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交友,看什么书才能全方位的提升自己?

2023-08-22 23:50:03 47阅读

多伦交友,看什么书才能全方位的提升自己?

《人性的弱点》帮助你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与人相处之道,与自己相处之道。

《别再用勤奋掩饰你的懒惰》名字虽然很鸡汤,但是作者的思想还是很实用的,非常的务实。比如他说要把自己的专业做实做深,而不是做一个全才,以前我们常常会认为自己要什么都会,但是越长大越会发现,能有一技之长就是一件很不错的事了。

多伦交友,看什么书才能全方位的提升自己?

郭松龄为什么要背叛张作霖呢?

郭松龄字茂宸,奉天人(今沈阳)。据说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人,毕业于北京中国陆军大学。1917年受革命感召南下广州参加护法运动,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后返回奉天任督军署中校参谋。1919年张作霖创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郭松龄任战术教官。

(郭松龄像)

郭松龄任职期间遇到张学良两人成为至交好友,经常纵论天下事互相引为知己。郭松龄得到张学良赏识开始发迹,郭松龄的地位随着张学良在奉军的地位上升而水涨船高。张学良被张作霖刻意培养不断的委以重任,而张学良公子哥儿脾气不怎么管理军中具体事务。一般军中大小事务都由郭松龄打理,张学良曾说:“我即茂宸,茂宸即我。”

(郭松龄与张学良剧照)

郭松龄开始也对张学良忠心耿耿,帮助张学良训练部队剿灭吉林“胡子”立下汗马功劳。第一次直奉大战张学良郭松龄率军在奉军全线崩溃的情况下顶住了直军的追击,为奉军重新构筑战线保住山海关争取了时间。

此战过后张作霖深感奉军暮气沉沉战斗力低,开始大力整军经武。郭松龄由于出色的表现和张学良的关系开始受到重用,张作霖将精锐主力部队交给二人训练统帅。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主力十五万编为六个军。第一军军长姜登选副军长韩麟春,第二军军长李景林副军长张宗昌,第三军军长张学良副军长郭松龄,这三个军是作战主力。尤其是郭松龄率先突破直军防线截住直军退路,为战胜吴佩孚立下大功。

(第二次直奉大战形势图)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奉军一路南下占领直隶、山东、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奉系军阀势力达到顶峰。然而好景不长浙奉战争爆发,直系后起之秀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起兵反奉。一经接触奉军就一路溃退到山东,张作霖准备任用郭松龄南下攻打孙传芳。

郭松龄趁机和直隶督办李景林国民军冯玉祥达成密约共同反奉,1925年11月21日晚郭松龄在滦州发表通电倒戈反奉。郭松龄将所部改变为东北国民军开始向奉天进军,郭松龄自任总司令。郭军一路势如破竹突破山海关直抵离奉天不足60公里的巨流河,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方面军和郭松龄隔河对峙。

(冯玉祥像)

由于日军的阻拦和奉军援军源源不断的到来,再加上天气寒冷郭军士气低落大部不愿意和张学良作战。冯玉祥也暗中观望没有履行承诺,郭军形势十分不利。12月22日奉军骑兵偷袭了郭军位于白旗堡的弹药库,张学良乘机加紧策反郭军。郭军上下人心涣散参谋长邹作华将炮兵调离向张学良投诚,郭松龄大势已去和夫人化妆向关内逃走。1925年12月25日上午郭松龄夫妇在老达房附近遇害,郭松龄夫妇死后被暴尸三日方才收敛入土。

(东北王张作霖像)

郭松龄是奉军里最重要的一员战将,长期统帅精兵颇受张氏父子重用。何以会突然倒戈反奉呢?

