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提出一妻两夫,道德与法则哪个更重要

2023-03-24 12:00:04 74阅读

人大代表提出一妻两夫,道德与法则哪个更重要?

道德与法则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道德是普世基础守则,为人的最基本底线,大家都默认同一守则,共同遵守纪律,守则就上升到了立法的层次。

人大代表提出一妻两夫,道德与法则哪个更重要

一旦立法,就形成了法律,法律在道德的基础上升华而来。任何人都不得违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一经公布实施,任何人都不得违法乱纪了。

道德与法律都很重要,在道德范围之内,未上升到法律之前,人的行为方式都是自觉的。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是靠自我约束来实现的。是文明的具体体现。

而法律,是强制性规定,即然已经立法,无论谁,无论什么理由,任何人都不得违法乱纪。

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行为方式都受法律约束。所有的法律条款,都是从民间共同的认知发展而来。

道德约束人的心灵,净化人的层次。变所思所为都中规中矩。法律约束人的行为,做好自己才能不违法违规。

法律未有规定的事情,还是靠自己的自觉自愿来约束人的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这是道德的力量,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修养有素的人,一个不违背公序良俗的人,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凡事则有规,守规则有范。人从原始社会一步一步走来,所有的道德通理,均上升到了普世价值的法典。

法典,是保护道德的守护人和履行人的。

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都很重要,不能分割开来。因为法律不可以约束人的每一件事情,法律是宽泛的条款,具体行为方式,还是要靠人的道德修养,自我克制自己的制衡能力。

知法守法,社会才会安宁、和平。日常生活中,要多学习学习与我们自己利益悠关的法律法规。人大常委会刚刚通过的《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生效,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部民法典,非常重要,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是一部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生活中的最全、最新的法典。

懂法,才能更好的守法。法律保护每一个人的利益。建议您尽快去当地新华书店购买民法典。她是除了字典之外的,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全书。值得收藏,是一本案头必备软件工具书。

郭沫若的后代怎么样?

郭沫若是中国文坛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可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周恩来总理夸赞他是“一面光辉的旗子”,鲁迅则骂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

郭沫若的感情世界丰富多彩,给他生孩子的女人也不少。所以要想了解郭沫若的后代如何,我们得从他的婚姻情感经历说起。

原配妻子张琼华,无子女:新婚丈夫离家暴走,妻子独守活寡68年。

郭沫若于1892年生于四川乐山,父亲是个商人,母亲曾是落没官宦人家的女儿。家境还算富裕,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912年,和当时大多数年轻人一样,20岁的郭沫若在父母的张罗下包办了婚姻。与张琼华结为夫妻。在结婚之前,他与张琼华素不相识,两人也没有任何感情。

结婚当天,两人拜过堂才正式见面,新娘的颜值却让郭沫若在大喜的日子里大失所望。只见张琼华的脸又大又圆,仰天鼻子下面是两个大大的鼻孔。更让他诧异的是,新娘的脚还是旧时崇尚的三寸金莲!

后来他在自传《黑猫》中讽刺自己对这场婚姻的失望:“隔着口袋买猫儿,交定要白的,拿回家来才知是黑的。”

感觉上当的郭沫若无处诉苦,他也不可能在新婚第二天休妻。于是就隐忍不发地在家呆了5天,便以离家求学此为借口离家。这一走,就是68年。

新妇张琼华就这样在老家守起了活寡,从二十出头的大姑娘守成了白发苍苍的妇人。这期间郭沫若回过一次乡,给张琼华鞠躬道歉,随后便又起身离开。张琼华继续守活寡一直到1980年病逝。

郭沫若给了张琼华名分,却没有夫妻实质,两人之间也没有孩子。这场有名无实的婚姻悲剧,在郭沫若多姿多彩的人生中,没有激起任何波澜。

日本妻子安娜,生四男一女:同居21年后,郭沫若再度上演不告而别。

“暴走新郎”郭沫若自远离家乡后,他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求学路。1916年,他在东京亚索教会医院里,邂逅了自己浪漫的异国恋,遇到了美丽的白衣天使佐藤富子。

