法律途径进行解决,这就会引发一部人进行暴 力解决问题,从而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2 天价彩礼背后的原因探讨 彩礼作为婚姻支付的一种形式,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很多。刁统菊(2007)曾总结出六种主 要的理论成果,即继承说、福利说、劳动价值说、竞争说、家庭意图说、财产转移说。邓会敏 (2014)将婚姻支付的问题归结为婚姻偿付理论、 婚姻资助理论和婚姻市场要价理论。本文 主要借鉴后者的理论进行高额彩礼背后原因的探析。 婚姻偿付理论的核心是补偿,男方家向女方家提供财物的补偿,即男方家庭以劳役、实物 或金钱的形式向女方家庭支付“新娘价格”。婚姻资助理论认为,所有的聘礼,除了送给女方亲 属的一部分之外,这些聘礼都将作为女儿的嫁妆还给男家,而其中还由女方父母增添了一份相 当于聘礼的财物。强调的是代与代之间的财产转移关系。婚姻市场要价理论建立的前提是大量 农村未婚女性外出打工,导致地方婚姻资源流失,只能留在本地完婚的男青年出现了 “男性剩 余” 和 “娶妻难”问题。当适婚农村男女青年出现结构性失衡时,必然产生婚姻市场的波动。 “男性剩余”、“娶妻难” 现象的示范效应,导致男方在婚姻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女方在婚姻市 场上占据了主动地位,其谈判能力、要价能力越来越高,男方为此要承担更高的婚姻支出。针 对上述三种理论,可见,无论哪一种婚姻支付理论,哪一方都要为彩礼付出成本,但是究竟天 价彩礼为何存在,都与这些理论多多少少会有些根据涂尔干(1895)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社会事实”应该用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 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应该存在于社会层面。归纳起来,天价彩礼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男女比例失调的社会结构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 年末,中国大陆 男女人口比例为 51.248.8,男性人口 70079 万人,比女性多 3376 万人。尤其在部分农村地 区,男性适婚人口明显过剩。结合数据分析,我国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其实,我国男女比例 失调也是与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分不开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重男轻女的传统观 念,导致许多人产生错误的认知,拼命地生男孩,从而产生这样的男女比例失调的社会结构。 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之下,男多女少,女方在婚姻市场上就有更多的选择,而男方则处于被动地 位,为了结婚,他们不得不支付高昂的结婚成本,由此也就产生了高额的彩礼,实际上这一原 因是与婚姻要价理论有着某些契合点的。 2.2 城乡社会流动 曹锦清(2000)认为,城市消费文化向乡村传播所激起的新的需求是无法在土地上得到满 足的, 这成为促使乡村劳动力向外流动的一个强大动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 进程也在逐步加快,毫无疑问,城市对于农村的年轻人来说存在着无限的吸引力。在上述的婚 姻要价理论之中,由于农村女性大量外出务工,而导致婚姻资源流失,由此我们可知,城市吸 引着农村未婚女性的大量涌入,他们会为了追求过上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会有大多女性选择继 续留在城市,这就导致农村的适婚女性严重短缺,从而出现婚姻市场上的一种不平衡。除此之 外,即使许多女性愿意回到农村,但她们由于受到现代城市生活观念的冲击,再加上自身的攀 比和好奇心理,也会借机索要大量的聘金和聘礼,以获取和城市人们一样的生活待遇。所以, 城乡社会流动是造成天价彩礼的第二大原因。 2.3 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缺失 有学者指出,男方通过支付彩礼证明自己家族的实力,一定意义上是对女方家庭的一种象 征性补偿,让出嫁的女子安心。根据婚姻偿付理论,男方会通过实物或者财物给予女方补偿, 男方之所以会给女方补偿也是出于对女方父母的一种补偿,是一种给予女方父母的保障金。在 我国农村地区,婚姻是缔结一种财产继承和经济合作关系,其中包括生儿育女,也包括养老。 而女方一旦嫁出去,就会成为男方家庭中的一份子,男方父母养老的责任就在男女双方身上, 而女方父母的养老责任则会通过索要巨额彩礼的形式转移给女方父母,实际上这是对于女方父 母的一种金钱上的补偿来保障他们未来的生活。同时,这也折射出中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 缺失,也正是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才会引发出天价彩礼的不良社会现象。 3 遏制天价彩礼现象的几点建议