首先,郭松龄个人性格问题。郭松龄性格耿直倔强,做事固执己见和同僚关系紧张得罪人多。张学良曾说郭松龄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这样的人脾气倔强性格偏激做事容易走极端。平时张学良也得哄着供着才能让他死心塌地的出力,这样的人受不得委屈一遇到委屈不公就容易做出极端事情。

第二次直奉大战时郭松龄率军攻击山海关受阻,张学良让郭松龄带领五团精锐会同第一军攻击九门口。第一军军长姜登选不愿意郭松龄抢功又不好拒绝张学良,便出口讽刺了郭松龄几句。郭松龄自尊心很强便赌气擅自率部返回山海关,张学良闻讯上演一场萧何月下追韩信追上郭松龄。两个人在一起直说的抱头痛哭,郭松龄激愤之下一鼓作气突破直军防线攻入秦皇岛。

(郭松龄剧照)

战后奉军论功行赏主力军长都得到了一省地盘,扩编了部队。立下大功的郭松龄什么也没得到,而自己的老对头们都升官发财了。郭松龄心理大为不满,为倒戈反奉埋下伏笔。

其次,奉军内部的斗争。奉军内部有“老派”与“新派”之分,老派多是跟随张作霖起家的老兄弟这些人大多身居高位。新派又分洋派和土派,洋派又叫士官派大多数是日本士官学校的留学生,这一派以奉军总参谋长杨宇霆为首包括常荫槐、韩麟春、姜登选、邢士廉等。土派又称陆大派大多数是本土军校毕业生,比如陆军大学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等。这一派以郭松龄为首包括霁云、刘伟、魏益三、范浦江、刘振东等。

(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

杨宇霆和郭松龄都是自视甚高的人物,加上双方主张不同所以矛盾很深。杨宇霆主张出兵关内争霸天下,郭松龄主张保境安民开发东北。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奉系瓜分地盘,张宗昌山东督办、李景林直隶督办、姜登选安徽督办、杨宇霆江苏督办。立下大功的郭松龄只是被任命为津榆司令部副司令的空衔,有传言本来郭松龄是被任命为安徽督办的,由于杨宇霆想当江苏督办便把姜登选挤到安徽郭松龄就啥也没有了。

(杨宇霆像)

不久浙奉战争爆发,杨宇霆姜登选一触即溃不仅丢失了两省地盘还丢掉了奉军三个精锐师。杨宇霆回到奉天不仅没有获得任何处罚反而重新担任奉军参谋长,而郭松龄被命令率军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郭松龄大为不满多次公开抱怨张作霖用人不明赏罚不公,表示不再为张作霖当炮头。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形势图)

郭松龄后来还和冯玉祥李景林结成同盟共同反对张作霖,并规定打到张作霖后东三省归郭松龄,直隶热河归李景林,西北归冯玉祥。郭松龄通电反奉后最主要的主张就是惩办杨宇霆,和杨宇霆的矛盾是郭松龄反奉的主要原因。

最后,郭松龄所受到的革命思想的影响。郭松龄参加过同盟会的反清行动和护法运动,深受孙中山革命精神影响。本人虽然是军人却反感内战,一直希望张作霖能保境安民开发东北建设发展东北不要入关作战。两次直奉大战给北方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仅第二次直奉大战钱张作霖为筹集军费就在东北商户百姓摊派4800万元。张作霖入关争霸搞得关外经济停滞民生凋敝,郭松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郭松龄的夫人韩淑秀是个进步女性,一直和郭松龄相濡以沫同甘共苦。韩淑秀反对内战主张发展东北的主张也对郭松龄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奉军照片)

1925年10月郭松龄作为奉军代表到日本观操,日方询问郭松龄是否还有其他的秘密使命。郭松龄才知道张作霖和日本定有密约,以出卖东北权益换取日本军火贷款进攻冯玉祥国民军。郭松龄十分反感张作霖的卖国行为,于是同冯玉祥的观操代表韩复榘相商共同反奉。

(旅顺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郭松龄反奉有个人性格问题,内部矛盾斗争赏罚不明和郭本人的爱国思想革命精神三方面的原因。郭松龄长期以来被看做张学良的左右手,是张学良最倚重的人物。张作霖也将郭松龄看做张学良的良辅,所以对其委以重任把奉军精锐交给他统帅。没想到郭松龄倒戈反奉,差一点推翻张作霖的统治。

(少帅张学良)

郭松龄一死反而促进了张学良的成长,也加深了张学良与杨宇霆的矛盾。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枪毙杨宇霆常荫槐,未必没有给郭松龄报仇的因素在里面。郭松龄和杨宇霆都是东北地区杰出的人才对张学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他们两个人的死是东北军的一大损失。如果他们任一人在,日本人的九一八事变未必能发动起来。

是为了什么?