1916年8月,在圣路加医院门口,24岁的郭沫若对22岁的佐藤富子一见钟情。在荷尔蒙的激化下,他对佐藤富子展开了浪漫的书信追求。单纯的佐藤富子陶醉在才华横溢的情诗中,两人坠入爱河。

两人的爱情并没有得到女方家庭的祝福。佐藤富子的父母都是传统的基督教徒,他们反对女儿与华人交往。

为了追随爱情,佐藤富子无视父母的反对,毅然辞去医院的工作,搬到郭沫若的住所,开始了朝朝暮暮的同居生活,郭沫若还给她取了个中国名字:郭安娜。

当时郭沫若还是九洲帝国大学的医学生,为了支持爱人的学业,安娜承包了家里所有的家务活。两人的经济收入只能靠郭沫若写书翻译来维持,还得应付每月高昂的房租费。

日子虽苦朴清贫,但是安娜心中还是觉得幸福知足。她给郭沫若生了四男一女,含辛茹苦的将五个孩子养大。

然而,浪漫的爱情故事在1937年发生了转折。

1937年,在中日矛盾的政治背景下,郭沫若在爱国心的驱动下,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由于安娜是日本人的身份,他便独自不辞而别,离开了日本。

1937年8月,郭沫若返回中国。日本当局听闻非常恼怒,他们冲进郭沫若的日本住所,将他的书稿进行搜查收缴。又将安娜抓起来严刑拷打…

郭沫若离开后,安娜开始一个人带五个孩子,她四处到零工,没有饭吃就煮糨糊、腌咸菜来充饥。一直到抗战胜利,她才得以带着孩子回中国找他们的父亲。

让人尴尬的是,回国后的郭沫若已经另结新欢“乐不思蜀”了。这让安娜万分伤心,善良大度的她没有怨恨郭沫若,甚至还原谅了他。她又带着5个孩子回到日本,继续无怨无悔的抚养孩子们。

一直到建国后,安娜才带着五个孩子回到中国。她的事迹为人所知,大家都非常尊重她。1983,她还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读到这里,估计不少朋友会好奇,回国的安娜与郭沫若还有联系吗?

回答是:没有。郭沫若有了新妻儿、新生活,安娜也没有去打扰他。

一直到郭沫若去世的前一年,两人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耄耋之年。安娜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再见一面。

再见面时,跨过芳华正茂与风烛残年的鸿沟,两位老人是重逢,也是道别。

1995年,百岁老人郭安娜与世长辞。

后来的五个孩子,都非常有出息地长大成人了,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拥有一席高地。

长子郭和夫:他于1917年12月出生于日本冈山。是中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石油化学家。连续担任四届人大代表。是中国科学院的著名化学物理学家。

郭和夫和母亲安娜一直生活在日本,他自小成绩优秀,24岁就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在该校从事有机合成研究工作。

1949年,32岁的郭和夫回到祖国,在周总理的推荐信的帮助下,前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后来又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有机化学博士生导师。

郭和夫先生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94年9月13日年过七旬的郭和夫先生因公出差途中,突发脑溢血病逝,享年77岁。

次子郭博:他遗传了父亲俊朗的外貌基因。他是是建筑家和摄影家,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郭博小时候随父母回国,后来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又重返日本。精通汉语和日语。

郭博从小就有非常惊人的建筑和绘画方面的天赋。9岁凭借一幅大桥的图画,获得了日本天皇举办的绘画展一等奖。为了鼓励和培养他的兴趣,父亲郭沫若给他买了全套的油画颜料,母亲安娜送他一副柯达相机。

在家人的支持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之下,郭博也将爱好融进了自己的生命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

在摄影界,他同样独领风骚,尤其擅长拍摄古代建筑。

他从1975年到1989年间,拍了6万余张上海古老建筑的照片。其中很多的建筑已经被破坏消失。这个数据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他也因此成为了声名远扬的摄影师。

郭博娶了一位贤惠美貌的日本夫人,儿子也继承了他的建筑师事业,一家人过得和美幸福。

三子郭复生:是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工程师。

女儿郭淑瑀:与林爱信结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女儿在日本留学定居,后来将改成了日本国籍。