靳小怡(2009)等认为,社会风险的不确定性不在于风险是否会发生,而在于风险将于何 时、何地、何种形式和规模发生,将带来多大的损失。而在婚姻成本高昂的社会背景下,欠发 达地区的农村高额彩礼将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其衍生的一系列社会风险也将威胁 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很显然,几千年来,彩礼作为婚姻习俗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要想 将它从习俗之中剔除出去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也不可能任凭天价彩礼的现象频繁发 生。鉴于天价彩礼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不良影响,因此如何解决天价彩礼带来的社 会问题将成为一大难题。 对此,根据天价彩礼产生的原因,就如何遏制天价彩礼现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在农村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创建精神文明。根据靳小怡(2010)等的观点,要想在短 时期内解决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就必须在对村民的观念上进行引导,加 强对村民的思想文化教育,逐渐改变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通过大力的文化宣传活动,树立农 村青年正确的择偶观,这不仅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更需要村民的切身参与,只有村民 积极参与,才能从根本上逐渐转变一些错误的观念和不良社会风气。 二是加强农村的经济建设,让村民富起来。经济原因是天价彩礼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 一。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天价婚礼,出现“婚不起”、“举债结婚”、“结婚致贫”等问题, 实际上最根本的是由于其自身的经济原因造成的。因此, 政府就应通过多种渠道对农村青年 进行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提高他们的能力,从而摆脱经济上的贫困。只有他们在经济上 有所改善,才能保证他们在生活上的改善,才能让他们在婚姻市场不处于劣势地位。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天价彩礼的背后折射出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缺 失。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养儿防老”、“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实际上就显示出来肩负 在子女身上的养老负担。随着老龄化带来的养老负担越来越严重,我国政府就必须要考虑到社 会保障体制的建设,一方面要考虑老人的需求,建设一些养老养生机构;另一方面,还需要考 虑减轻年轻人负担的问题,给予资金支持,从经济上给予老人养老的补偿。 农村天价彩礼表面上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而实质上更显示出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了问 题。因此,本人认为,彩礼作为缔结男女婚约的一种习俗,是一种美好的象征,不应该演变成 为金钱交易的产物,真正的婚姻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若不想让这种婚礼习俗再变质,就必 须要对天价彩礼这一现象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让彩礼逐渐走出天价的怪圈。

还是小两口拿在自己手里的?

彩礼,一直是婚俗嫁娶中的重要礼数内容之一,表达的是嫁娶中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对儿女婚姻大事的重视,对女方父母的安慰。

过去彩礼,一直是男方迎娶时所置办的物品,都是立项对号有规矩的,无须去分辩。现在慢慢协商统归现金多少了,慢慢让人不知是给谁,包涵些啥内容,归谁管理了。

现在我从传统风俗,结合七八十年代老叟所经历过、知道的婚嫁彩礼作一参考,就明白现在的彩礼礼金包括哪些内容了。

1、给女方父母的礼物。

衣服鞋帽,(离娘布)礼吊子肉一块,酒两小瓶。水礼糕点四样。(离娘酒离娘肉,水礼糕点类四样,红纸条封上迎親日子带去)

过去是两截上好点的布料,头上絲帕,给女子父母从头到脚做一身新,算是带了一敞女子的一点酬劳安慰。

八几年以前我见到当时给岳父的是火车头棉毛帽子,大头军用牛皮鞋,还有尼龙袜子。后来此项都折钱了。

酒和猪肉礼吊子意思是为女儿婚嫁忙得没吃好饭,女儿走了客人也回去了,安静下来,爹娘晩上做了好好吃顿饭。

2、七响八肘,男方给女方嫁女宴席补贴,也俗称“过酒菜”还有小红包几十个。

七响,过去酒是以响计,意思是七斤重的酒七罐,八肘,八斤重的猪前肘子一只。还有给女方服务“四大房”(厨房饭房茶房礼房)打杂端茶倒水行架(抬嫁妆),梳头背夫礼红包。(过去也就块吧几毛)

七响八肘是对女方宴席补贴,过了这些女方还要安排迎娶人员一顿饭,两方离得不远就少过这些或减去这些,管男方迎娶人员的饭席是女方的人情。

红包迎親时由大禀先生(也叫下书先生,迎親交涉的领队人)迎娶时随带,也有早三天男方过礼时一同送去。

这些小红包女方並不全收,男方给女方封了红包,女方相应也给男方喜事邦忙打杂人员红包,以示回礼,所以只收

(1)背夫礼(背送岀嫁女子上娇,一般是女子哥弟)。(2)梳头礼(女子出嫁前梳头打扮

(3)填庚礼(在4书子——庚书上填岀嫁女子的岀生年月日时)。

(4)祝神礼(神龛前跪拜告祭女方列祖列宗,这原本是大禀先生的事,但文革时神龛子都搬了,这仪式减了,红包依旧,一般是女方收下替代祝神了)。

这四个红包比一般红包要封得大。

3、姻脂水粉,新郎新娘衣服鞋帽。

姻脂水粉、牙刷牙膏都是双份吉利,新郎新娘嫁娶喜事时的衣服鞋由男方先给女方折付钱衣裳钱,由女方置办,也给新朗备一套新妆郎衣,妆郎帽,随嫁妆一起走,典礼前新郎换上妆郎新衣服,新娘新娘就位典礼,新装招呼客人。

现在彩礼都是十万八万现金了,慢慢彩礼究竟是咋回事,这彩礼钱包括些啥内容,用作啥也搞不清了。

彩礼当下虽都是现金为主,但归根结底还是从以上三项内容演化而来。

从我曾经历看到过的,民俗流传下来彩礼的三大内容可看岀:

彩礼原本不是归用于某一个人的,而是婚俗嫁娶中,各有安排内容。

从这彩礼原物品中也可看出,这彩礼原是具体给谁,啥用路也大概一目了然了。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