从小到大,自从入学开始,阅读就陪伴着我们,但是我们可能没有认真的想过我们阅读是为了什么,也就是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阅读主要是阅读书籍和材料,读书的目的有三个: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和消遣。我个人觉得阅读和读书的目的都差不多。

1、 获取知识。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为了取得好成绩,不仅要看课本还要看很多课外辅导书、练习题、卷子和笔记等,看这些内容的过程都是阅读的过程;在我们工作后,阅读也常伴我们,为了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也需要通过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达到自己的工作目标,无论是参加职称考试还是获得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都是我们阅读的目的之一。

2、 收集信息

收集信息也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比较主要的目的之一,前几天我刚看完《谈判官》这本小说,书中女主角童薇在带新人的过程中就提到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尤其是对谈判官这个职业收集信息的重要性,童薇在《谈判官》书中的原话是:“网络上的资料,你能找到,别人也能找到,这些泛泛而谈的资料用来当花边新闻还行,但对谈判官没有任何帮助。我们所进行的是商务谈判,任何一点细节都不能错过”,在职场中因为对工作具体的要求不同,所以每个行业对收集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样,但是无论身处什么行业,想要收集信息,阅读都是我们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3、 积累素材

我个人认为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与获取知识和收集信息有产生交集的部分,我们平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内容,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用处,但是觉得自己可能会在日后用上,所以就会记下来,以便自己日后写东西的时候用起来比较方便。我在网上看到的东西一般就会记到手机的便签上,如果是看书或是看报纸的时候看到的这类信息,就会用笔记在我的笔记本上。我之前读过《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所以我的读书笔记或是觉得有用的信息我都会记在一个笔记本上,这样比较容易查找信息。

4、 消遣

读书和阅读很大一个目的也是为了消遣,比如看虚构类的书籍或是通过电子设备看网络小说,这都是以消遣为目的的阅读,以消遣为目的的阅读能让人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愉悦感,也能够放松身心,比如很多人都会有看看书突然自己笑出声却把周围的人吓一跳的经历。我们阅读小说、看娱乐杂志、刷微博都是以消遣为目的的阅读行为。看《萤火虫小巷》我们可能会为感人至深的友情流泪,看《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我们会了解真正的爱情是遇到对的人并且两个人共同努力才会有更好的生活,以消遣为目的的阅读也会让我们对生活和眼前的世界有不一样的看法。

以上就是我对阅读目的的几点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能不能推荐下你的书单?

非常,非常,非常认真地推荐!10本必看优质书籍奉上~让你活得更通透、过得更自由!

1、《真实的幸福》——马丁•塞利格曼

这本《真实的幸福》清楚地告诉我们幸福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在遗传,环境和行为信念三大因素中,我们能改变的只有40%。过去就让他过去,未来不全像你想象,抓住想要的幸福。

2、《活出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

这本书告诉我们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具体的,我们需要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3、《人生的智慧》——(德)叔本华

如果一生只读一本心灵鸡汤,就读这本。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美好素质对于人的幸福起着关键作用,幸福的源泉更多地存在于内心而不是身外。

4、《撒哈拉的故事》——三毛

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缺少像三毛一样的冲动的激情,少了应对梦想的勇气,停滞了追求梦想的脚步,只为打拼千篇一律的生活。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为了梦想,至少有一场随心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5、《西线无战事》—— [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战争的恐怖和残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这一切都是人类无泪的悲哀。