小儿子郭志鸿:是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钢琴家。

他5岁开始学习钢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音乐学院工作。

郭志鸿长年从事钢琴教学、培养专业人材。还在国内外都举办了多场巡回演出。

第三位妻子于立群:由姐及妹的爱情转移,姐妹自缢下的爱情悲剧。

在讲第三个妻子于立群之前,我们得先讲讲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

早在1934年,郭沫若与日本妻子安娜在一起生活的时候,他就秘密结识了才貌双全的于立忱。

当时于立忱是《大公报》记者,因工作需要,被报社派驻东京。她去东京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治疗肺病。在东京郊区居住的她,经常去采访郭沫若,一来而去,郭沫若就爱上了这个漂亮白嫩又能说会道的女记者。

1937年,于立忱的肺病始终也不见好转,再加上对郭沫若的爱而不得,也令她苦闷忧郁。1937年5月,她在极度痛苦下选择了自尽。

关于于立忱的死因,后来由女作家谢冰莹揭露了真相。原来真正让于立忱放弃生命的,并不是病痛带来的折磨,而是郭沫若给她的绝望。

谢冰莹在《于立忱之死》这本书中提及,郭沫若背着妻子安娜与于立忱交往,还信誓旦旦地承诺于立忱,要与安娜离婚。可当于立忱怀孕后,郭沫若又退缩了,甚至要求于立忱将腹中三个月的胎儿流掉。

于立忱这才从这场欺骗中恍悟,她一个人去医院偷偷打掉了胎儿后,这位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已自觉无颜面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最终郁郁自尽。

于立忱回国后,郭沫若也离开日本,离开了他在日本的妻子和儿女。在国内和于立忱的交往过程中,他又爱上了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

于立群与姐姐一样,长得白净美貌,且单纯活泼。他俩的第一次见面,于立群还是以小信使的身份,帮姐姐给郭沫若送情书。

接过情书的郭沫若十分激动,他对这位妹妹一见钟情,甚至说出这样的话:“我有责任保护立群,但愿我能把爱她姐姐的心转移到她的身上!”

姐姐于立忱去世后,于立群与郭沫若共同经历了战争的颠沛流离,两人在生死患难后选择了结婚。

常年的抗战苦役,也给她的身体遗留了很多病患。再加上后来她知道了郭沫若同时与她姐妹二人交往的畸形恋情,也一度令她郁结于心,最终与姐姐一样,于1979年自缢。

于立群给郭沫若一共生育了四男二女:

大儿子郭汉英: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后来一直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物理研究的工作。一直到2010年6月5日因病去世,享年71岁。

二儿子郭世英: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他从小就爱好读书,一直是班里的三好学生。长大后成了一名青年作家。遗憾的是天妒英才,1968年他被逼坠楼自杀,至今死因成谜。

三子郭民英: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他从小就展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自考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小提琴专业。可惜也是场景不长,1967年,24岁的他选择了自杀,至今死因不明。

四女儿郭庶英:她是父亲郭沫若最疼爱的孩子,也是所有兄弟姐妹中,与父亲生活相处时间最长的。在她小时候,父亲就忙里抽空陪她玩游戏、陪她唱歌。后来在父亲的影响下,她报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

毕业后她还担任了北京中沛经济发展中心总经理一职。她爱好书法,经常创办各种书法展,既传承文化,分享心得,也为了纪念父亲。

五女儿郭平英: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后来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同时兼任郭沫若纪念馆馆长。

六子郭建英:毕业于清华大学,目前在美国电脑公司任职。他还是著名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

郭沫若一生风流韵足,郭老对他的后代们影响也极深。在他的十一个孩子中,除了郭世英和郭民英自杀早逝,其他的儿女都在自己的领域有着非常卓越的成就,生活幸福富足。

从什么时候实行的一夫一妻制?

1912年。中国的一夫一妻制最早始于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是因当时人们的封建思想并未完全根除,许多人依旧存在可以纳妾的情况。因此,对于中国公民而言,我国中国人大在1950年5月1日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才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实施了一夫一妻制度。

张姓没有出太多帝王?