6、《我们仨》——杨绛

《我们仨》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平实而细腻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7、《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巴西] 保罗·柯艾略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部追求梦想、完善人生的寓言故事,启示人们实现梦想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世界掌握在那些有勇气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手中。

8、《美妙的新世界》——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

本书主要刻画的是机械文明下的未来社会中,人的“人”性被机械剥夺殆尽,处于“幸福”状态的人们以几种种姓产生于工业化的育婴房,没有爱、痛苦,那么自由又是何等程度的自由呢?没有灵魂、没有人性,永远生活在被设置的瓶子中,安全又美好,但也从未体会过生命的感觉。

9、《过于喧嚣的孤独》——博胡米尔.赫拉巴

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主人公小小的快乐。时代的齿轮在不断前进,在烟雾升腾的工厂,在机器轰鸣的车间,在车水马龙的街道,在等待救援的现场。技术解放了人类,却将人类最纯真的情感扼杀殆尽。

10、《思考的艺术》——文森特·赖安·拉吉罗

良好的思考能力不仅能让你写作和说话变得更有效率,也能让自己更懂得去明辨事理。思考是一门需要学习且可以习得的艺术。

评论区已开放,更多优秀内容请关注伙伴云,欢迎点赞、关注、转发支持!

尼布楚条约是中国获利了还是俄国获利了?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作为大国网民,心中都想拥有一部“大国史”,然而近代以来饱受列强欺辱的事实让网友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实在是过于屈辱。

对于这将近百年的屈辱,自然要甩锅到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者的头上,如果不是“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也许今天的世界都跪拜在我的脚下。

越想越气,越骂越狠,从清朝末期的统治者一直骂到前期,从最后一部《辛丑条约》一直骂到清朝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尼布楚条约》,反正是不管具体的史实,我就是要骂!

对于不理解《尼布楚条约》的人,很多人认为清朝割让了整个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其实这是扯淡。

当时的清朝还没有跨入到近代主权国家阶段,尤其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并没有明确的归属权,对于清朝来说,可控人口发展到哪里,我的界线就在哪里。

而对于沙俄而言,我的远征探险队探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地盘。

本来远东地区是足够大,双方都没有碰撞,但是随着沙俄不断向东、向南扩张,逐渐与清朝发生了冲突。

因此才有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最终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事实上这个条约并非谁割地的条约,而是一个边界划分的条约,大概内容是将黑龙江、额尔古纳河为界线,河的北面为沙俄领土,河的南面为清朝领土。

因此,很多网友就认为清政府放弃了河北岸的广袤领土,事实上,如果说真正算曾经被清朝占据又在条约后被划出去的,大概只有贝加尔湖东岸的地区。

要知道一点就是,你曾经占据过不一定永远就是你的,而这块地方当时已经被沙俄所事实占据。

《尼布楚条约》对沙俄是肯定有利的,平白无故的白得那么多土地,肯定划算啊!

如果说对清朝没有损失,那绝对是扯淡,但是清朝的损失是,它标志着清朝放弃了当时被沙俄事实占领地区的索取权,也标志清政府彻底放弃对远东地区乃至西伯利亚地区开疆拓土的可能。

当时的情况是,清政府一直都把精力放到逐鹿中原上,并没有精力向北扩张,其实清朝政权即使在没入关之前,人口主要集中在现在辽宁和吉林一带,连黑龙江人口都十分稀薄,根本就没有北上的动力。

这就好比,如今黑龙江很多地区的房价已经不足一千块,花几万块就能买一栋房子,但是人们还是疯狂的往南方涌去,南方买不起房子的人更不会北上。

我们要掰扯清楚一个道理就是,不能把有机会开疆拓土的地方跟人划定了界限,当作割让出去的领土,如果那样的话,还真的心有多大,地有多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总结起来,《尼布楚条约》的确是吃亏的,也事实上丢失了一部分可能夺取回来的领土,但是为何康熙在击败沙俄后,反而做出如此巨大的让步,反而没有乘胜追击,直接将沙俄直接驱逐出西伯利亚,清军直接把这些领土全部占据呢?