古老的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如今,封建王朝历经了80多个朝代,一共将近500位皇帝。回顾这将近500位的皇帝,姓氏很多,却没有一个张姓的,毕竟张姓在百家姓里也是大姓,却从没出过一个皇帝。但是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道士,像张道陵、张三丰一样的远近闻名,这里面内涵什么玄机呢?张姓在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姓氏了,位列中国第三大姓氏。占中国总人口的大概百分之七左右,这么大的一个姓氏,在古代将近500个皇帝当中,却一个也没有,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了。然而你不知道的是,首先在封建社会之前,出现过张姓的皇帝。张氏的始祖张挥,是轩辕黄帝之孙。所以,张氏也是蕴含着很大的皇室血脉的。张挥发明了弓箭,弓箭从古至今是战争的重要武器,对历史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黄帝封他为弓正,后来又取弓长的意思,赐他为张姓。但是,为何后来没有一个张氏的皇帝呢?这里面还有个神话故事传说。话说武王伐纣胜利,姜子牙封神,老头子也有私心的,把各个英雄都封了神仙,唯独留下了神仙的老大,就是玉皇大帝的位置,想留给自己。这样,到了天界,他依旧能统领着这些人。众将都册封完,看到玉皇大帝的位置还空着,就问姜子牙,玉帝的位置谁来坐?姜子牙随即答道:有人来坐。随即一个高大帅气的帅小伙便毫不犹豫地坐上了玉皇大帝的宝座。姜子牙傻眼了,大声问:“你是谁?凭什么坐在这里。”小伙说:“我问了你好几次,你都说有人。我姓张,名字就叫友仁,这位置难道还能有别人?”姜子牙懵了,但是这么多人在场,也只能哑巴吃黄连了。姜子牙看到已经这样了,就跟玉皇大帝商量着:“你看三界这么大,人间这一界你们这些姓张的后代就别掺和了吧!”玉帝知道自己的位置得到的不光彩,就爽快的答应了他。后来,人间就再没出现过张姓的皇帝。当然了,这就是供大家茶余饭后当个故事听听而已,事实上谁又知道呢?

姓张没出帝王.但张性世世代代出英雄.出谋师.代表人物:张良.说飞…张自忠

需然没有帝皇相称但人材辈出,人多广众所以称为大姓。

根据现有的史料,张姓在历史上至少出过4位皇帝,只是他们的帝位均非正统,而且结局都比较惨,因此很容易被忽略。这四个人分别是:

1.前凉威王张祚(?-355年)。前凉属于两晋期间的十六国政权,强盛时割据凉州、西域,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向晋朝称藩。张祚是前凉第八位君主,桓王张重华的异母兄。353年,张重华薨逝,世子张曜灵即位,但没多久便被张祚废杀。张祚篡位后自称凉公,但在第二年便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僭号称帝(“永和十年,祚纳尉缉、赵长等议,僭称帝位。”见《晋书·卷八十六》)。

张祚窃号自娱,但称帝仅1年便被杀

张祚窃号自娱后,在国中各种倒行逆施,最终激起宗室大将张瓘的叛乱,张瓘率军直逼都城姑臧,一路上响应者众多。355年,张瓘的弟弟张琚、张嵩为响应兄长,便与骁骑将军宋混等人发动政变,在杀死张祚后,拥立张曜灵的弟弟张玄靓为凉公。张祚死后被追废为庶人,直到他的弟弟张天锡即位后,才被追谥为威王。

2.伪楚皇帝张邦昌(1081-1127年)。张邦昌是进士出身,历事宋徽宗、钦宗两朝,官至宰相,曾与康王赵构一起作为人质到金营谈判,给金军元帅完颜宗望、完颜宗弼留下软弱可欺的印象。等到北宋灭亡、徽钦二帝北迁后,金国便以屠城相要挟,逼迫张邦昌出任伪楚皇帝,帮助他们管理中原,时在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七日。

张邦昌迫于金国的威胁,无奈当上伪楚皇帝

次日,金国文字来,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屠戮,都人震恐。三日,金使来促劝进,取推戴状,众人泣劝再三方从,留守司遂以推戴状申,欲以初七日行册命之礼。邦昌誓自裁,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死,涂炭一城邪?”遂止。见《大金国志·卷三十·楚国张邦昌录》。

张邦昌虽然当上皇帝,但自知难得中原民心,加上担心赵构称帝后会对他“算总账”(开封沦陷前,赵构在外募兵勤王),所以根本不敢摆皇帝的谱。据史书记载,在僭号33天时间里,张邦昌非但不敢自称“朕”,而且不坐龙椅、不在正殿议事,也不敢接受臣下的山呼,并且只住偏殿,不敢在天子的寝宫起居,实在是皇帝界中“奇葩”。

宋高宗听从宰相李纲的建议,将张邦昌赐死

等到金兵撤出中原后,张邦昌立即将哲宗朝废后孟氏(赵构的伯母)请出来,让她下旨册立赵构为帝。同年四月十日,孟皇后开始垂帘听政,张邦昌则正式退位,依旧去做他的宰相。宋高宗登基后,考虑到张邦昌被迫称帝的苦衷,鉴于他在位时的表现,本想宽恕他,但终究架不住宰相李纲等人的极力抗争,只好将他赐死。

3.汉兴皇帝张致(?-1216年)。张致是金末锦州地方豪强,起初跟随兄长张鲸聚众反金,并投靠成吉思汗。张鲸在蒙古的支持下势力飞速壮大,随即滋生割据称王的野心,结果被蒙古监军石抹宜孙发觉后杀死。张鲸被杀后,其弟张致在锦州举兵叛蒙,并自立为瀛王,不久又僭号称“汉兴皇帝”,时在1215年底(详情见《续资治通鉴》)。

张致僭号称帝,但很快便败亡

张致起兵后,很快便攻陷老乡平、滦等数十州,势力一度很强盛,但不久便遭遇蒙古大军的讨伐。张致很清楚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对抗蒙古,于是取消帝号,重新投降金国,被任命为行北京路元帅府事。但饶是如此,依旧未能摆脱被消灭的命运。1216年,蒙军统帅木华黎率军进攻张致,后者连战连败,在退回到锦州中后被部将高益出卖,被绑缚至蒙军阵中处死。

4.大西皇帝张献忠(1606-1647年)。张献忠出身陕西贫民家庭,幼年时跟随其父贩卖红枣,后来又在延绥镇当兵,因犯法被除名。张献忠被赶出军队中无以为生,便聚集饥民造反,以响应闯王高迎祥。张献忠起兵后自称“八大王”,势力发展很快,最终竟能与李自成相抗衡。1643年,张献忠攻占武昌,并在此僭号称王,国号大西。

张献忠称帝三年时间,最终被清朝消灭

次年,张献忠入川发展,在当年便尽占四川、重庆等地。同年11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张献忠在割据蜀地3年时间里,大肆屠杀当地百姓,遇难人数难以统计,史称“张献忠屠川”。1646年,豪格率清军入川,张献忠兵败被射杀(“豪格亲射献忠殪,平其垒百三十余所。”见《清史稿·卷二百十九》),结束自己罪恶的一生。

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奇怪的战争?

“应州大捷”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一场奇葩的战役。

奇葩理由之一:明朝皇帝带俩随从骑马偷偷出宫,溜达到边关,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在前线跟蒙古人打了一仗。

之二:对军事一窍不通的皇帝,竟然打了胜仗。

之三 :双方投入兵力将近10万,鏖战5天,敌军伤亡16人,明朝方面阵亡56人,伤500多人,结果竟然是明朝军队胜利。

指挥这场奇葩战争的皇帝,是明朝非常奇葩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的父亲是明孝宗朱祐樘,此君是一夫一妻制的典范,一辈子就娶了一个女人,只存活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朱厚照。

皇子本来就金贵,而且就这一个皇子,价值不低于外星人,明孝宗对儿子的宠爱可想而知,别说打骂,就是瞪一眼也舍不得。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朱厚照,如果不奇葩,那才真的是活见鬼了。

朱厚照做的奇葩事,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他登基不久,就给了大家露了一手,表演了一个绝活,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他让一只猴子坐到狗背上,然后点燃猴子尾巴上的爆竹。

东汉皇帝曾经在宫里开商铺,让宫女卖东西,朱厚照学习汉灵帝好榜样,在宫里开超市,让太监当掌柜,自己当顾客。

他还在宫里开了多家勾栏,让宫女当陪侍,自己进去喝茶听音乐,体验当恩客的滋味。

即便如此,他还觉得不过瘾,晚上闯到百姓家里找民女寻开心。

最奇葩的是,朱厚照在宫里办起了动物园,有虎房、豹房.....