其实,清朝统治者虽然是渔猎民族出身,实际上更应该是看作农耕加游牧的结合体,既能够放牧,也能够种地,是农耕与游牧二元化的政权。

这样的政权就是对付游牧和农耕都没有太大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清政府能够成为少数民族大一统中国时间最长的政权。

这种政权有一点特点是,他不像传统的农耕政权对土地的概念比较保守,比如秦始皇虽然是中华民族上开疆拓土最大的皇帝,但是在开疆拓土后依然修筑万里长城来划定界限,虽然长城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了游牧南下(其实大多数时候也没有多大效用),但是却完完全全遏制了农耕文明继续向北扩张的可能。

清朝统治者对土地的热爱是十分强烈的,平原对他来说能种地,山地对他来说能打猎,草原对他来说能放牧,所以从努尔哈赤到乾隆时期,清朝的版图一直在扩张。

正如我上面所说的,高纬度地区对于清朝统治者是缺乏吸引力的,一直处于待开发状态,当时有沙俄人向沙俄政府扬言只要派兵三百就可以完全征服黑龙江,极大的吸引了沙俄政府的兴趣,不久派兵入侵黑龙江。

在顺治六年时,沙俄强占雅克萨城,逐渐对黑龙江地区进行渗透,此后清廷与沙俄士兵进行了长期的对峙。

即使是如此看不上眼的土地,在沙俄入侵的时候,清朝统治者也极为重视,当时清朝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全国的统治,尤其是打击杀人军队的反抗运动,在此期间,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叛乱,并且收复了台湾。

一直到康熙二十四年,才完全腾出手来解决沙俄问题,当年五月,康熙派遣一支三千人的队伍从瑷珲出发,对雅克萨发动猛烈攻击,仅仅三天就挫败沙俄入侵者,在沙俄投降后,康熙将二百多俘虏释放,希望能够跟沙俄保持和平相处。

但是不久之后,沙俄在重新武装了先进武器后,再次卷土重来,并且修筑了更加坚固的堡垒。

以当时的火器来说,清军本来并不占优势,军队中持枪比列并不高,但是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清军仰仗火炮,直接就给沙俄轰懵了。

等到第二次雅克萨战争时,八百多人的沙俄军队,清一色配备了燧发枪,在坚固的土堡守护下,清军的火炮也丧失了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军只能采取长困久围的方式,切断沙俄补给,使得沙俄士兵大量死于坏血病,才不得不投降。

很多人说清军外战外行,那也是扯淡,面对如此武器劣势,最终依靠战术方法取得胜利,也算是相当不容易了。

应该说,这场战役让康熙见识到了沙俄的强大,只有不足一千人的军队,竟然让大清最王牌的军队都束手无策,只能采取这种笨方法获得胜利,一旦与沙俄全面爆发战争,那又是怎样规模的战争?

事实上,当时沙俄与清政府的争议并非核心利益之争,对于康熙来说,黑龙江以外的土地本来也不容易控制,更没有向北扩大的计划,不如划出去,而沙俄也承认了清朝在黑龙江以南的统治。

虽然事后表明,沙俄对远东地区是鞭长莫及,只不过是试水,但是谁又能保证沙俄的野心到底有多大呢?

相对于在远东乃至西伯利亚地区这样的苦寒之地与沙俄纠缠不休的边境冲突,康熙早就意识到清政府与准噶尔的斗争才是清朝的国本之争。

因此,康熙宁愿挟胜与沙俄签订“让利”的条约,给予沙俄极大的好处,避免任何发生的两线作战可能,才能够更专心的对付准噶尔。

所以,从东北局部情况来看,康熙在抗击沙俄的过程中,打的比较凶,但是谈的比较怂,然而从清朝国防一盘棋来看,以局部利益换取根本利益,也不失为“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我们的确在成为一个大国,我们的历史也是一部真正的大国史,有过巅峰,也有过低谷,只有正视历史,我们才能够看得更远,走得更快!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