有一次,朱厚照还从庙里招来很多和尚,从民间抢来很多良家妇女,把他们凑到一起,看会到底发生什么事。

这样一个不着调的皇帝,居然打了胜仗,打败的还是蒙古兵,能不奇葩吗?

朱厚照在宫里好好的,为什么要到边关去?

一是为了找美女,因为大臣江彬说,西北草原的野性美女,跟宫里和京城里不一样。

二是要满足圆自己的将军梦,朱厚照喜欢在宫里玩打仗游戏,"奋然欲以武功自雄"。

这样的话,泡妞和当将军两不耽搁。

正德十二年(1517年)10月,在爱将江彬的怂恿下,朱厚照化名"朱寿",悄悄出发了。

这天,一名信使走到大同总兵王勋办公室,交给他一封信。

信的内容是让他忠于职守,好好练兵,不要辜负皇上对他的信任,落款是"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王勋看信之后莫名其妙,写信人的口气看应该是自己的上级,可是他为官多年,能管住自己的就是兵部,兵部没有这个官职。

可是看内容又不像是开玩笑,于是王勋陷入迷雾中,百思不解。

他不知道,这时候的大明最高领导人朱厚照为了寻找刺激,在手下的怂恿下,两个月前就离开了京城,出了居庸关,来到边防重镇宣府。

可是来到宣府几天后,朱厚照并没有见到部下所说的草原美女,就是汉族美女也难见到,放眼望去,天苍苍野茫茫,是鸟都不来排泄的地方

如果就这样回去太遗憾了,美女见不着,回宫怎么睡得着。

于是他干脆来到边防前线——阳和,在这里住下,耐心等待猎物出现。

与此同时,他把这里当成前线指挥部,给老乡的将领写信逗他们玩。为了好好捉弄他们,让他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朱厚照不用皇帝的名义,而是杜撰了一个职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看到总兵王勋产生怀疑,他这才出面,亮明身份。就在君臣相见,谈笑风生的时候,外面进来一个人,慌慌张张地报告说:

“不好了!总兵大人,蒙古鞑靼部落小王子率军来犯,兵马很多,前不到头,后不见尾,足有五万,还是骑兵,现在正冲着外面这里而来。”

目标肯定是大同。王勋急了,他连夜派人告诉朱厚照,希望皇帝大人回京避难,不料,朱厚照不但不走,还命令王勋集结部队,北上主动迎敌。

王勋一听就慌了,我这里守军只有两万,根本打不过人家,何况皇上在身边,一旦打败可不是闹着玩的,皇上再被敌人掳走,自己是要满门抄斩的。

所以他下令,严阵以待,积极防守,粉碎敌人进攻。

可是一边的皇帝听说后,来劲了:

唷,敌人来了?朕长这么大还没见过打仗,只是听说太祖、成祖他们挺能打的。祖先英雄“儿”好汉,朕身上流着他们的血,军事才能也错不了,要建功立业,跟他们试比高。躲什么,出去干!

君命难违,王勋只好硬着头皮带兵迎战。

大臣江彬一看,这皇帝不靠谱,你不想活,我还想活。于是他告诉皇上,蒙古骑兵厉害,以一当十,不能硬来。

江彬这么一说,朱厚照发憷了,两腿开始哆嗦,赶紧下令调兵:

"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率军驻守聚落堡、天城。延绥参将杭雄,副总兵朱峦、游击将军周政,驻守阳和、平虏、威武等地,以上部队务必于十日内集结完毕,前来勤王,违令格杀勿论!"

眼看蒙古军队越来越近,朱厚照发出第二道命令:

"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离开驻地,火速支援王勋。副总兵朱峦、游击将军周政即日出发,尾随鞑靼军。宣府总兵朱振,参将左钦即刻出兵,驻守阳和,见机行事。"

两天后,蒙古军队赶到,战役在山西应州正式打响,史称“应州之战”。

王勋兵力虽然少,但是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的援军已经赶到。

朱厚照不愧是豹房里出来的皇帝,闯劲十足,他不但没有下令部队防守,反而命令士兵进攻。

明军的战术把久经沙场的蒙古小王子搞得晕头转向,那时候没有卫星也没有侦察机,敌人有多少全凭探马来报,不可能准确。

小王子觉得明军要么兵力远多于自己,要么老乡有援兵,不然这仗不会这么玩儿命打。

不明就里的他反而胆怯起来,打得缩手缩脚,唯恐被明军包饺子。

打着打着,天色已晚,朱厚照也饿了,肚子咕咕直叫,王勋就下令明军撤退进城吃饭。

第二天一早,天上下起了大雾,对面看不见人,当云开日出的时候,小王子发现,明军竟然都进了城里。

小王子气得嗷嗷叫,好你个明军,忒不厚道,把我们丢下你们进城睡觉了。于是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令攻城。

可是还没等自己的部队走到城下,明军竟然打开城门冲了出来。原来朱厚照吃饱了、喝足了,也过把瘾了,下令明军出击!没办法,朱厚照的军事字典里只有一个“冲”字!

就这样,明军仗着自己有城里的后勤保障,打了睡,睡了打,打了整整四天。而蒙古军队则因为补给线太长,五万人消耗太大,军粮快要吃完。

这时候从各地赶来的明朝援军越来越多,小王子吓蒙了,乖乖,你们打群架来了,我们打不过,还躲不过吗?

小王子实在撑不住,无奈之下只有下令:"退兵!"

应州之战就此拉上帷幕。

这一仗是朱厚照的首场秀,这好比没进驾校没有摸过方向盘就上了汽车,上了车比老司机表现还出色,只能说朱元璋基因强大,其他解释说不通。

朱厚照回到北京后,大张旗鼓宣传这场伟大的战役,还搞了一次盛况空前的阅兵,向各国使节宣传这次大捷,还说自己亲手杀了一名蒙古高级军官。

关于这场战争,史书上却是寥寥数语,惜墨如金。

《明史》:“冬十月癸卯,驻跸顺圣川。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

《武宗实录》中记载:“蒙古军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

《明实录》记载,朱厚照御驾亲征,带领五万戎马对抗六万来犯的蒙古鞑靼大军,终究以敌方败退告终。

让我们用脚后跟仔细分析一下,十一万人别说激战一天,就是激战十分钟,也会是尸横遍野。

从人数上讲,蒙古军队出兵劫掠,都是在千人左右规模,奉行“抢了就跑”的策略。

如果是万人以上,那肯定是要进行大型战役,而出兵五万的目标,简直就是国运之战,怕是要剑指明朝京城。

要知道,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瓦剌出兵只有3万。

根据蒙古军队战斗力,跟明军比例都是1:5,土木堡之变中,瓦剌兵3万,明军精锐20万,照样把明军给冲击垮了。

所以,蒙古军队不可能出兵那么多,真的出兵五六万,即使20万明军也打不赢。

因为明军战斗力一直在下降,应州大捷发生的时候,土木堡之变过去了70年,5万明军怎么能打得过6万蒙古兵?

应州大捷30年之后,蒙古军队又打过来了。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阿拉坦汗遣使明朝要求开放互市贸易,被明世宗朱厚熜拒绝,并斩杀蒙古使者,致使双方重燃战火,土木堡事件几乎重演。

阿拉坦汗率兵南下,却未攻打大同而是绕过大同,直攻北京,一路上竟势如破竹,几无抵抗,一站直达京师。阿拉坦汗大军一度攻入安定门,并围困北京数月,最终明朝同意开放互市,阿拉坦汗就此撤兵。

蒙古人没有入侵中原,是因为他们早就没有了成吉思汗忽必烈当初那样的远大理想,目标就是通过互市贸易赚点小钱钱。

明朝政府的对策是消极防御,大规模修长城。

所以说这场“应州大捷”,充其量就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被奇葩皇帝给吹大了,以至于史书上都没法详细记录。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